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宏观视野看战略轰炸机发展

2015-09-10汤志成

兵器知识 2015年10期
关键词:核力量巡航导弹轰炸机

汤志成

中国是否应研制新型战略轰炸机?

汤:在中国“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的构成中,战略轰炸机及其携载核巡航导弹相对较弱。如果说这种状况在20世纪对中国战略核威慑和实战能力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那么在美国2001年12月31日单方面宣布退出《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且大力发展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情况下,加固中国的核盾牌就显得刻不容缓了。加固核盾牌,一是增强战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另一个是提高战略核力量的突防能力。

就弹道导弹生存能力而言,美国废核论者声称应撤除“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中的两条“腿”——B-52轰炸机(携带核巡航导弹)、B-2轰炸机(携带核航弹)和“民兵”3弹道导弹,在近期内仅依靠12艘“俄亥俄”级核潜艇,且在任何特定时刻保持半数在海上巡弋,其它半数停泊在潜艇基地。美国空军研究员亚当·洛瑟博士对此强调:“如果美国果真采纳废核论者鼓吹的计划,我们的对手马上就知道美国有半数核力量始终停泊于港口,只要瞄准两个指定的核潜艇基地各发动一次核导弹攻击,就可将其一举摧毁。而且,同美国人民一向被误导而生成的看法相反,俄国和中国其实都拥有先进的潜艇探测能力,它们都能发现、追踪并击沉在海上的另外半数核武力量(六艘潜艇)”,“也许不久,美国就会面对这样的现实:对手只需两枚核导弹和六枚鱼雷,就可摧毁美国用于作战的整个战略核武库”。美“俄亥俄”级被誉为“当代潜艇之王”,整体性能居世界弹道导弹核潜艇之冠,美国尚且唱衰其生存能力,其它国家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情况估计也大同小异。此外,在现代侦察条件下,陆基战略导弹战斗力构成要素,包括地下发射井、地面发射阵地、公路机动区域等,可谓暴露无遗,战时也面临精确打击威胁。而战略轰炸机对战略核力量生存能力的贡献有两个。一是增加了对手需要打击的目标。无论对手多么强大,要在开战初期同时对我“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实施打击并达到完全剥夺之目的,恐怕都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或者说至少没有十足的把握。因此,如果我“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构成完整,目标众多且分散于陆海空域,则即使遭袭受损,幸存战略核力量的数量及概率必然大增,从而可对对手进行第二次打击(即核报复),达到如邓小平所言“你要毁灭我们,你自己也要受到点报复”之目的。二是反应速度较快。图-160、B-52、B-2一旦得到20~30分钟的预警时间就能即刻升空,确保不被摧毁。

至于突防能力,战略轰炸机通常携带的是远程巡航导弹,美国认为“防御巡航导弹比对付远程高超音速弹道导弹还要困难”。难在哪?巡航导弹具有体积小、飞行高度低、红外辐射弱、航线预设等特点,不易被敌方侦察监视系统探测、识别和跟踪,进而使其拦截兵器无法做到有的放矢。为解决对巡航导弹的探测问题,据报道,雷锡恩公司已被授权为美军开发巡航导弹防御系统空中传感器(JLENS),该传感器将由美国预定于2016年具备实战能力的“塘鹅”巨型飞艇搭载。报道称,搭载大型雷达的“塘鹅”巨型飞艇可在3 000~4 500米的高度长时间飞行,能在较远距离上追踪并锁定敌方的巡航导弹。模拟显示:部署3艘“塘鹅”,就可对北纬45°以北的区域实施监控;部署30艘“塘鹅”,可初步实现全球监控。美军的远期目标是部署超过800艘超高空飞艇,以实现全球“无缝覆盖”,从而“为封杀中国和俄罗斯攻击美国及其盟国的导弹”提供目标侦察、监视和定位保障。毫无疑问,与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建设一样,这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烧钱”的庞大工程。

而更为重要的是,从《中国日报》透露的部分中国军方专家的观点看,在现代信息战争条件下,无论是航程、载弹量还是隐身性能,由轰-6K承担我国的战略核威慑和核打击使命确实有点勉为其难,而且挖潜、改进的空间也不大。

研制战略轰炸机,对于促进我国“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的均衡发展,增强其生存能力和突防概率,彰显战略核力量的实战和威慑效果,非常必要。当然,战略轰炸机也可以执行常规作战使命。

中国是否完全具备研制新型战略轰炸机的技术实力?

汤:《汉和防务评论》2015年8月刊认为,中国的新型轰炸机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隐身能力”,否则“轰炸机没飞出多远就会被拦截”。对此,有专家指出:“凭借中国的风洞建设,大规模计算能力、航空设计者的水平以及航空情报的收集,设计一种100吨级甚至更大的隐身轰炸机,没有任何问题。”尽管新型轰炸机在制造方面有其特殊性,但假以时日,应该也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不过,从设计和制造的角度讲,以下两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飞机发动机。新型战略轰炸机研制耗资巨大,周期也不短,因此,在考虑其军事功能的同时,还应兼顾国家科技发展和产业配套、升级的需要,为突破国产航空发动机“瓶颈”,改进、完善其性能提供辅助支持。再者,在寻找失联的马航MH370过程中,人们始知,该机发动机制造商罗·罗公司为监控发动机工作状态,设置了一个EHM系统。EHM通过布置在飞机发动机风扇,中、高压压缩机,高、中、低压涡轮等机件上的25个传感器获取发动机运行参数,包括温度、压力、速度和振动水平,进而可洞悉飞机的飞行状态信息。故而倘使新型战略轰炸机仍使用进口发动机,再假设进口发动机装有难以察觉的“后门”,则飞机的位置信息必将一览无余,所谓的“隐身”就成了“皇帝的新衣”。因此,在技术可行、时间允许的前提下,新型战略轰炸机应尽可能采用国产发动机。

二是飞机信息系统。从某种程度上讲,新型战略轰炸机战斗力的强弱不仅受制于飞机的机械性能,更决定于飞机的“大脑”和“神经”,即飞机的指挥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而与美国很容易监听法国总统奥朗德、德国总理默克尔以及日本高官的通话相比,彭博社称,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罗格斯曾坦率地承认,美国情报机构无法“侵入普京大脑”;俄罗斯《论据与事实》周报网站7月30日援引苏军无线电报务员最高荣誉奖章获得者、退役上校阿夫杰耶夫的话声称,“普京使用的是卫星网络,配备强大的编码器,敌方若要破译他的谈话,大概需要90年时间”。原因何在?“因为巴黎和柏林与北约、美国过从甚密,欧洲国家与美国皆使用相同类型的电子设备,所以,中情局特工能轻松破解友邦领导人的加密通话”;“俄防范西方窃听的不二法门在于,相关的保密系统是由俄罗斯企业而非西方公司历经数十年开发出来的。系统及技术并非购自西方,而是纯粹的本国制造,最多使用若干进口零件,但顶多是零件而已,其核心仍是俄罗斯的”。能监听自然就能干扰。以此为鉴,在研制新型战略轰炸机信息系统时,中国应主要采用拥有独立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可实现规模生产的芯片及其它关键零部件,确保战时正常、可靠使用。

如何确定新型战略轰炸机的战术技术指标?

汤:衡量战略轰炸机性能优劣的指标较多,如航程、飞行速度、载弹量、突防能力等,有些指标还是相互影响的。譬如,为了实施有效突防,图-160在高空最快可达2.1倍音速,但时过境迁,有媒体报料,在预计于2015年9月授出的美国下一代远程轰炸机项目——“远程打击轰炸机”(LRS-B)项目合同中,LRS-B将“不会是超音速的,因为这难以与隐身性能折衷”。事实上,战略轰炸机战术技术指标的确定,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在此不一一而论,但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综合考虑作战运用需求。据共同社东京2015年8月3日消息,由空军指挥学院撰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战略报告强调,有必要研发和加强包括新型战略轰炸机在内的9种“战略装备”,“报告提到了用战略轰炸机增强打击位于第二岛链中国一侧的美军基地的能力”。但也有专家认为:“轰-6K配备‘长剑’10几乎形成了对所有周边地区的有效核打击力量。”并且,“从图-95的核战争演习可以看出,图-95没有一次跨越国境实施导弹发射”。《汉和防务评论》认为,以轰-6k搭载巡航导弹,即使被要求能够打击第二岛链地区,那么,“从这个作战半径来看,现有轰-6k就能够做到”。再者,美国21世纪防务研究所发布的报告认为,虽然弹道导弹的精确杀伤效果较好,但中国的弹道导弹数量有限,“如果攻击日本军事基地时用掉太多,那么在迎战介入的美军时,解放军的短程和中程弹道导弹就可能不够用”,因此需要大载弹量轰炸机实施临空轰炸。其实,这种观点放在二战时期,千真万确,但移植到现在,就有失偏颇了。要知道,“在精确制导武器时代不需要能够携带27吨(B-52)或60吨(B-1)有效载荷的轰炸机”。换言之,在确定新型战略轰炸机航程、隐身性能、载弹量等战术技术指标时,应综合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不可超越作战需求一味求高、求新。

二是着眼作战体系大局。“远程打击轰炸机”(LRS-B)被誉为“美国空军在信息时代发展的首型轰炸机”,其将具有很好的互联互通互用特性,是远程打击“系统簇”的一部分,可从外部获得瞄准数据和电子对抗等支援。同理,在确定中国新型战略轰炸机战技指标时,也不能孤立地就事论事,而应跳到轰炸机之外,从作战体系的结构、功能互补及其作战要素间的相互支持上统筹规划。并且与美俄不同,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最庞大的地地常规导弹部队,可在战争中起到“撕网”、“破阵”的作用,先敌打掉对方防空预警探测系统,使我即使是轰-6k突防也可达到“隐身”战机的效果。

在研制新型战略轰炸机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汤:战略轰炸机的研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但一个基本的立足点是必须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通过战略轰炸机的研制,推动高新技术在国防领域、民用领域的双向流动和高效利用,切实促进国家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否则,轰炸机是造得起,用不起;用得起,也难以持久。按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2015年3月刊文透露的信息,美国“远程打击轰炸机”(LRS-B)出厂单价5.5亿美元(按2010年美元值),若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服役时的实际单价可能是7亿美元。但由于这两个价位都没有计入200亿美元的研发成本,若再计入研发成本分摊(按军方采购100架计算),则服役时的实际单价可能是9亿美元。另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2015年8月初发布的《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的调查报告,倘以美国的制造成本为基准指数100,则中国大陆的制造成本指数高达96,与美国相差无几。换言之,同一件产品,若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在中国大陆制造则需0.96美元。坦率地讲,由于中国缺乏远程隐身轰炸机制造经验,加以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许多东西都要从零开始实施大幅度跨越,因此,中国战略轰炸机的成本只会比美国“远程打击轰炸机”高,即使低一些,也低不了多少。有专家比照美国B-2的研制生产过程,推算出我国120吨级轰炸机稳定生产成本每架约64亿元人民币。很显然,如果不搞军民融合式发展,那么按采购100架估算约六千多亿元人民币(含研发费用及测试机建造费用)的投入,则造成的资源闲置和浪费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承受的。[编辑/旭日]

猜你喜欢

核力量巡航导弹轰炸机
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
美国核力量预算剖析
特朗普回击朝鲜的“羞辱”
兵器组团“打雪仗”
向飞鱼学飞行
捍卫中国安全的利器
图-22起音速轰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