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官场逆淘汰”难容改革型官员

2015-09-10胡仙芝

人民论坛 2015年18期
关键词:改革派稳态竞争性

胡仙芝

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推进,必须要有一批“改革派官员”到位。改革派官员的作用重要性虽然已经凸显,但是,改革派官员又在哪里呢?帕森斯的官僚组织理论告诉我们,由于金字塔式的等级体制,导致庸才识别和选拔机制内在地发挥着顽固的作用,只会导致“冗员增加”,机关嫉妒症盛行。加上这些庸妒症患者不幸进入或原本就在高层,会尽一切可能的手段排斥比自己强的人,拒绝提升能力强的人,最后导致整个科层体制进行“愚蠢比赛”和“懒惰竞赛”,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形成了汰优择劣的机制性后果。为此,一个优秀的人才往往会被官僚体制所不容,官僚组织则在抑制和驱逐改革派官员后,重新在稳态中维持着“一潭死水”的宁静。

一个长久的稳态组织是适应不了变革时代的要求的。正像鲶鱼效应原理中,渔夫会引进鲶鱼来激励沙丁鱼一样,改革事业也要求有一定的激励因素进入组织,才有可能保持改革事业的适应性和发展性。也就是说,改革事业需要改革派官员来促进改革。为此,需要我们加强制度创新,千方百计,开辟各种途径,吸引、培育、选拔、任用大批“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为改革事业增加动力和干部人事方面的保证。

很显然,在改革派官员的选拔过程中,如果一味地采用论资排辈的科层组织进化方式,那么科层组织熏陶下的资深官员将会主导整个科层组织,那样,程式化、机械化、等级化、僵化就会成为整个组织的一种常态,难以摆脱。这样,改革事业也就难以有效推进。为此,必须打破这种循序渐进、论资排辈的封闭系统中的稳态人才推补方式,而是要建立一种开放式的、公开化、竞争性的人才选拔和官员选配方式,这是改革事业的当务之急。

尽最大程度地推行竞争性选拔考试方式,增强公开、公平、公正,寻求公平和效率的平衡。竞争性选拔考试方式,有利于打破资历、门户、圈子的框框,加强官员队伍的开放性,也有利于释放干部队伍的活力,增强改革的动力。然而,在竞争性选拔考试中,我们也曾遭遇到一些效率方面的难题:如有些人批评的“找了女婿气走儿”,导致一部分工作开展不力;一些选拔上来的官员虽然在考试或者某一些方面有一技之长,但在领导权威的培植过程中相对比较弱,而且各种官僚病内在的汰优机制和原因,考试上来的官员失误率也较高,以至于人们就会怀疑考试本身的科学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保守派官员适合通过选举或者论资排辈等方式得到晋升和重用,但这样的选拔机制本身肯定是不可能产生改革派官员的。如果要尽快地选用改革派官员,还必须采用竞争性考试等选拔方式,让他们合情、合理、合法、合规地进入岗位,并通过能力、业绩以及德行等快速获得权威,才能更好地推改动革工作。

加强和优化功绩考核机制,强化改革压力和动力。在某种意义上,改革的动力来自于工作的压力。在干部管理过程中,要促使更多的官员推进改革,可以从优化功绩考核制入手,强化他们的改革意识,考核他们的改革绩效,保护他们的改革积极性。同时通过一些横向的比较,建立末位淘汰制等竞争性压力型的考核机制,加强改革的压力,从而形成有利于改革派、实干型的干部尽快脱颖而出。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研究部主任)

责编/郑清源 美编/李祥峰

猜你喜欢

改革派稳态竞争性
一维有界区域上单稳态方程多重正解的存在性
一维有界区域上双稳态方程多重正解的存在性
李实:坚定的“改革派”学者
“王权至尊”与都铎时期的思想纷争
西风东渐下的传统与改革
西风东渐下的传统与改革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综合分析
探讨TPP国家与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及互补
露天矿运输站场边坡稳态远程监控及工程对策
中泰双边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