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精神及其对当代青年的引领

2015-09-10韩永涛

人民论坛 2015年14期
关键词:五四精神解放思想爱国主义

韩永涛

【摘要】以爱国主义为发端的五四运动不仅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而且为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方向。五四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其独特的方式激励着青年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不息。研究探索五四精神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对当代青年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五四精神 爱国主义 解放思想 追求创新 实践

【中图分类号】C912-67 【文献标识码】A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虽然距今已90多年了,但是其留下的五四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為之奋斗。五四精神凝结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精神价值,以其独特的方式激励着青年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不息。研究探索五四精神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对当代青年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四精神的主要内涵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最突出的体现。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面对民族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中国丧失主权、赔款割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民族危亡,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被极大地激发出来,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正是这场爱国主义最好的诠释。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上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1919年4月30日,在巴黎和会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外国在中国的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山东特权等合理要求,却被帝国主义无理拒绝,消息传到国内中国人民异常愤慨。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率先走上街头,打出“还我青岛”、“收回山东主权”、“取消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要求政府拒绝和约签字。以爱国主义为发端的学生运动,迅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以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三罢”斗争扩展到全国各地,波及范围达到100多座城市,包括工人、商人、农民等社会各界人士组成了一个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北平学生爱国运动。迫于社会各界压力,北洋军阀政府不得不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获得了伟大胜利。五四运动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得到了各界群众的广泛支持,其彻底性为历代农民运动所不曾具有。

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是反帝国主义的运动,是反封建的运动,五四运动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①也正因如此,五四运动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四运动的胜利证明了爱国主义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与号召力,在当代只有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解放思想,追求创新是五四精神的灵魂。五四运动带着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彻底性反抗旧文化、旧礼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人们从旧礼教中解脱出来,追求创新成为当时的价值追求。正是这种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青年学者对新知识、新观念的传播,五四运动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之路。

这种创新体现在理论上就是青年知识分子积极传播科学知识,号召青年以科学和理性来辨别是非,以科学的精神和态度作为反封建、迷信的强大思想武器,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摒弃旧的封建礼法,追求新思想、自由民主已经深入人心。在总结甄别过程中将学习的目标从以往向欧美学习转向苏俄,马克思主义被广大知识分子接受并成为五四时期新思潮的主流,中国人民终于找到了指导中国革命的伟大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

这种创新精神体现在实践当中就是青年知识分子已经不再空谈理论,而是走到斗争的前沿阵地,在斗争的实践中看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作用,在工人阶级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号召人民起来冲破封建主义的桎梏,寻求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之路。随着斗争的深入发展,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使马克思主义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在全国各地建立共产主义小组,以此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培养先进分子指导中国革命。1921年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基础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理论和先进政党的领导,中国革命面貌为之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中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仅是五四运动的首创精神的体现,同时也为中国革命作了思想与干部上的准备,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

勇于实践、密切联系群众是五四精神的法宝。五四运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大批的青年不是空谈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而是走出书斋,深入到工厂、田间,贴近民众,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这是五四运动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在五四运动中,李大钊等早期共产主义者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人民群众的作用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阈中加以考察,初步确立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五四期间的青年知识分子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广泛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传播与宣传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从而走出了一条知识分子与民众结合的革命发展道路。在五四运动中,青年知识分子、学生、中国工人阶级作为重要的生力军深入到斗争当中,在实践中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正如毛泽东所指出:“中国的知识青年们和学生青年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②

五四运动的胜利证明了历经实践检验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在斗争实践中冲在最前方的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此后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勇于实践、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取得了抗日战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于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

五四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引领作用

大力弘扬五四爱国主义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内核,也是五四精神的重要内容。正是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富强奉献着自己的生命与力量。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是同国家命运、民族振兴紧密相连的。中国的近现代史既是一部反帝反封建救亡图存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挽救民族危机的爱国史。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以爱国主义为发端的五四运动不仅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而且为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方向。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努力奋斗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五四运动虽已远去,但是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爱国主义,对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意义。爱国主义在当代的表现就是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今爱国主义正以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为时代精神,谱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特别是近些年来,全国人民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引领下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当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爱国主义、改革创新作为新时期的精神动力,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巨大成果,已经融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与和时代精神。近年来,广大青年践行着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宁愿放弃城市舒适的生活环境,克服重重困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这就是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在当代最好的体现。

五四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源泉与主要内容。在五四运动中,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此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深入到广大的工农大众当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的革命斗争实际相结合,领导五四运动取得了胜利。五四运动的胜利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科学的思想武器,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因此,五四运动所传播并为国人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源泉与动力,五四运动所倡导的民主政治既是当时青年知识分子追求的政治目标,也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和政治理想。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进行渗透的途径也有所增多,各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纷至沓来,他们所宣扬的“普世价值论”、“金钱万能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对我国抵御外来思潮的干扰与破坏,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与完善是一项严峻的考验。价值观多元化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当代青年的价值选择趋向于更加自由,如何对青年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这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青年时期是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单纯依靠青年自己作出正确的选择,显然不符合其经验与阅历的特点。我们应该总结五四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在面对各种思潮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教育当代青年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及五四精神所蕴含的科学民主思想,帮助青年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法宝,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源泉与动力。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到实际生活当中,注重解决青年关注的热点问题、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核心价值观宣传中要做到全面性,要在各领域进行宣传报道,努力做到全方位覆盖。要掌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情况,既尊重个体差异、又兼收并蓄,且对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进行坚决预防与抵制,才能有的放矢地引领社会思潮。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年树立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凝聚青年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立足于社会实践,促进青年价值观知行统一是衡量是否坚持五四精神的标准。五四运动证明了青年只有和工农大众相结合、在实践中才能接受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既是五四运动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被实践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五四时期的先进分子用自己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个道理的正确性。五四青年深入斗争实际,在无数次的失败教训当中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并且在斗争实践当中把马克思主义与工农运动实践相结合,使五四运动取得了胜利,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当代,青年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只有来源于现实、注重核心理念并兼顾差异性以及层次性,并将其最终融入社会生活,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其正确性,才使价值观教育不至于成为空洞的教义,为广大青年所接受并内化为精神动力为祖国、人民作出贡献。由此可见,价值观教育的最好的实现形式就是社会实践。一方面,青年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自己认识社会,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实践中逐步修整与完善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劳动技能、磨练意志,从而达到服务于社会的目的。

只有为社会实践所验证的价值观才能为广大青年认知并接受。如果我们的价值观教育只是片面地注重灌输,而忽视其与现实结合的社会实践的导向作用,只能使价值观教育流于形式,达不到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③所以,我们的价值观教育只有根植于现实生活,充分发挥社会生活的教化作用,并以此来检验核心价值观传递的内容,青年才能将内化的价值观念构建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体系,并且进一步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为社会作出贡献。同时,要注意在社会实践中发挥青年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只有激发青年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使青年真正融入社会,认可主流价值观,从而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可见勇于实践、密切联系群众是五四精神的法宝,同时也是检验青年价值观能否达到知行统一的唯一标准。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这就要求广大青年积极发扬传承五四精神,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在社会实践当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时刻把心系人民、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向。当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社会的发展为青年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广大青年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深入实践、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在工作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解放思想、追求民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五四精神不竭的生命力。五四运动是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人民以高涨的热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抛弃旧思想、舊传统,寻求救国救民之路。解放思想所触及的领域及深度前所未有。正如毛泽东当时所形容的:“思想的解放,政治的解放,经济的解放,男女的解放,教育的解放,都要从九重冤狱,求见青天。”④正是这种对旧思想、旧文化的彻底摈弃,触及灵魂深处的思想大解放才使五四运动意义深远而巨大,成为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党仍然发扬着五四创新精神,继续丰富和发展五四期间青年知识分子所接受和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次体制与政策的巨大变革都是思想上解放与创新的结果。如果没有改革创新的精神,我们就会丧失发展机遇,当代青年应树立积极的创新观,借社会全面深化改革之机,大胆探索,激发创新能力,以此在工作中打开局面,解决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当代青年只有解放思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破旧立新、推陈出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五四运动已成历史,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面对新形势如何发扬五四精神是青年面临的首要问题。当代青年只有汲取五四精神内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勇于实践、密切联系群众,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研究院)

【注释】

①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0页,第565页。

③杨雄:“波动中的主题变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价值观追踪及其评价”,《当代青年研究》,1998年第4期。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第393页。

责编/张晓

猜你喜欢

五四精神解放思想爱国主义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养浩然正气 为青春导航
“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及传承发展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拓宽思路 加强企业党员思想教育
解放思想,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如何搞好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