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化运动四大实绩

2015-09-10王学斌

人民论坛 2015年28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教育改革

王学斌

【摘要】新文化运动所取得的实绩,循着由表及里的纵深理路,可概括为:文学革命促使白话国语最终成立,新文学建设因之成绩斐然;新式教育理念广泛引介,教育改革随之趋于深入;青年学生们觉醒,新型知识人群体出现;诸多新的价值观念相互激荡,深入人心。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 文学革命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K261 【文献标识码】A

上海自贸区运行已逾一年,第二批的天津、广东、福建三个自贸区陆续挂牌运行,再度引燃了国内外对中国自贸区的关注热情。我国设立的这四家自贸区本质上是旨在发展开放经济的经济特区的一种,就开放程度而论,自贸区堪称经济特区“终极版”。由于厚积薄发,广泛汲取世界成功经验,中国的经济特区实验取得了举世闻名的巨大成功。时至今日,与最初触发我们学习效仿的台湾地区相比,中国大陆的经济特区建设早

新文化运动孕育于清末以来文化演变积累的基础之上,同时受黑暗淆乱的民初思想状况之刺激,从而发展出具有现代性的重要观念。因此,我们中国今天所拥有的文化财富,与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所取得的实绩密不可分。

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新文学建设因之成绩斐然

数千年来,中国言文分离的现象极其严重,造成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间的隔膜,极大妨碍了文化创新机制的发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言工具不利,精神生产、文化创造方面必定深受影响。清末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探索便于民众读书识字的办法。但真正使得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创造一切文学的利器,还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字口号,并进而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有了国语的文学,方才可有文学的国语。有了文学的国语,我们的国语才可算得真正国语。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便不能发达”。此文一出,标志着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双潮合一”。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普通大众,看书读报、开口讲话、提笔写作,都采用白话,昔日的文化隔绝从此不复存在,这对于全社会的文化普及、教育推广、精神解放,意义极为深远。在白话国语迅速普及的情形下,新文学建设的成绩也甚为可观。胡适、陈独秀、鲁迅、周作人、刘半农等新文化人纷纷投身新文学创作之中,一批特色鲜明的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喷薄而出。其中以鲁迅的成绩最大,他曾自我评价道:“从1918年5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陆续的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新式教育理念广泛引介,教育改革随之趋于深入

伴随白话国语的普及,利用社会大众对新式知识、思想的接受,发端于清末的新式教育改革也由此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新文化运动期间,西方新教育思想被较为系统地引入国内,其中以实验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最大。新教育思想的广泛引介,首先冲击了传统中国那一套忠君、尊孔的教育理念,到1919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最终废止了以往陈旧的教育宗旨。其次,引来了教育方法的革新。新的教育方法摈弃了帝制时代死记硬背式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启发式教学,这对于受教育者的智能开发,裨益极大。再次,女子教育、女性解放成为该时期教育革新之重点。新文化运动大力鼓吹男女平等、女子解放,促使教育部于1918年制定公布了《请推广女子教育案》,于是中高等学校招收女生逐渐蔚然成风。当然,新教育改革最大的实绩应是1922年新学制的确立。是年11月,教育部公布了新的学制方案,其中蕴含着由胡适提出的七条原则:(一)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二)发挥平民教育的精神;(三)谋个性的发展;(四)注意国民经济力;(五)注意生活教育;(六)使教育易于普及;(七)多给地方预留伸缩余地。由于该学制最后公布实施在次年,故史称“壬戌学制”,这标志着新教育臻于成熟。

青年学生们觉醒,新型知识人群体出现

新式教育的推进,进步思想的不断涌入,加之风起云涌的时局,终引发青年学生们的整体觉醒。青年们的觉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个人”的觉醒,即对自主人格、个性自由的向往与追求;二是对社會、民族、国家的使命的觉醒,也就是说,广大青年自觉意识到自己将担负未来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重任。青年学生们的纷纷觉醒,最终孕育出近代以来新的一代知识人群体。许纪霖先生曾将二十世纪的知识分子划分为六代,其中以1915年新文化运动为界,整整两代知识人都与这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息息相关。以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五四一代”,他们“更多的是文化关怀,他们对文化价值和道德重建的关心要超过对社会政治本身的关心,因此特别重视文化启蒙的工作”;以傅斯年、冯友兰、顾颉刚、费孝通为代表的“后五四一代”,作为“五四”中的学生辈,曾亲身体验并参与到伟大的思想启蒙之中,同时与上一代相比,他们“知识的关怀更多一些,他们已经注意到文学或学术自身的独立价值,不是在意识形态或文化价值的意义上”。应当说,这两代新型知识人群体,既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又推动着新文化运动向更广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发展。

平民主义、个人主义等诸多新的价值观念相互激荡

以往提及新文化运动的著述,惯以将其主要观念概括为科学与民主,这固然不错,但此说法不免有失笼统。按照著名学者耿云志先生的归纳,新文化运动中最主要的价值观念包括平民主义、个性主义、科学的态度和开放的文化观念。平民主义本是一种政治观念,不过在新文化运动中,它具有超出政治范围以外的更广泛的意义,比如经济的平民主义、教育的平民主义、文学的平民主义等,它是当时最重要的观念之一。该思潮的高涨,引导许多知识分子、青年学生逐渐与工农大众相接触,并从基层寻求中国革命的出路,这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思想引导作用。新文化运动中最大的生力军是青年,而他们最为之兴奋的价值观念即个性主义。传统中国社会束缚人性最重的莫过于旧的伦理道德,所以新文化人及青年学子们猛烈批判旧的家庭、家族伦理制度,都是为个性主义鸣鼓开道。科学,作为新文化人高擎之大旗,在此时更多的是侧重科学精神与方法。正是科学精神与方法相辅相成,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摧毁了蒙昧主义和复古思想的根基、深化了“重新估计一切价值”的意义,从而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变革与学术转型。

任何一场思想启蒙运动,都会囿于各种因素,呈现出自身的不足,新文化运动自然不能例外。要言之,新文化运动有三个方面存有缺憾,值得后人反思与借鉴:第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不免过激;第二,出现对科学泛化甚至神化的倾向;第三,思想启蒙尚未完成,且任重道远。诸上情况值得我们进行深思,这也是我们党和政府目前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所在。

新文化运动虽已走过百年,却并不遥远,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续进行思想启蒙,此项重任依旧在路上。这或许正是今天我们纪念新文化运动百周岁的意义之所在。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历史教研室副主任)

【参考文献】

①陈独秀:《陈独秀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责编/潘丽莉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教育改革
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
觉醒与解放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浅谈“EEPO有效教育方式”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