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坑:美国父母也认栽
2015-09-10侯明明
侯明明
这个场景你可能很熟悉——你给孩子下了最后通牒:“马上穿好衣服,不然我们今天就在家待着吧。”结果孩子却说:“无所谓,那就在家呗。”简直是自作自受啊!
我们都会时不时在管教孩子上力不从心,但其实有很多时候没必要苦苦纠缠一件事。看看下面这些例子,学着避开这些自己不知不觉中挖的坑吧。
“两岁的女儿每周一都不想去保姆家,”一位新泽西的妈妈吉娜说,“一天早上,我跟她说,保姆家隔壁有一家野人开的幼儿园,要不就把她送到那里去,结果她立刻乖乖去了。”
着急的时候,这种没有恶意的小谎言很容易说出口。但这种恐吓技巧可能让你将来有口难言,还是诚实对待孩子吧。
可以诚恳地对孩子说:“我知道有时候你不想去保姆家,其实妈妈有时侯也不想去上班。”同理心会让周一早上的过渡更顺利。
我女儿艾拉最近去小伙伴家玩,每当她拿起一个玩具,那个小女孩就会迅速抢走,她妈妈总说:“还给艾拉,要不我就把玩具拿走。”然后继续跟我聊天,小女孩当然还是照样抢。
跟孩子重复说:“如果你不停止扔沙子,就得离开沙坑。”这样并不能阻止捣蛋行为。因为孩子理解的可能是:我得赶紧再扔几次,要不妈妈就来把我拉走了。
如果他行为确实出格了,可以先警告,但再出现同样的行为,就应立刻采取措施,比如暂停游戏。如果孩子依然故我,则带他离开。
下一次,一句温和的提醒就够了:“记得上次你扔沙子我们不得不离开了吗?希望今天不要再提前回家了。”
一位奥尔良妈妈说:“我对孩子说要表现好,要不就得不到好吃的。可我老公绝对是个薄弱环节,即使孩子们捣蛋,也照样给他们买好吃的。”
在孩子面前建立统一战线不仅能让孩子表现得更好,也不会让一方觉得自己扮演的一直是“白脸”。如果妈妈和爸爸采用不同的惩罚方式,没关系,只要是针对孩子的同一种行为就行。给孩子列出一些规矩,探讨不同的选择。
“女儿吃饭不好,我就经常用一块巧克力来诱惑她吃完午饭。这个奖励很有效,但现在,每次吃饭,她都要巧克力或者棒棒糖。”一位新泽西的妈妈丽兹说。
有时候,需要给孩子点甜头,但是强化良好的行为更重要。
不要说“如果你在外婆家很乖,我就给你买个玩具。”而应该说:“我真的很为你骄傲,你在外婆家吃晚饭的时候坐得很端正。”
别小看表达失望的作用:“我真伤心你弄坏了爸爸送我的礼物。”这会让孩子产生适度的负罪感,帮助孩子发展辨认是非的能力。
2岁的布兰森常会捣乱,把车钥匙拿走藏起来,把书从书架上扔到地上。这时,妈妈通常会打他的小手,严厉地说:“不行。”起初这样很奏效,但后来幼儿园老师看见,布兰森开始打其他拿他玩具或插队的小朋友。
孩子是个小模仿家,他们不仅会模仿你的错误行为,还会在你这样做时用同样的方式惩罚你。
纽约的妈妈苏西说:“儿子知道在家里扔玩具绝对不行,否则就要面壁思过。但是有一天我老公把一只地上挡路的玩具狗扔到了另一间屋子里,儿子立刻就让爸爸去面壁思过。那之后,我们都会小心遵守自己立下的规矩了。”
照顾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需要很多耐心。一位纽约的妈妈加布莱尔觉得在照顾2岁的孩子时快要失去控制了:“有一天我差点冲她大喊起来,结果女儿竟然想推我回自己房间去反省一下。”
暂停不只适用于孩子,对于大人也有很好的效果。走开,深呼吸,数到10,然后再回来管教孩子——可能更有效。
如果孩子不能一个人待着,就带他一起去另一个房间,环境的变化会让你们两个都冷静下来。
妈妈带女儿出去时遭遇了堵车,女儿越来越不耐烦,想挣脱汽车安全座椅。妈妈跟她说,如果不把安全带系好,晚上临睡前就不能听故事了。但因为还有好几个小时才睡觉,威胁对她来说没有丝毫作用。
犯错后过了一小时,孩子们就忘了自己做过什么了,更不用说第二天了。
尽快让孩子知道表现不好带来的后果。如果他用一辆玩具车打小朋友,不要取消明天出去玩的安排,而是应该拿走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