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朝画卷里的南京

2015-09-10卣壬

中国国家旅游 2015年11期
关键词:商品经济服饰贸易

卣壬

眼镜,最早出现于1289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有清代学者称眼镜是在明宣德年间传入中国,至清嘉庆年间,眼镜在中国已经得到普及。在中国的图像资料中出现的第一个戴眼镜的人,是《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以下简称《南都繁会图》)里的一名老者,可见明朝时中欧之间已经存在贸易交流。

一家店铺的幌子上写着“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客”,透露出明朝发达的海外贸易。“东洋货”指的是日本货,与之相印证的,是画中一处名为“走海倭子进宝”的民间文艺表演,几位艺人扮演日本商人来到中国进贡宝物,侧面表现了中日两国之间朝贡贸易的史实。

明朝晚期商业贸易繁荣,《南都繁会图》中可以看到“立记川广杂货”、“福广海味发客”、“川广贵德森字号”、“京式靴鞋店”等许多招牌、幌子,说明晚明时期的商业贸易已经打破了地域限制。

作者未有定论

原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属名为“实夫仇英制”,但有专家从绘画技法分析,认为作者另有其人。

仇英,字实父,号十洲,明代著名画家,江苏太仓人,与沈周、文征明、唐寅并称“明四家”。

3.5米长卷,1000多种人物

绢本设色,长350cm,长44cm,共绘制有109个商家的招牌、幌子和匾额,以及侍卫、戏子、渔夫、邮差、商人等各色人物,有1000多种不同的职业身份。

永乐年间的秦淮盛景

描绘明永乐年间南京街市三月庆春游艺活动的场面,反映秦淮河两岸的风貌。画面由郊区农村田舍开始,至明皇宫前结束,反映了当时南京的城市布局,以及手工业、商业、广告、外贸、金融、服务、竞技、民俗、宗教、文化、杂艺、戏曲等各种行业。

Tips

明代坎坷的海外贸易之路

中国的官方海外贸易早在《汉书》中就有记载,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不断发展,至隋唐两朝进入黄金发展期。唐中叶以后,对外贸易的重点从陆上转移到海上,北至朝鲜、日本,南至印度和东南亚各国。两宋时期,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元代,政府采取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在造船技术及航路开辟上达到一个新阶段。

然而,进入明代,在政府海禁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的海外贸易之路曲折发展,同时完成了由以朝贡贸易为主向以民间贸易为主的转变,商品也由以宫廷奢侈品为主转向以民间消费品为主。

从重农经济的洪武年间,到商品经济发达的万历年间,明代的经济水平不断上升,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娱乐方式多种多样,甚至流传至今。

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表演是高跷会和灯火阑珊的鳌山。鳌山原指古代传说中海中巨龟背负的神山,每到元宵节,人们就模拟神山的形状,把绚丽多彩的彩灯捆扎在上面供游人观赏。

《南都繁会图》描绘的是三月庆春游艺活动,戏台搭在街道正中,观众站在街上看戏,街道一边还用木条和木板搭了两座女台,遮有布幔。周围的店铺酒楼也挤满看客,整个街道都变成演出场所。

Tips

从驱魔除鬼到娱乐文化

明代,社会各阶层的闲暇文娱习俗形式多样,包括杂技百戏、博弈、竞技等。其中传统节庆时的娱乐活动,逐渐从驱魔除鬼的需求中解脱出来,演变成兼具礼仪性和娱乐性的文化活动,为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

《南都繁会图》中,南市街内有一些钱庄,比如“王元昊通商银铺”和“兑换金珠”等铺号,反映了当时货币金融业的活跃。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货币至少已有四千多年历史,之前长时间使用的是铜币,自元代开始,纸币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明代初期出现大明宝钞,属于纸币发行,市面上也有铜钱和各种通宝的使用。至于白银,明代初期并没有作为货币使用,而是折用,到了晚明,银子直接作为市场上的一种流通货币,这一情景在《南都繁会图》中也有所反映。

Tips

新兴的银钱兑换业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商品交易额增大,需要价值高的贵金属来促进商品的交换,而使用贵金属做货币,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当商品交换打破了地域限制之后,如白银这样的贵金属在商品交换中担当起更为重要的角色,但是作为流通货币,白银在当时并没有统一的规格,市场上有银锭、银花和碎银,成色也有差异,每次支付都需要称分量、鉴定成色,因此,银钱兑换业发展迅速。

晚明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将社会带入了一个变革的时代。

服饰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进化的晴雨表。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明朝中后期的服饰悄然发生着变化,富商大贾不再甘于礼制的约束,突破单调、保守的衣着风格,从而带动整个社会风尚的嬗变。

《南都繁会图》中,与衣饰有关的店铺占了很大比重,比如“丝绸老店”、“涌和布庄”、“京式靴鞋店”、“极品官带”、“画脂杭粉名香宫皂”和“梳篦老铺”等。画中人物的衣物颜色艳丽,款式奢华飘逸,隐约透露着明代中后期都市生活的奢靡之风。

Tips

朱元璋的服饰愿望

洪武元年(1386)二月,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伊始,就下了一道“悉命复衣冠如唐制”的诏令,对全国官民百姓衣冠服饰的形制、质地和颜色都做了严格规定,其后又经过数次调整,直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代服饰制度基本成型,其规定之严密,可以说空前绝后。

正是这些繁缛苛刻的规章,建构起了明初等级森严的政治体系,也形成了尊卑有序贵贱分明的服饰文化氛围:该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富商巨贾不断突破这种文化氛围,明朝中后期服饰的“去朴从艳”、“僭拟无涯”,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明初以来的礼法道德秩序。

编辑 刘芳

猜你喜欢

商品经济服饰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浅析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商人形象
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研究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