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的历史
2015-09-10
《歌唱的历史》
(A History of Singing)
作者:约翰·波特(John Potter)、奈尔·索雷尔(Neil Sorrell)
剑桥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
我们为什么要歌唱?促使人类第一批歌者打开喉舌的驱动力又是什么?这本有趣的著作正是基于这样的问题开始的。依次登场的重要人物有:发明五线谱的阿雷佐的圭多修士(Guido of Arezzo);拥有惊人音色的阉人歌手法里内利(他的财产及艺术收藏不可计数);罗西尼是一个激发想象力的大容器,因为歌手在他那儿可以即兴唱出美妙绝伦的华彩;威尔第呢,则更愿意歌者忠实地循着谱面前行……作者约翰·波特身为希利亚德重唱组的一员,自己就是杰出的巴洛克声乐艺术家,而他的合作者索雷尔则专研印度、爪哇音乐,是英国加美兰乐团的奠基人,这一交错的专业背景暗示着本书内容的丰饶有趣。
书中提到,在十七世纪早期,独唱歌手爱好炫技成风,常自行跳出作曲家给出的条条框框,这一方式难道不像今天的爵士声乐吗?全书结尾处,作者乐观而无畏地宣称:二十世纪后,古典音乐中一板一眼的歌唱观念就已在录音技术的大潮下逐步瓦解,特别是流行与古典唱法间再无鸿沟可言。事实果真如此吗?看看本书能否说服你吧。
《从布朗热到施托克豪森:访谈和回忆录》
(From Boulanger to Stockhausen: Interviews and a Memoir)
作者:巴林·安德里亚·瓦尔加( Bálint András Varga)
罗切斯特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属于“Eastman Studies in Music”系列)
编者瓦尔加将共计十九段“长访谈”第一次以英语的形式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它们涉及了过去五十年间最重要的音乐人物。此外,还有十三段“访谈小片段”也作为大餐的配菜一同端了上来。受访人物有:施瓦茨科普夫、阿巴多、梅纽因、利盖蒂、施托克豪森、布朗热等等,不一而足。瓦尔加自小在匈牙利的犹太家庭长大(和传奇小提琴家蒂博·瓦尔加无关),由于二战与社会主义时期在匈牙利广播电台工作的原因,他和大师们有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他的“处女访谈”是1966年对鲁宾斯坦,之后的每一次采访,无论艰难、顺畅,都难以忘怀。
其中,特别让人惊喜的是向来遁世隐居的匈牙利作曲家库塔格也在他的录音笔前留下了珍贵的只言片语——这恐怕是他第一份对外发布的非匈牙利语访谈。亲历了风云变幻的瓦尔加,因为特殊的记录者身份赢得了一个美名:最称职的二十世纪音乐“倾听者”。在每段访谈开始处,他还对受访者的外表、服装和情绪添加了单刀直入的短点评,目的是营造读者在门缝外“窃听”的逼真感。此书出版伊始,大多数西方杂志便给出了四或五星的评价。
《瓦格纳之后》
(After Wagner)
作者:马克·贝利(Mark Berry)
英国博伊德尔出版社,2014年出版
本书不仅谈论了瓦格纳之后的近代歌剧史,同时也对这段变迁深深地反思了一番,可以说是属于一个较新的学科“历史音乐学”吧——它的一大特色是与其他艺术、文史门类密不可分。标题中的“之后”有两个暗示点:行文依编年体时序、瓦格纳传统里所涌动着的顺流与逆流。比如《帕西法尔》,瓦格纳谱写它很大程度上是希望自我超越的(特别是对于《尼伯龙根的指环》),却未曾料到遭到了如潮水般的批评。不过在无意间,该剧倒促生了两条截然对立的后继路线:颠覆性的现代主义者勋伯格,以及美学效仿者理查·施特劳斯。
本书剖析了理查的《随想曲》与勋伯格《摩西与亚伦》之间的关系,感叹前者最终无法控制地越过作曲家的本意,成为了政治性的载体。随即出现的三位代表人物是诺诺、亨策与路易吉·达拉皮科达,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似乎比瓦格纳更大,因为三者的歌剧创作尤其以直面政治话题著称。全书的最后一部分则探索了所谓的“导演制剧”(Regietheater),瓦格纳是首创者,赫尔海姆这样的拜罗伊特新制作人将其推到了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