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相清雅•瑾玉之石(下)
2015-09-10蒋成龙
蒋成龙
经过陈付平的介绍,笔者对青田石的历史和品类有了比较初步的了解。那么他此前所说的机遇又是指什么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得说说观赏石和章料石目前的市场状况。”陈付平耐心地开始为笔者解释起来。
如同绝大多数宝、玉、石类器物一样,章料和观赏石的价值评估方法包括材料质地、工艺水平、艺术造诣及工匠知名度等多个方面有关。除了石料成本和质地计算较为复杂之外,其它成本倒是很好计算。
陈付平解释道:“举例来说吧,现在做石料加工的工匠基本都是以小时计算工时的,也就是说平均为每小时多少钱的人力成本。一般的工匠经过几年学艺,出师的时候,加工费已经要每小时150至300元了。经验丰富,手艺较好的师傅,工本在500元以上。至于大师级的师傅,根据知名度和认可度不同,至少要每小时2000元以上了。”
笔者粗略算了一下,由于石料雕刻对工匠的精神和注意力要求高度集中,平均下来一天也就是4、5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一件纯手工制作的器物,按照两天完成来说,光是人工成本少则大几百,多则大几千,名家制作的成本更是呈几何数翻升。当然,慢工出细活,工匠的技术也是物有所值。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顶级的好料必须配合好工才能锦上添花,否则反而有可能暴殄天物。
虽然加工成本差距极大,但终究还是有个市场定位和规律可循的。那么为什么反而材料成本,也就是材质本身的价值计算比较复杂呢?
“这要从青田石、寿山石的定义说起了……”陈付平听了笔者的疑问,慢慢解释了起来。
古时,人们以青田的地名命名了这种矿石,自此广为流传,沿用至今。实际上如同和田玉中的“和田”二字一样,并非特指石材的产地,而是一种“品名”。换句话说,和田玉并非特指产于新疆和田的玉石,而是以透闪石、一阳起石为主要矿物成分的矿石统称。
那么,青田石除了青田县之外,还有哪些地方出产呢?
“国内除了青田外,还有四川雅安、陕西西安等地也出产一种绿色的石材,有些和青田的艾叶绿极为相似。此外,真正对国内市场造成影响的还是国外进口的品种,比如印度产的青田石和龙蛋石,老挝产的田黄石,还有西班牙、阿根廷和泰国也有少量矿产。”他继续说道:“其实,现在收藏和石料市场上能看到的成品,基本有一半以上是外国石头,本地传统意义上的青田石已经是极为稀有了。”
经他这么一说,笔者心里先是对这个事实表示怀疑。但随即一想,这个结论也是合情合理。的确,如果品名不以产地为参考的话,全球各地的叶腊石类矿石资源中总会有与青田石相近,甚至一样的。就如同相对于狭义上的“和田玉”来说,我国新疆、东北、青海等地,以及俄罗斯、韩国、加拿大和美国西海岸地区不是也都有“透闪石”矿出产吗?如今他们也凭借供货量和性价比优势,成为了和田玉市场上的“中坚力量”了。按照这样的逻辑看来,沉香、实木和各类彩宝市场也是如出一辙。
“您说的没错,其实产地只是一个标签,最主要还是得看石头本身是否符合青田石、寿山石的特质,要看东西说话才行。和田的白玉也不都是羊脂的,海南的沉香也不都是奇楠的。同样,国外产的也不都是低端货,顶级的上乘品质石料无论在哪里都极为稀有。”陈建平说着,从保险柜中取出一些石料一一展示,并逐个解释了他们的特点和区别。
“最近比较流行,供应量较大的主要是印度石,一年有上千吨进口到青田,再从这里分发,或加工后出售。”陈付平将几件印度石原料和成品拿出来,详细说明着。他也强调指出,由于矿物含量的细微区别,印度产的石料具有一些青田石料不具备的优点。
首先,印度石料“入刀”比较绵软,更容易雕琢成型。“青田的石料有点脆,加工难度稍微高点,搞不好容易崩。”曾亲自学习过石雕技术的陈付平对这一点颇有感触。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导致现今的成品市场上反而是印度石材比较受欢迎,特别是加工难度较大的高端成品。
其次,青田石料在一些特定自然环境下会产生裂痕,极大地影响了美观程度和成品价值。印度石料在这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矿物结构更加稳定,不易开裂。
“还有这种老挝产的寿山石,色泽质地也非常好,几乎能和田黄媲美了。”说着,陈付平又拿出一些国内的寿山石和老挝石材进行了对比。
既然矿石的产地不同,即便品质差距不大,其开采和渠道成本肯定也大为不同,一定会造成市场的终端价格差异,这一点在玉料、沉香、实木市场上也是一样的情况。那么青田石和寿山石如今的市场状况到底如何呢?
“暂且不说加工成本,光是石料本身,现在真正顶级的封门青大约要2000元一克,田黄的价格更是越来越高了。这些国外石头相对便宜很多,因为国外是按分量卖,不论品质。一大批石料买回来,如果开出顶级的,那就算捡漏了。当然,也不是谁都能去国外买矿的,人家不接散户。”陈付平笑了笑解释道。
“如此说来,价差不是很透明吗?市场认可度又怎样呢?”笔者继续追问。
“这个问题,我倒是有段亲身经历,可以算是‘血’的教训吧……”陈付平耸了耸肩,给笔者讲述了他回国后的一段经历。
原来,当时陈付平决定回国时所看到的机遇,便是国内外石料市场的价格差异和国内越加旺盛的市场需求。尽管他离开祖国远赴西班牙发展,但或许是一个青田人的本能,他一直有意无意地关注着世界各地的石料市场。2012年前后,他看准印度石料的特性和升值空间,一口气收购了60吨左右,转运回国。当时青田本地对印度石料的认可度较高,这60吨石料立刻销售一空,也为他淘得了第一桶金。
第一次的成功经验为他建立了强大的信心,加上更加充足的资本,他便大大加快了入行的步伐。除了趁机收藏了数件精品之外,也开始打探起更多的市场机遇。就在这时,一种老挝出产的田黄石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这种老挝田黄和中国产的田黄非常像,质地也非常温润,色泽极佳,运回中国便宜点卖,一定销路特别好。”当时他打定主意后就立即开始执行,通过多方渠道进口了价值几百万元的石材原料,回国进行销售。
本来这个想法也算是合乎情理,然而这种新近开发出的石料还未经受市场考验,有些问题尚未被发现,待得发现的时候却为时已晚。
“这石头掉色!”陈付平一脸无辜地向笔者述说着他的惨痛教训。
原来,这些老挝出产的田黄石,虽然色泽和质地和我国所产的石料相差无几,但由于坑口较“嫩”,石材中的矿物成分极不稳定。除非长期泡在水里,隔绝氧气,否则一旦暴露在空气当中,即便表面涂抹油脂进行养护也避免不了迅速褪色的现象。
陈付平进口了大量老挝田黄囤积在仓库之中,而就在他进行销售的时候,这些矿石开始迅速褪色。要知道,田黄石除了质地之外,那可是“一份色一分钱”,这一变故让他顿时傻了眼,手足无措起来。由于这种矿石在国内刚刚开始出现,即便是青田本地的老手们也没有处理经验,更不知道还有这样的弊病。因此,当时除了他之外,还有不少人都着了道,可谓是损失惨重。
陈付平接着说道:“这些老挝的新坑石头比较便宜,但是谁也不知道有这种致命问题。如果是老坑石也基本不会褪色,但是价格就非常高了。”
如今,这些褪色的石料已经无法在市场流通,只能低价做成工艺品进行销售。对石料和利益的狂热追逐终将使人丧失理智,铤而走险。然而,吃一堑长一智,这盆“冷水”泼醒了陈付平的美梦,也使他开始从新考虑自己的投资策略与经营之道。
“其实,只要料确实好,那永远是具有收藏和投资价值的,毕竟在哪里都属于稀有的东西。如果再加上石雕大师所赋予的艺术价值,基本可以说是稳固增值的东西。但是选对料,看准行情,那需要很多知识和经验才行。”狂热之后,陈付平的投资和经营心态开始逐渐成熟、稳重起来。此后他有精挑细选地从世界各地进口了石材原料,并先后与周民鸿、林建新等几位当地大师进行合作,不仅获取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在经营之余丰富了自己的个人收藏。
当问到他除了经营之外的个人理想时,他倒是毫不犹豫地给出了一个并不算令人意外的答案:“我从小就接触石头,长大也以石头谋生,不仅是因为我擅长这个,更因为我确实喜欢这个行业。我自己也有很多私人藏品,都是我留下来的顶级精品,概不出售。我也没什么大追求,今后等经济能力允许的时候没准开个博物馆或者小茶楼,和朋友们赏赏石,喝喝茶,也就这样吧……”
(作者为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