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奏的德奥之声
2015-09-10金鑫薛菲
金鑫 薛菲
翘首盼望,2015上海国际艺术节又将在金秋十月拉开序幕。本次艺术盛会在音乐部分共安排有十四场包括交响乐、歌剧、室内乐、合唱、独奏等多种形式的音乐会。其中,在弦乐室内乐方面,成立于波兰的著名弦乐四重奏——齐玛诺夫斯基弦乐四重奏(Szymanowski Quartet)将首度亮相沪上音乐舞台。这支在“新生代”弦乐四重奏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团体今年刚好迎来了自己的二十周年华诞。他们曾于2009年及2011年两度在广州、北京进行演出并广受好评。在此次来访中,齐玛诺夫斯基弦乐四重奏将为沪上乐迷带来一场以德奥之声为主题的经典音乐会。此外,他们还将首次携手钢琴演奏家李坚为听众一同演释勃拉姆斯的名曲《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
齐玛诺夫斯基弦乐四重奏会给听众带来怎样的惊喜?他们与李坚的初次“碰撞”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在大幕即将拉开之际,我们不妨先对这场音乐会做一些近距离的了解。
齐玛诺夫斯基弦乐四重奏
齐玛诺夫斯基弦乐四重奏成立于1995年。自创立起,这支团体就以精致且良好融合忧郁与激情的演奏赢得了不少乐迷的支持与喜爱。凭借着卓越的演奏,他们在国际音乐比赛中大放异彩,赢得了包括意大利佛罗伦萨“Premio Vittorio Gui”比赛首奖、德国汉诺威“纪念肖斯塔科维奇”比赛首奖、大坂国际室内乐比赛及墨尔本国际室内乐比赛银奖在内的诸多奖项。2001至2003年,齐玛诺夫斯基弦乐四重奏获选成为英国BBC广播电台“新时代音乐家”。2005年,他们在其创始地——波兰华沙获得了由齐玛诺夫斯基基金会颁发的“齐玛诺夫斯基奖”,这是该基金会第一次将此殊荣颁给一支弦乐四重奏。由于此前获得该奖项的包括塞蒙·莱托等重磅人物,因而该奖项应当能从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这支团体在“新生代”弦乐四重奏中的重要地位。2007年,为了表彰这支团队在传播波兰文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波兰政府专门授予了他们荣誉勋章。
所有这些接踵而来的奖励与荣誉不仅是对这支室内乐团体过去成绩的肯定,更是促使他们成为实至名归的波兰最具代表意义的当代音乐团体的宝贵动力。经过了这些年的发展,如今的齐玛诺夫斯基弦乐四重奏早已步入成熟。他们是许多重大国际音乐节的常客,身影频现石荷州音乐节、莱茵音乐节、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节、布雷根茨音乐节,以及伦敦、诺丁汉、巴斯等多地的音乐节。2008年,他们还作为主办者在位于乌克兰与波兰边界的联合国文教基金会世界遗址创立了自己的音乐节——利沃夫室内乐音乐节。
与上一次造访北京时相比,齐玛诺夫斯基弦乐四重奏在人员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本次音乐会中,第一小提琴将由阿佳莎·齐姆泽夫斯卡(Agata Szymczewska)代替安德烈·别洛夫(Andrei Bielow)。新进加入的齐姆泽夫斯卡曾在2006年的波兹南亨利克·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奖,并获得过波兰天才儿童基金会奖学金、波兰总理奖、梅纽因当下音乐现场奖、甘德拉实音乐奖、波兰文化部的“少年波兰”项目奖等诸多奖项。作为独奏家,她也曾与俄罗斯爱乐乐团、华沙乐团等多支乐团有过良好合作,可谓是年轻一代小提琴家的佼佼者。
除第一小提琴外,该重奏组合的其他成员延续原有安排不变。小提琴演奏家格莱戈兹·克托夫(Grzegorz Kotow)是欧洲炙手可热的演奏家,经常受邀至欧洲、美洲及亚洲举办大师班。目前,克托夫担任“汉诺威新音乐促进协会”主席及旗下现代音乐节音乐总监,并担任着格斯拉音乐节的艺术顾问。中提琴演奏家费拉基米尔·梅克特卡(Vladimir Mykytka)最早就读于利沃夫音乐学院为天才儿童和青少年开设的音乐学校,其后他又在肖邦音乐学院及汉诺威音乐与戏剧大学继续学习。大提琴演奏家马丁·谢涅夫斯基(Marcin Sieniawski)曾在汉诺威音乐与戏剧大学等多所学校学习,他曾在多个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并在世界各地上演过多场室内乐音乐会。
一支优秀重奏乐团的成长总是与其受到的良好教导密不可分。齐玛诺夫斯基弦乐四重奏的成员在德国汉诺威音乐与戏剧大学求学时,就长期受教于培养出哈根四重奏的原贝尔班四重奏的中提琴演奏家白尔雷(Hatto Beyerle)。除此以外,他们还多次受到斯特恩、列文(Walter Levin)等音乐家的指导,并获得过与阿玛迪斯四重奏、埃默森四重奏、朱利亚四重奏、瓜乃里四重奏等著名团体合作演出的机会。时至今日,这些成员自己也完成了从学到教的角色转换。2000年,他们被母校聘为驻校艺术家,从而在繁忙的演出活动外,又肩负起了传承的重责。
齐玛诺夫斯基弦乐四重奏所涉足的曲目范围极为丰富。除了传统的古典与浪漫乐派曲目外,该团体亦致力于现代音乐。他们的演出曲目包括林德伯格(Magnus Lindberg)、凯特-彻宁(Elena Kats-Chernin)、卡西(Philip Cashian)、拉切(Thomas Larcher)、图卫(Andrew Toowey)等作曲家的作品,其中一些作品更是专门题献给他们的。目前,这支团体已出版了多张专辑,曲目涵盖古典、浪漫及当代跨界音乐等。
钢琴家李坚
李坚生于上海的一个音乐世家。六岁时,他跟随其母——小提琴家、教育家俞丽拿学习小提琴。之后,他跟随上海音乐学院洪腾教授学习钢琴。1981年,年仅十六岁的李坚在巴黎享有盛誉的玛格丽特·隆国际钢琴比赛中荣获大奖,由此,他获得了法国政府的资助,来到了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跟随桑刚教授学习,并获得了大量的演出机会。1985年,李坚远赴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深造,他的导师是贝多芬的第四代传人霍素夫斯基大师。
1987年,李坚以独奏家身份与中国中央乐团合作,在美国三十余个城市巡演。这位有着超人天赋的年轻钢琴家以其卓越的技巧和表现力吸引了美国听众和评论家们的广泛注意,并受到了小提琴大师斯特恩的赏识。1989年,李坚成为首位应邀赴中国台湾地区演奏的音乐家。他还曾以最年轻艺术家的身份在欢迎美国总统卡特访华的盛大仪式上演奏。
作为独奏家,李坚曾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的埃弗利-费舍尔音乐厅、艾丽斯·塔利音乐厅、卡内基演奏厅、肯尼迪中心、维也纳金色大厅、巴黎香榭丽舍大剧院、东京三得利音乐厅以及柏林爱乐大厅等众多音乐厅举办音乐会,与他合作过的乐团有柏林广播交响乐团、英国皇家交响乐团、英国BBC交响乐团、法国国家交响乐团等。
除了独奏以外,李坚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室内乐演奏家。他的室内乐搭档包括马友友、林昭亮、安妮-梅耶斯等艺术家,他们的身影亦频频出现在阿斯本、万宝路、西雅图、温哥华以及渥太华等知名音乐节上。李坚还是一位活跃的指挥家,他参与指挥过包括威尔第的《阿依达》和《麦克白》在内的多部歌剧。
音乐会曲目
在本场音乐会中,李坚将与齐玛诺夫斯基弦乐四重奏一同为听众演释三首德奥乐曲。上半场,齐玛诺夫斯基弦乐四重奏将首先为我们带来海顿的《B小调第三十一弦乐四重奏》(Op.33,No.1)及门德尔松的《F小调第六弦乐四重奏》(Op.80)两首弦乐四重奏的经典乐曲。
1781年,海顿发表了Op.33的六首弦乐四重奏,并敬告听众,这将是一批“全新的、另类的”作品。查理·罗森(Charles Rosen)认为,这首作品,体现了海顿的个人作曲风格,比如乐句之间流畅的过渡,后句的主调不间断地衍生及发展,以及注重所有乐器保持其完整性等,这些里程碑式的风格转变也影响到了海顿后来很多弦乐四重奏作品的创作。由于海顿的弦乐四重奏向来都是检验重奏团体演奏水准的“试金石”,因而对于长期接受德奥音乐熏陶的齐玛诺夫斯基弦乐四重奏来说,敢于将这首乐曲作为音乐会的开场白定是对自己的演奏成竹在胸。
门德尔松的《F小调第六弦乐四重奏》创作于1847年,在作曲家去世前两个月才宣告完成。一般来说,门德尔松的音乐风格总是甜蜜而充满幸福感的,但是他在写作这首作品时却恰逢姐姐范妮去世而伤心难过,因而,这首作品有着与他以往作品截然不同的忧郁与悲痛。齐玛诺夫斯基弦乐四重奏特地挑选这样一首别具特色的乐曲,不仅能与第一首曲目的古典风格形成对比,还可与作曲家之前较为明快的风格形成对比,选曲用心程度可见一斑。
下半场是整场音乐会的重头戏。齐玛诺夫斯基弦乐四重奏将携手李坚为听众展示勃拉姆斯的经典之作《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Op.25)。这首乐曲创作于1861年,是为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而作的作品。勃拉姆斯共创作了三首此类钢琴四重奏,除这首G小调之外,还有《A大调第一钢琴四重奏》(Op.26)及《C小调第三钢琴四重奏》(Op.60)。这三首钢琴四重奏均构思于1855年前后,属于勃拉姆斯中期的作品。《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在汉堡音乐晚会首次公演,钢琴部分由克拉拉担任。历史上,有关这首乐曲的经典版本包括吉列尔斯与阿玛迪乌斯弦乐四重奏、鲁宾斯坦与瓜内利弦乐四重奏等。相信李坚与齐玛诺夫斯基弦乐四重奏定会为听众带来不一样的听觉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