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闲话对地攻击常规导弹

2015-09-10

兵器知识 2015年10期
关键词:火箭炮巡航导弹射程

在对地打击武器中,对地攻击常规导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那么,各类对地攻击导弹在作战运用中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又如何配合协同?对地攻击常规导弹与其它对地打击武器、平台是可相互替代还是应共同发展?本次沙龙邀请导弹专家汤志成博士进行分析。首先谈谈对同一目标的突击,地地导弹和舰地导弹、潜地导弹的差异。

汤: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对战场环境要求不同。使用舰地导弹、潜地导弹突击地面目标,前提条件是攻击方必须拥有制海权。倘使水面舰艇、潜艇自身不保,却要求其发射导弹攻击陆上目标,显然有点勉为其难。这一点也为战争实践所证明。美军之所以在历次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中大量使用舰射、潜射“战斧”巡航导弹,与美军具有强大的海上优势不无关系。美国海军海上航行的舰队随时都装备着大量巡航导弹。相对而言,陆上发射对战场环境的要求就不那么高了。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联合空中力量发现了42部伊拉克的导弹发射装置,但只有8次进入指定口令与投掷弹药。在海湾战争期间,尽管多国部队牢牢把握着制空权和主动权,并抽出25%~30%的战机对伊军“飞毛腿”导弹发射架进行“大搜猎”,但直到战争结束,美军都未能击毁一部“飞毛腿”导弹发射架。

第二方面是对目标选择的适应性不同。水面舰艇、潜艇活动范围广阔,甚至可以抵近敌国领海实施导弹发射,火力覆盖范围很大。据美国估计,即使在未来的本土外信息化常规战争中,巡航导弹的最大射程有4 000千米也就够了。但相比之下,陆射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受制于阵地,其发射车不可能像水面舰艇、潜艇那样无限制机动,故而在同样射程条件下,突击目标的选择余地自然就小得多。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在1991年1月的“沙漠风暴”行动中,面对美军发射的288枚舰射、潜射“战斧”巡航导弹,尽管伊拉克“恨得牙痒痒”,但也只能拿以色列和周边阿拉伯国家出气,向以色列发射42枚弹道导弹,向沙特和其它海湾国家发射46枚弹道导弹。另外在美军于1986年4月实施的“黄金峡谷”行动中,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住宅及指挥部、利比亚的一个空军基地、两个导弹基地以及两个“恐怖分子训练营地”遭袭受损,利比亚所能做的也只是向位于意大利海岸的美军一警卫站发射两枚“飞毛腿”B导弹泄愤。昔日的两个中东强人萨达姆和卡扎菲,尽管拥有为数不菲的弹道导弹,但这些导弹射程有限,对美国本土目标只能望洋兴叹、徒唤奈何。

对同一目标的突击,空地导弹和舰地导弹、潜地导弹有何差异?

汤:这种差异其实与地地导弹的情况类似,所不同者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地地导弹相比,空地导弹的火力覆盖范围在导弹自身射程的基础上增加了载机的作战半径,而与舰地导弹、潜地导弹相比,空地导弹发射可利用飞机的速度替代导弹助推器的功能。二是空射中程、远程巡航导弹通常仅以轰炸机作为载运平台,但一般的水面舰艇、潜艇却均可发射巡航导弹,且其既可使用专用的发射装置发射,也可通过鱼雷发射管发射;既可水平发射,也可倾斜发射、垂直发射。美国海军甚至将4艘“俄亥俄”级以每艘7亿美元的代价改装为巡航导弹核潜艇,每艘除携带154枚“战斧”外,还能为66名突击队员(通常是“海豹”队员)及其装备提供载运空间。

2008年珠海航展中出现过用于“彩虹”3无人机的AR-1空地导弹,2010年珠海航展中出现过CM-802AKG,2014年珠海航展中出现过CM-102空射反辐射导弹。那么,“长剑”10上机有什么优势,其作战运用与射程低于500千米的空地导弹有何差异?

汤:与地面发射方式相比,巡航导弹通过战略轰炸机投送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优点:一是延伸了火力覆盖范围,可以突击战略轰炸机作战半径加上巡航导弹射程内的敌方目标;二是可简化导弹结构,采用空射平台,巡航导弹可以获得一个很大的初始速度,因而可去掉导弹助推器及其辅助装置;三是增强了生存能力,在空中大范围机动自然要比在地面阵地或作战区内机动更难被捕捉,更容易躲避打击。

至于空射巡航导弹在作战运用上与其它空地导弹的差异,主要在于发射后用不用“管”。AR-1空地导弹射程仅8千米~10千米,“应用技术并不是很先进”; CM-802AKG空地导弹发射后,“必须有飞行员的参与”,通过飞行员选择、甄别、判断目标,然后发出控制指令,引导导弹攻击目标。但空射巡航导弹则不同,发射后不用管。美国的AGM-86、AGM-129为空射中程、远程巡航导弹,前者采用惯性+地形匹配制导方式,后者采用惯性+地形匹配+主动末制导或景像匹配或GPS制导方式,发射后都不用管,都由导弹自行寻找、攻击目标。俄罗斯的AS(Kh)系列机载巡航导弹亦采用惯性+地形匹配制导方式。

据外媒分析,轰-6K轰炸机作战半径大约3 500千米,外加KD-20巡航导弹的射程,足以覆盖美军在东北亚、关岛的基地群。那么,在突击亚太特定目标的武器选择上,空射巡航导弹、陆射巡航导弹和战术弹道导弹哪一种最合适?

汤:据网上消息,“轰-6K的主要武器为‘长剑’20攻陆巡航导弹,‘长剑’20的有效射程在1 500千米~2 500千米,战斗部重量约为500千克,采用惯导+‘北斗’卫星导航+地形匹配+末端景像匹配的复合制导方式,命中精度CEP达到10米,其打击能力与美军最新的‘战斧’4巡航导弹相若”。姑且不论此说法准确度如何,轰-6K携载巡航导弹“足以覆盖美军在东北亚、关岛的基地群”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但使用巡航导弹跨海攻击美军在东北亚、关岛的基地群却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巡航导弹采用的地形匹配制导方式是以地形轮廓(等高线)为匹配特征的,其要求地形轮廓起伏明显,否则难以精确跟踪,故而导弹在海面上飞行是不适合采用地形匹配制导方式的。二是卫星导航信号微弱易被干扰,并且拥有信息资源,握有信息优势,是取得现代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但恰在这方面,中国军队存在较大的差距。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的巡航导弹能否突破敌方干扰、拦截,有效毁伤预定目标,无十足的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讲,使用战术弹道导弹似乎较为合适。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战术弹道导弹虽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突防能力强的优势,但与同样射程的巡航导弹相比,弹道导弹既昂贵而精度又逊色得多。譬如,“战斧”Block 4导弹射程3 000千米,命中精度圆公算偏差(CEP)为3米~5米;印度“烈火”4弹道导弹射程4 000千米,命中精度CEP在百米以内,每枚造价约800万美元。至于“战斧”Block 4导弹的价格,尚未查到权威的数据,但可以间接估算。从2010年初美国海军与雷锡恩公司签署的一份“战斧”Block 4导弹的采购合同看,132枚垂直发射系统导弹、53枚潜艇装备的舱式发射系统导弹和11枚潜艇鱼雷管发射系统导弹的总价值为2.026亿美元。据此计算,每枚“战斧”Block 4导弹的价格约为103万美元。因此,在突击相应目标时,究竟是使用战术弹道导弹,还是使用空射巡航导弹、陆射巡航导弹,应根据作战需求、具备能力、战场环境条件等综合确定。

在我军对地精确打击体系中,各种对地攻击常规导弹分别扮演何种角色?发挥何种作用?譬如突击目标的类型,突击时序的选择等。

汤:对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如果说在20世纪90年代我军联合作战中,需要“在战事发起之初,就最大限度地集中地地导弹突击力量,短时间内全面压制敌方的空军基地,有效地削弱其高性能飞机的制空能力,从而为空、海军航空兵更直接、更猛烈、更有效、更大规模的突击创造条件”的话,那么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目前我军在实施首波突击中对于运用手段的选择余地、对于创新战法的发挥空间则要大得多,除地地导弹突击外,既可使用三代机实施突防,也可使用巡航导弹率先进行高精度打击。借用2013年11月6日《解放军报》文章上的一句话:“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打仗没有‘标准案’,战法鲜有‘通用版’。如果说,通往胜利的道路上真有众人可知的诀窍,那只能是:战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未来战争中,各种对地攻击常规导弹如何配合协调才能发挥最大效益,达到最佳战果,必须因时因地因情制宜。

在历届珠海航展和阿布扎比防展上,中国军工企业都展示过多款制导火箭炮,有些制导火箭弹的射程、精度与战术弹道导弹相差无几。那么,后者的作战功能是否会被远程制导火箭炮替代?

汤:据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2014年12月刊报道,中国的多管火箭炮系统在国际国内军事展览上,都非常引人注目,不仅种类繁多,包括A-100/200/300、WS-2/3、SY-300/400、AR-1/2/3、SR-5等及其改进型号,而且射程区间跨度大,达到7千米~280千米,并且由于普遍采用了INS+GPS制导技术,命中精度CEP也较高,达到30米~50米,有的制导火箭弹末段采用激光制导,命中精度CEP甚至达到3米。其在承担任务及发挥作用方面的确与战术弹道导弹多有重叠、交叉之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多管火箭炮,以及在各种防展上经常亮相的B611M、BP-12A、M-20等射程在300千米以内的战术弹道导弹,在我军中投入现役的极少。与此相对应,据《中国军网》报道,在2009年国庆大阅兵装备方阵中,“远程多管火箭炮武器系统”(简称“远火系统”)亮相。也是在那一年,新型远程火箭炮系统在某炮兵旅远程火箭炮营列装。近期,《中国军网》对该营信息化建设成果还进行了连续报道。究其原因,与缺乏作战需求密切相关。因为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大陆本土受到大规模入侵的可能性不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空中攻防能力与美、俄日益接近,“台独”势力也日渐式微,在这种情况下,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超常发展常规弹道导弹的国际国内环境已较难存在,我国近程战术弹道导弹部队,尤其是装备射程在300千米以下的弹道导弹的部队,在遂行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历史使命中,用武之地会有所减少,其规模应逐渐缩小直至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射程在300千米以内的多管火箭炮系统的情况也不例外。

一如美国,其国土大部分被大西洋、太平洋隔绝,周边亦无对其构成实质性威胁的陆上邻国,发展与海射“战斧”巡航导弹差不多射程的陆射弹道导弹、巡航导弹意义不大,故而即使不受《美苏中导条约》的限制,美国也不会在陆基中近程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发展方面投入过多的资源。

因此,中国军工企业、集团将射程在300千米以内的战术弹道导弹和多管火箭炮系统主要作为军贸型号推向国际市场,这种定位是十分准确的。而为使该项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实施统一管理。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报道,在2015年2月举行的第12届阿布扎比防务展上,中国推出的远程火箭炮展品就包括北方工业公司的AR-3火箭炮,航天科技集团的WS-32、WS-33、WS-35、WS-2、A100、A300、WS-22、WS-1B、WS-1火箭炮,航天科工集团的SY-300、SY-400制导火箭弹。客观讲,这些武器系统在承担任务和战术技术性能指标方面大同小异,如此各自发展,既形不成品牌效应,又容易陷入恶性竞争。因此,应改变如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航工业副总工程师杨伟所言的“以这次没有提到的军贸问题为例,现在国家还没有一个部门能全面负责和推进这项工作”的被动局面,构建或指定权威部门、机构,统一管理军贸活动,规范、强化军贸秩序,对外形成合力。二是降低武器系统成本。尤其是对于多管火箭炮系统,要提高火箭弹的精度,难免采用高精度惯性器件,加装GPS甚至末制导系统,若再追求较远的射程,其成本会有一个显著的提高,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要搞好“度”的把握,即对相应射程的战术弹道导弹系统须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否则,成本过高,在战争中又要作为面压制武器大量使用,一般的国家买不起也用不起。三是不要片面追求通用性。为增大客户的选择余地,中国军贸的远程火箭炮系统、战术弹道导弹型号普遍采用了通用化设计,如导弹、火箭弹共架发射,或制导火箭弹、无控火箭弹共架发射等,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增加了作战体系要素数量,增加了作战运用复杂程度,增加了作战保障负担及成本。而这对于主要客户群——经济实力不强、军人素质不高的第三世界国家军队而言,并不一定是一个十分具有吸引力的方案。四是简化作战运用流程。应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武器装备性能的提高,敢于打破旧的思维定式,敢于修改、废除长期沿袭的所谓阵地准备、作战准备、技术准备及其单元测试、综合测试、分系统测试、总检查等一系列在测试、操作方面的条条框框,从技术上和战术上将高技术装备打造成“傻瓜”型武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容易上手,切忌故弄玄虚,让人望而生畏,退避三舍。

在应对可预见的东海、南海冲突中,对地攻击常规导弹能发挥什么作用?

汤:东海、南海之所以危机四伏,与美国的挑拨不无关系。而美国若要跳到前台,使用军事手段干涉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上纠纷,除航母战斗群充当急先锋外,还必然借助关岛军事基地及驻我周边的军事基地。因此,在开战之初就使用中近程、中程导弹对这些军事基地实施突击,尽可能毁敌机于地面,不失为一个战法选择。有鉴于此,美国《连线》杂志假想了“嘉手纳基地遭解放军多批次导弹猛烈攻击”的场景:解放军同时发射大量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对美驻冲绳嘉手纳基地实施密集打击,“基地陷入混乱,损失大批战斗机”。《连线》还引用了美国兰德公司的报告,称“如果解放军向嘉手纳基地齐射数十枚弹道导弹,就能将该基地75%的战斗机击毁”。

有外媒称,中国若将反舰弹道导弹配置于航母或潜艇上,则对对手的威慑与实战效果必然大增。对此如何看?

汤:开发潜射反舰弹道导弹的猜测来源于美国企业研究所发表的报告。该报告认为,对于陆基版的反舰弹道导弹,美军航母只要与中国海岸线保持一定距离就是安全的。相比之下,利用潜艇的机动能力和生存能力的优势,潜射反舰弹道导弹意味着中国海军可以在整个东亚海域追击美国航母,从而形成“看不见的威慑力”。而中程弹道导弹可能登上中国航母,则来自于韩国《京乡新闻》的臆测。《京乡新闻》指出,搭载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中国航母如果出现在争议海域,将向对手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中国航母不仅能对水面舰艇实施打击,也能对敌国领土纵深发动攻击。这样,中国“航母编队的威慑力将得以充分发挥”。韩国《DAUM》杂志认为,中国航母服役之初,舰载战斗机的数量不会太多,如果其能搭载足够的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则将拥有一定的火力优势。

坦率地讲,上述说辞不无道理,在航母或潜艇上配置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从技术上讲也不是什么难题,甚至相对简单,无非是现有装备的排列组合而已。但军事需求却难言强烈,试想,以当下中美军事实力的差距,如果能做到战时使美航母不敢进入我反舰弹道导弹的火力覆盖范围,就已经能大幅度地减轻东海、南海海洋权益之争和台湾问题的军事压力了,奢望“在整个东亚海域追击美国航母”显然是不现实的;再者,中国航母编队战时倘能视面临的陆、海、空、天、电多重威胁如无物,自信地出现在争议海域,则其是否装备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有网友推测,前述“远火系统”所使用的远程火箭弹的单价为75万元,一个12门制的火箭炮营齐射一次,耗资1.08亿人民币。而相比远程火箭弹,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无异于大“土豪”了,因此,其无论是上航母还是下潜艇,都是极其“烧钱”的举动。联想到中国媒体一谈论中国的新型战略轰炸机问题,马上就有美媒报料:“美国空军将在九月授出下一代远程轰炸机项目工程研制合同”;“美国空军将采购1 000枚新型(空射核)巡航导弹”,似乎在为中国上马新型战略轰炸机摇旗呐喊,营造氛围。那么,此番外媒关于航母和潜艇搭载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议论,有否“忽悠”的意图?再联想到目前我军事力量建设的全面开花,总让人产生“处处用力是否会导致处处无力?”的隐忧。一言以蔽之,反舰弹道导弹上舰下潜,若不能推动基础研究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则需暂缓考虑,慎重决策。[编辑/旭日]

猜你喜欢

火箭炮巡航导弹射程
增大火炮射程的技术策略探究
半岛上的“钢铁暴雨”
向飞鱼学飞行
朝鲜新火炮覆盖大半韩国?
火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