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人的“怕”
2015-09-10
“你知道/就算大雨让这座城市颠倒/出差不会取消/受不了反馈意见回复十几回合/写下我真实准确完整的离骚/就算整个世界被跌停绑票/我也不会奔跑/逃不了最后谁也都苍老/写下我中报和年报持续的督导”。前段时间,这首《投行路人甲的小情歌》,作者以无奈而又坚定的笔触,写出了投行人的“怕”和坚持,直达投行一线员工的心扉,一下就在投行圈里刷屏了。
那投行人“怕”什么呢?
一怕出差,但又怕没差出。大部分国内投行前线员工的出差可不像徐静蕾《亲密敌人》里的出差那么高大上,飞头等住五星,当然也没有徐峥《人在囧途》那么惨,要坐拖拉机住10元宾馆。由于国内上市的企业基本还是制造业为主,国内投行前线员工一般都是飞个经济舱或者坐个高铁二等座,到了目的地后由客户的车子接去城乡结合部的厂区,然后一呆就呆个近一个月。吃,多半在企业饭堂,好一点的可以到管理层的小餐厅就餐,苦一点的就只能和工人一起挤了。住,如果企业有员工宿舍,很可能就安排住宿舍了,其实宿舍比二三线城市的经济连锁酒店还好,起码是干净安全一点,不足之处可能就是要自己收拾房间和洗衣服。就这么呆上近一个月,拖着满满一箱子脏衣服的行李箱,回家休整几天。长年累月这么出差,特别是项目多人少的时候,不少同行都是单身一人呆现场,晚上真是只能对着四面墙壁,连找个人说话都没有,说话都变不利索了,于是,投行人都怕出差了。但一旦回家休整几天后,投行人心里又空荡荡的,不习惯了。有个同行就曾说:“连续不出差的极限是十天,超过十天,自己都觉得要疯了。”其实,在企业呆现场是很考情商的事,情商高的,很快就跟企业的管理层甚至股东混成哥们了,食宿条件会得到改善不必说,还能累积到可贵的人脉关系,为以后发展打下基础。
二怕没人牵线接触客户,又怕牵线人是爱给客户乱出主意的“高参”。投行人开发客户,很多时候是靠各类朋友牵线搭桥,这就是所谓的资源。没一点这样那样的资源,就算你专业能力很强,终究是个干脏活累活的命,所以投行人总得积累各类人脉。这类中间人不少原来也是做中介的,对资本市场也有一定认识,对客户老板有一定影响力,老板也爱听他们的。但很多投行人就是怕这类中间人给客户乱出主意,因为他们毕竟离开中介一线已经有段日子了,过去的经验已经不适应新的法规,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用负责任,可以大着胆子出主意,但这就苦了投行人了,客户会说“某某说这样可以啊,怎么你就不可以呢?是不是你不够经验啊?”有个同行就曾说某次中介协调会,项目介绍人,也就是客户的“高参”,在那不停地出馊主意,如果不是想着项目是他介绍来的,早就拍桌子走了。对这类介绍人,投行人最好是和他谈好佣金,就请他别管项目了。
三怕监管层政策多变。这才是投行人真正最怕的。这几年下来,发行制度变了又变,审核标准变了又变,二级市场行情不好时还暂停IPO和再融资,令不少投行人无所适从,纷纷选择离开投行这个行业。有同行曾经历这么一个项目,压着2012年年底报进去(因为当时传言2013年1月起暂停接收IPO材料,全部企业要先报新三板),结果等于“主动申请”财务大检查,几轮折腾下来,补了几次财报,直到目前还在审。这个项目组,不少成员已离职,企业老板也喜迎第二胎,而上市企业这个“儿子”却还在腹中。更悲催的是,很多投行人苦熬几年,终于熬出了一个项目,分到一笔不错的奖金,却40%左右贡献给了税局,因为税局并不允许投行人的奖金按项目周期摊分。不少投行人认为,监管政策多变,其实源自监管层过分迁就散户和媒体。是耶非耶,读者自悟。
虽然怕这怕那,但一旦进了投行这个行业,真要换个工种了,很多投行人却下不了这个决心。究其原因,是因为投行这个工作确实好玩,而且相比其他朝九晚五的工作,自己支配时间的自由度大,所以,做惯了投行,做其他工作都已经不适应了。(作者/朱永华,西南证券深圳分公司创新融资部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