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须提防“气象病”
2015-09-10赵非
赵非
口干眼干舌苔干润燥滋阴治“燥邪”
原本秋天就是个少雨的季节,而立冬后天气更将持续干燥,加上气温下降,会导致口鼻干燥、皮肤皲裂以及便秘等。
鼻干眼干、口干舌燥
症状:近日来,窦先生总觉得鼻干眼干、口干舌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蔡希教授表示,类似窦先生这样的症状,部分人群还可能出现皮肤干裂、咳嗽、声音嘶哑等症状。
对策:防燥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积极补充水分。蔡希教授还建议适当增加酸甜的果汁或水果等食物的摄入,以酸甘化阴。
食疗方:1.西洋参5克,麦冬10克,煎水或与肉类煲汤喝。2.沙参10克,玉竹10克,煎水或与肉类煲汤喝。3.麦冬10克,天冬10克,煎水或与肉类煲汤喝。4.石斛10克,黄精10克,煎水或与肉类煲汤喝。
舌苔厚腻、少气懒言
症状:廖阿姨最近经常会感到头晕、胸闷,做事也是丢三落四,有时候头部还有被裹住的感觉或是如钟罩着一样。早晨起来刷牙一照镜子,舌苔很厚很腻,人也觉得疲乏无力、少气懒言。
对策:应对秋季干燥,要润燥滋阴,但有些人还挟带着湿重、有痰(中医所谓的“痰湿困脾”不同于西医的痰),会引起身体不适和疲乏无力感。专家建议,针对这种情况可适当煲些养生茶饮调理。
食疗方:像廖阿姨这种症状,适宜用石菖蒲10克、远志10克、益智仁10克、桑椹子10克、生甘草5克、茯神20克,一同煎水喝或与粥一起煮着吃,可祛痰湿、增强记忆力、补肾、祛燥防上火。此外,也可买些凉果、益智果当零食吃。
便秘,纠结在卫生间
症状: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陈丽云教授介绍,在秋季,很多人除了大便干结、排便慢之外,排便周期也会比平时更长,甚至可能出现多天不排便的情况,这些都是秋燥便秘的典型症状。
对策: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便秘首先应当弄清病因,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合的药物。脾胃虚寒、血虚气弱的人不适合服用含有大黄的泻药;老年人多脾胃虚弱,胃肠蠕动功能下降,有些老人还伴有气虚等症状,应当选用药性温和的药品。此外,中成药麻仁胶囊或五仁丸也可缓解症状。
食疗方:陈丽云教授建议,要预防或缓解秋燥引起的便秘,可以用些滋阴润肺的药材,如生地、玄参、麦冬、北杏等,煲好后加温热的牛奶一起喝下去,或者加些肉类煲汤,会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另外,也可以多吃一些水果、蔬菜,以及含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如麦片、冬菇、番薯、玉米等。
嘴唇干裂,宝宝也中招
症状:蔡希教授表示,一旦燥邪侵犯小儿,宝宝的嘴唇就可能出现乳白色浸润,甚至干裂、脱屑,这也是宝宝体内明显缺水的表现。有的孩子甚至还会出现口角潮红、起疱、皲裂、糜烂、结痂等口角炎或口角溃疡。
对策:家长在秋三月里一定要给宝宝多喝水,嘴唇干燥时,最简单的方法是抹点润唇膏。如果宝宝嘴唇干裂严重、舌边尖红,已经出现烂嘴角,口气较热,则是明显的内热有火,不要舔嘴唇,可以冰硼砂加蜂蜜调和外敷。如果宝宝是鼻腔流血,可在鼻内涂些四环素软膏和金霉素软膏,使鼻黏膜保持湿润。
食疗方:多吃点凉瓜、山竹、雪梨等瓜果,清热生津。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的新鲜绿叶蔬菜和水果,也可煲一些滋润的汤水给宝宝饮用,如雪梨无花果瘦肉汤、木瓜雪耳糖水、胡萝卜马蹄汁等。
秋寒
关节炎面瘫不请自来
温针艾灸治“寒邪”
随着冷空气逐渐南下,温差变化会愈趋加大,进而快速迈入寒冬季节,面瘫、关节痛等常见的降温“气象病”,也在秋末冬初不请自来。
寒风冷雨天最易患面瘫
症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洪钰芳教授介绍说,面瘫好发于秋冬季节转换之时,尤其是寒潮骤至,寒风冷雨扑面而来,人体未能适应气温急剧变化,又未做好保暖措施,抵抗力不足,就很容易感染病毒,引起面神经麻痹,最终导致面瘫。
对策:季节转换时应保证充足睡眠,出门时在包里多备一件长袖衣服,并避免寒风当面,可用口罩或围巾遮挡头、脸部。晚上睡觉时也要做好保暖措施。
食疗方:取防风15克、葱白6克,水煎取汁、去渣,再将30~60克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倒入药汁,煮成稀粥,温服。可祛风解表散寒,尤其适用于风寒袭络引起的面瘫、肌体肌肉酸楚等。
腰颈关节痛提前预报天气
症状:洪钰芳教授介绍说,一到变天,各类关节炎患者就感觉十分难受:腰酸背痛,转侧不利,膝关节疼痛,走路不利索。尤其是一些本身就有腰、颈椎间盘突出等退行性病变的中老年患者,湿、冷的气候变化对他们影响更大,容易引发各种关节疼痛。
对策:及时做好关节保暖工作,还可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慢跑等,以增强肌肉力量,减轻关节负担。
食疗方:鲜牛奶、大豆等食物富含蛋白质,对预防关节炎、减少关节炎疼痛有辅助作用。
秋悲
秋风秋雨愁煞人
清新花茶疏郁又安眠
秋季气温下降,日照减少,人们的情绪未免有些垂暮之感,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
症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神志病专科主任医师许红教授介绍,气候变化使得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受到抑制,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进而使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还会出现心慌、多梦、失眠等一系列“悲秋”症状。
对策:预防“悲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心理调节,保持乐观情绪。专家建议最好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中午适当小憩10~30分钟来化解困顿情绪。宜多去户外运动或旅行,寄情山水,开朗心情。
食疗方:茉莉花茶能安定情绪、舒解郁闷,熏衣草茶可松弛消化道痉挛、消除肠胃胀气、助消化,还可缓和焦虑及神经性偏头痛、安神助眠。桔梗茶:取桔梗10克、适量蜂蜜,冲入适量沸水,5~10分钟便可饮用,能宽胸润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