以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国际形象
2015-09-10党锐锋
党锐锋
【摘要】在复兴之路的进程中,中国历经坎坷,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如何看待中国的奋斗历程;世界面对中国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心态;面对成绩和问题,我们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和作为继续提升国家实力和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章以这些问题为导向,思考和探索文化软实力对中国当代国际形象塑造以及地位提升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国际形象 大国形象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近代以来中国的奋斗历程
分析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首先要对“当代”一词作出界定。一般意义上所指的“当代”,是指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时间段的定性界定。从全球范围来看,“当代”主要是指以第三次人类科技革命为标志后的时期,“当代”大致界定的时间是20世纪40、50年代以后的时期。“当代”一词即便在历史学领域,也存在着争议。一般认为,中国的当代史即是现代史,是指共和国历史,从辛亥革命到建立中华民国开始,诞生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共和国。但也有将中国历史中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称之为近代史,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称为现代史,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称之为当代史。划分的依据主要是革命的领导者和社会制度属性的不同。1949年之后,中国先后步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其中1949年到1956年为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为社会主义社会。文章主要探讨中国的国际地位,涉及到中国国际地位的历史纵向比较,为突显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国国际地位变化,因此,将“当代”一词界定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历史阶段。
纵观中国历史,我国曾经是世界第一大国,有着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是人类社会中封建制度发展最为充分的国家,创造了无比荣耀和辉煌的物质和精神成就,即使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时期,我们亦创造了“康雍乾”盛世,以今天流行的GDP衡量,当时的中国依然是世界最大经济体,我们修建了令世人无不艳羡的世界最大园林建筑—圆明园,一个时代修建大型建筑的能力亦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就像今天的中国能够修建诸多世界级大型建筑,当年的圆明园同样是中国留给那个时代的辉煌烙印。圆明园见证了中国的鼎盛,也见证了中国的衰落。
中国近代以来的衰落史,亦是中国人的一部奋斗史。仁人志士救亡图存,期待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共和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等,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层面,中国人痛苦探索,不断试验。这些尝试不但没有改变中国的衰败,反而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国不国,家不家,何谈国际地位?瓜分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饕餮盛宴。
在这样的民族危机中,1921年由50多人组成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成为探索民族复兴之路的重要力量。苏俄的诞生以及苏联成立,让中国共产党在理论、道路和制度的层面有了新的选择,这是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使列强中较为落后的沙俄,从此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直到二战结束,在短短的20余年时间中,苏联崛起为世界的超级大国。同时,自苏俄诞生后,其是唯一提出要废除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国家,环顾诸列强,社会主义的人道精神,相比资本主义的“丛林法则”,对中国共产党人更具吸引力。
28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之后,我们成为社会主义国家。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人终于迈进了原子核时代。1971年我国恢复了联合国席位,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经济开始腾飞。1989年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经受住了考验;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视察谈话,同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实现了再起飞。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2001年中国加入WTO;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经济体,中国的国家地位空前提高。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提出以实现两个百年梦想为核心的“中国梦”,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指明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具体路径,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之下,经过近百年的奋斗,我们离第一个百年梦想的实现越来越近。
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以来针对中国的各种言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从国际的视角来看,针对中国的系统性、有影响力的言论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怀疑中国论”,为什么要怀疑中国呢?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随着这个命题的出现,问题应运而生。自从1917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诞生到1922年苏联成立,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总体上没有脱离“苏联模式”,中国在1956年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总体上也以“苏联模式”为样板进行自我探索,总体效果却并不理想,甚至出现重大失误。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总结了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现在中国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么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解决这一问题,面对实际首先要解决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必须要面对并要做出回答的首要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的目标,怎样建设的问题是需要在理论上创新在实践摸索中解决的。邓小平同志其实讲的非常明确,要“摸着石头过河”,要去实践,要去探索,建设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新命题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将如何做好这篇文章,回答好这个问题,在当时的国际社会引起不小的质疑。正是在这样的怀疑和质疑声中,我们开始了这条道路的探索。
第二种是“中国崩溃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崩溃论”甚嚣尘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大幕,在国际社会的质疑声中,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社会取得了全面进步。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影响,“中国崩溃论”应运而生,西方社会认为,社会主义的中国不但会制度剧变而且会国家解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我国展开双重制裁,导致我国改革开放遭遇重大挫折,世界一片唱衰中国之声。
第三种是“中国威胁论”。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视察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中国改革开放的得以“重启”并再次实现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中国粮食危机论、中国经济发展黑洞论、黄祸论、神舟飞船威胁论……综合分析各种中国威胁论的指向,主要针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领域,这样的“噪音”一直持续到现在,中国崩溃也好,中国威胁也好,都体现了西方面对中国的强势发展的矛盾心态。中国发展对世界是威胁,中国不发展、崩溃了,世界将会混乱,对世界还是威胁,到底要让中国何去何从呢?
第四种是“中国责任论”。进入新世纪之后,伴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责任论”的声音逐渐出现,尤其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这种声音一度占了上风,有人认为世界经济出现危机中国要负责任,中国的廉价商品以及货币过低估值向世界输出了通货紧缩;也有人认为世界要克服经济危机,中国作为外汇储备第一的经济大国要主动承担解决危机的责任和义务。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甚至提出“同舟共济论”,以此来说明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当然也是借机给中国施加压力,敦促中国为解决美国危机“出钱”、“出力”。不管是抱怨的还是期望的态度,中国政府的立场是明确的,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认为,面对这场严重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是负责任的,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在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政府扩大内需,加大进口力度,加快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大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我们认为只有各国真正增强了经济发展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抵御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多边组织活动,以经济危机为契机构建有利于世界经济复苏的国际经济、政治的新秩序,塑造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多年来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有效的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包括派遣维和部队、朝核问题的解决、打击索马里海盗等等,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针对中国的各种言论,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言论虽然出场顺序有先后,但它们之间并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而是各种声音交替、融合甚至是同时出现和存在。当前,伴随钓鱼岛问题突显、南海局势的紧张,“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也粉墨登场,说到底还是对中国发展的关注和忧虑,中国的崛起、发展之路并不平坦,恐怕我们要做好长期准备。
面对针对中国的各种说三道四、指手画脚,这就是大国崛起所引发的关注效应,也是大国成长的烦恼,但无论如何我们要做出更大的努力,去传递中国的声音,缩小中国形象被人塑造的空间。在最近的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上,中国遭受了“围攻”,中国与有关国家“唇枪舌剑”的过招,中国代表遭到了不留情面的质问压力。但也是由于这种交锋、由于中国代表努力心平气和地回答各种质问,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反而清楚地浮现出来。
塑造软实力,提升大国形象的内涵和品质
当前,国家间围绕软实力展开的竞争日趋激烈。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
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人类文明,历经千年沧桑,仍然奔流不息,展现了她强大的生命力。近年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主要靠硬实力,一个国家的号召力、道德感召力、影响力、美誉度的提升却要依靠软实力。因此,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尤为迫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也是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升中国软实力极为重要的一环。
文化的本性是精神价值,精神价值十分抽象,什么是中国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呢?突显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精神价值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指民族成员中占主流的具有相对稳定和普遍性的价值观念、情感取向和心理特性的有机统一。
实际上对我们来讲,认识民族精神关键是要大力宏扬民族精神,我们民族精神有两个传统,一个是民族传统,就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存和实践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另一个就是革命传统。是我们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所铸就的传统。任何民族精神都有时代性,就像是一条大河,总会和它所流经的时代相结合,从而产生出时代性的民族精神。比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精神时代性的体现,民族精神也恰好是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提炼和升华。
在我们探讨民族精神的时候,精神价值被我们“发现”了,我们一旦找到了这种精神价值,实际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找到了一个精神的至高点。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强国,不但是其经济、政治、军事等硬实力的强大,更重要的是其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等软实力对当时世界的巨大影响力。中国曾经是古代的强大国家,过去的繁华已经灰飞烟灭,曾经的物质丰裕,军事强大,我们只有去想象,而不能去触摸,但是我们的文化、价值理念却一代代的传承下来,影响着我们,影响着世界,我们的儒家文化,我们的汉字,甚至我们的传统节日,都在影响着周边国家,这就是软实力的魅力。今天的中国是个世界大国,客观来看,这个大国地位更多的包含了中国的面积、人口、经济规模、常任理事国席位等外部特征,主要彰显了中国的硬实力基础和建设成就。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等塑造国家魅力和品质、吸引世界关注、提升国家形象的软实力恰是我们确立和巩固大国地位的短板,因此大国地位更高层次的内涵建设就是我们文化和精神价值的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弘扬。
优秀的文化和好的价值观支撑着我们,延续至今,生命旺盛,是因为这种精神价值有时代脉搏的跳动,得到大家的共鸣,我们是民族的一份子,一定要在丰富和延续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同时,创造新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今天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对时代的回应,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和发展,对当代中国人精神价值的提炼和升华。
我国历来“多灾多难”,但是面对自然灾难和人为的诘难,我们并没有退缩,并没有被压垮。因为她有“善良、团结、坚毅、勇敢和勤劳”的民族精神,因为她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顺势而为,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就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取得骄傲的成绩。
当前,我们国家的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们的改革已经在“摸着石头”前行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来到了“深水区”,我们感受到了“深水区”湍急的水流,感觉到了可以让我们摸的石头似乎越来越少,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面临诸多挑战,贫富差距拉大、农民增收困难、教育公平、医疗改革等等问题,就象是湍急的水流冲击着我们。实现中国梦的目标,这个“深水区”绕不开、躲不过。我们何去何从?要么原路退回,要么永往直前,我们的选择显而易见。处在历史关键时刻的我们,要把握时代的脉搏,振奋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趟过急流,到达彼岸,共享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
前进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走的每一步,都伴随着风险和困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是要在困难和风险中实现,我们确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全体中国人民,一定会以昂扬向上的斗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作者为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12JDSZK048)
责编 / 丰家卫(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