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大长寿音乐家

2015-09-10金建民

音乐爱好者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斯特音乐

金建民

美籍俄国作曲家、钢琴家莱奥·奥恩斯坦(Leo Ornstein)

奥恩斯坦1892年12月2日生于俄国乌克兰克列缅丘格,2002年2月24日卒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绿湾,享年一百零九岁。奥恩斯坦早年在基辅师从沃拉德默·普查尔斯基学习钢琴,1904年经钢琴家霍夫曼推荐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格拉祖诺夫学习作曲。1907年随家人移居美国,考入朱利亚音乐学校,1911年在纽约首演,后常在欧美各地巡演。奥恩斯坦热衷于演奏德彪西、拉威尔、斯克里亚宾、勋伯格以及巴托克等人的作品,被誉为“具有敏感性、高超的技术性和艺术性的成熟的钢琴家”。他1912年创作的钢琴曲《野人之舞》受到勋伯格和斯特拉文斯基的重视。1925年起,奥恩斯坦任费城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1935年退出表演舞台,专注于创作与教学。1940年,他在费城创办奥恩斯坦音乐学校,并任教至1955年。他的主要作品有:管弦乐曲《列西斯特拉塔组曲》《夜曲与命运三女神之舞》《钢琴协奏曲》,小提琴与钢琴《希伯来幻想曲》等。他九十多岁时还写下了八部钢琴奏鸣曲,九十八岁时完成了《第八钢琴奏鸣曲》。奥恩斯坦是迄今为止最长寿的音乐家,他的一生跨越了三个世纪。

瑞士男高音歌唱家于盖·屈埃诺(Hugues Cuenod)

屈埃诺1902年6月26日生于科伊索,2010年12月3日卒于瑞士,享年一百零八岁。他曾任日内瓦音乐学院声乐教授,1928年在巴黎首次亮相,1951年在威尼斯参与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剧《浪子的历程》首演(饰演塞伦)。1954年在伦敦科文特花园剧院和格林德伯恩首演,后来在格林德伯恩共演唱了四百七十余场。1987年,八十五岁的屈埃诺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首演,八十七岁时的他还在日内瓦饰演理查·斯特劳斯的歌剧《随想曲》中的托普。

奥地利籍荷兰男高音歌唱家、演员约翰内斯·希斯特(Johannes Heesters)

希斯特1903年12月5日生于阿姆斯福特,2011年12月24日卒于德国施塔恩贝格,享年一百零八岁。希斯特的男高音生涯开始于1934年奥地利的维也纳歌剧院,1935年加盟柏林喜歌剧院和德国埃德米哈斯帕勒剧院并迅速走红,后来主演了许多电影,如《君王的烛台》《法庭音乐会》《风流浪子》《永远只有你》《漂亮朋友》等,闻名遐迩。1975年,希斯特获第二十五届德国电影奖荣誉奖。2008年,一百零五岁的他还在华纳兄弟影业公司拍摄的电影《一个半骑士》中扮演角色。

从1996年开始,他和比自己小四十六岁的妻子在舞台上联合演出歌剧。对于他最熟悉的角色——奥地利作曲家弗朗兹·莱哈尔的轻歌剧《风流寡妇》中的伯爵丹尼洛,希斯特不厌其烦地饰演了一千六百遍。音乐剧《金粉世界》里的奥诺雷,他也出演了七百五十次。2001年,已经九十八岁高龄的希斯特还出演了契科夫的《樱桃园》。2008年,一百零五岁的他又出演了汉堡的一部音乐喜剧。直到去世前两年,希斯特还在舞台剧中客串了一个角色。由于希斯特在去世前一直活跃在舞台上,故被称作“世界上最老的艺术家”。他说:“无事可做,终日坐着关注疼痛与煎熬,是大错特错的。生命是要活出来的。”希斯特对观众留下的最后的话就是,“我活过了,我对自己的事业很满意”。他曾把活到一百二十岁当作人生的最后目标,遗憾的是,这个目标他无法实现了。

英国女竖琴演奏家西多妮·古森斯(Sidonie Goossens)

西多妮1899年10月19日生于利斯卡德,2004年12月14日卒于雷加特,享年一百零五岁。她1930年参与创建BBC交响乐团,并任竖琴首席至1980年。在1991年的伦敦逍遥音乐会上,九十二岁的她还演奏竖琴,为女高音歌唱家格温妮丝·琼斯伴奏。在西多妮的百岁寿辰时,六位竖琴演奏家(大多是她的学生)在伦敦举行了专场音乐会。百岁后的她依然耳清目明,乐观开朗。

古森斯家族是一个音乐世家,且有长寿基因:她的父亲尤金·古森斯二世(Eugene Goosens,1867-1958)是指挥家,享年九十一岁;她的姐姐玛丽·古森斯(Marie Goosens,1894-1991)是竖琴演奏家,享年九十七岁;她的哥哥莱昂·古森斯(Leon Goosens,1897-1988)是双簧管演奏家,享年九十一岁。

美国作曲家艾略特·卡特(Elliott Carter)

艾略特·卡特1908年12月11日生于纽约,2012年11月5日卒于纽约,享年一百零三岁。他1926年至1932年在哈佛大学主修英国文学,先后师从辟斯顿、希尔和霍斯特学习音乐理论。1932年至1935年,他在巴黎音乐师范学校深造,师从布朗热学习作曲。1946年至1968年,他先后任教于巴尔的摩皮博迪音乐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他创作的《第二弦乐四重奏》和《第三弦乐四重奏》分别于1960年和1973年获普利策奖。此外,卡特还写有芭蕾舞剧、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合唱曲、室内乐等。

卡特的晚年依然多产,九十岁到一百岁之间写了四十部作品,一百岁以后还有十四部作品问世。2005年12月11日,波士顿交响乐团和芝加哥交响乐团分别首演了他的新作,以庆贺他的九十七岁生日。2008年12月11日,他九十九岁的新作《介入:为钢琴与乐队而作》首演于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以庆贺他的一百岁生日,由巴伦博伊姆独奏,詹姆士·莱文指挥波士顿交响乐队协奏。2012年8月13日,卡特完成了钢琴曲《十二篇短警句》。当年10月25日,《对话之二》由杜达梅尔指挥首演于米兰斯卡拉歌剧院。艾略特·卡特被誉为美国当代作曲家的第三个“C”(前两位是科普兰和凯奇)。

西班牙男低音歌唱家曼努埃尔·帕特里西奥·罗德里格斯·加西亚(Manuel Patricio Rodriguez García)

曼努埃尔·加西亚1805年3月17日生于马德里,1906年7月1日卒于伦敦,享年一百零一岁。他早年随父亲和意大利歌唱家阿(后成为男中音歌唱家)。1840年,加西亚的著作《关于人声的研究报告》在巴黎出版,1841年他凭借此文获医学博士学位,后来他还于1855年发明了喉镜。1847年,加西亚的著作《歌唱艺术大全》在巴黎出版后,被翻译成了意、德、英文。加西亚于1847年至1850年任巴黎音乐院教授,1848年至1895年任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教授,培养了大批声乐人才,他是十九世纪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中国音乐学家、翻译家、教育家缪天瑞

缪天瑞1908年4月15日生于浙江温州,2009年8月31日卒于北京,享年一百零一岁。他1926年毕业于上海艺术师范大学,曾任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教授、台湾省交响乐团副团长。新中国成立后,缪天瑞历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天津市文化局副局长、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等。他精通英、日、德三国语言,出版的著作有二十余部,其学术代表作《律学》出版六十年来四易其稿,为中国现代律学学科开创了理论框架。他古稀之年主持编纂的《中国音乐词典》(正编、续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音乐百科词典》等辞书,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翻译的《音乐的构成》《对位法》《曲式学》等理论著作,则作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教科书,影响了几代学人。2001年,缪天瑞获首届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2007年6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缪天瑞音乐文存》(三卷)和纪念画册《百岁学人缪天瑞》。

美籍俄国作曲家欧文·伯林(Irving Berlin)

欧文·伯林1888年5月11日生于俄国秋明,1989年9月22日卒于纽约,享年一百零一岁。他的父亲是犹太教拉比兼唱诗班领唱者,家中共有八个小孩。在一次屠杀犹太人事件之后,父亲于1893年带着家人来到美国。在纽约贫民区长大的欧文·柏林只受过两年正式的学校教育。他酷爱唱歌,十四岁离家,在纽约中国城的一家酒馆当歌唱侍者。1907年,欧文·伯林开始尝试写词作曲,第一首歌《来自晴朗意大利的玛丽》赚了三十七美分,七年时间他共写作了两百多首歌曲。1911年出版的《亚历山大的雷格泰姆乐队》使他闻名全国,这首歌的单曲乐谱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卖了一百多万份。

欧文·伯林创作了数百首歌曲,许多是为电影和音乐喜剧写的,流传甚广,如《蓝色滑板》《上帝祝福美国》《复活节游行》《戴上我的大礼帽》《这是军队》《我怎么办》《永远》等。他于1939年创作的《白色圣诞节》作为电影《假日旅店》的主题歌,在1942年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歌曲奖。他还创作了多部音乐剧,由他作词作曲的《安妮拿起枪》首演于1946年5月16日,至1949年2月12日,该剧在百老汇共上演了一千一百四十七场,并荣获包括最佳音乐在内的三项唐纳森奖,1999年的复排版又获得了两项托尼奖和两项评论家奖。他于1950年首演的音乐剧《称我夫人》也深受观众欢迎。1968年,欧文·伯林获格莱美终身成就奖。2002年9月15日,美国邮政为这位作曲大师发行了一款纪念邮票。

日本音乐学家田边尚雄(Tanabe,Hisao)

田边尚雄1883年8月16日生于东京,1984年3月5日卒于东京,享年一百岁。他1903年考入东京音乐学校学习小提琴,1904年考入东京大学主修物理学,同时师从埃诺尔·佩里学习作曲。他1907年毕业后又攻读声学研究生,同时师从田中正平学习日本传统音乐舞蹈。自1907年起,田边尚雄先后任教于东洋音乐学校、国学院大学、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武藏野音乐学院。1936年,他创立了亚洲音乐研究会并任会长。

田边尚雄是日本最早研究、介绍东方音乐和日本音乐的学者,也致力于介绍西方音乐。他年过九十岁以后依然从事写作,其主要著作有《从最新科学所见的音乐原理》(1916)、《日本音乐讲话》(1919)、《东方音乐史》(1930)、《音乐音响学》(1951)、《日本的音乐》(1954)、《日本音乐史》(1963)、《日本的乐器》(1964)等。

中国作曲家、音乐学家、教育家陆仲任

陆仲任1911年1月15日生于浙江鄞县,2011年3月7日卒于广州,享年一百岁。陆仲任194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理论作曲专业,先后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8年,他在香港永华电影公司任专职作曲,并兼任香港音乐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南歌舞团副团长、广州乐团团长、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副校长、广州音乐学院副院长、星海音乐学院教授。

陆仲任的主要作品有:电影音乐《华侨故乡》《南海潮》《清宫秘史》《国魂》,舞剧音乐《燎原火炬》《海底珍珠城》,管弦乐曲《岭南音诗》《岭南组曲》,广东音乐《红棉花开》《花市漫步》等。他出版的教材和著作有:《歌曲写作》《器乐写作》《广东音乐音阶调式》《广东音乐旋法研究》《广东音乐多声部写作》《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旋法研究》等。

猜你喜欢

斯特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我们能掌握的只有现在
音乐从哪里来?
圣诞音乐路
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越努力越幸福
越努力越幸福
音乐
越努力,越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