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句话:最伤手足情

2015-09-10三川玲

孩子 2015年12期
关键词:小椅子大宝小宝

三川玲

我们都想给孩子多一个伴儿。但是,事实上我们也经常看见兄弟姐妹之间反目成仇的事儿——或者为了讨得父母欢心,或者为了争夺家产,本来是伴儿的他们,成为了世界上仇恨最深的敌人。

而让他们彼此不爱、相互仇恨的始作俑者,却往往是父母,是那两个把他们带到世界上来作伴的人。

父母是如何一步一步把相爱的手足变为仇敌的呢?

这里有最伤害手足之情的三句话,如果想要让他们相爱,你最好收起这三句话,一次也别说。

“弟弟妹妹还小。”

潜台词:大孩子让着小孩子是天经地义的。

时有妈妈向我来信咨询,如何处理两宝之间的妒忌情绪和竞争关系。

通常我会问来信的妈妈,你说过这样一句话吗?

“弟弟妹妹还小,你要让着他。这个先给他吃,那个先给他用……”

“说过啊!”这些妈妈回答,“可是大宝让小宝不是天经地义的吗?我们难道不应该从小就教他礼让吗?”

亲爱的家长,如果要评选世界上使用频度最高、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面积最大的话语,这句应该排在第一名——它让大宝觉得失去了父母的爱,平白树立一个终生的敌人,何苦来着?

我们的生活真的那么困窘吗?满足了小宝就不能满足大宝?

比起几十年前的生活,我们现在的普通家庭里——冰箱、抽水马桶、洗衣机、充足得要断舍离的衣服、足够得要提醒自己减肥的食物——已经是多的问题而不是少的问题了。

这样的生活,为什么还要一个人享用,另外一个人眼巴巴地看着呢?如果有机蔬菜昂贵,喂不起两个孩子,那就喂他们吃普通蔬菜好了——再好的物质享受带来的价值,都不如一家人平等相爱的价值高。

如果已经说了伤害大宝的话,该怎么办?其实,也很好办,就是马上改正。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孩子是世界上最愿意原谅父母的人。

如果确实精力有限,那么有个“取巧”的办法:尝试安排你和大宝相处的特别时光,比如,一起喝个下午茶,看场电影,做些大孩子才能做的事,不带小宝。

一两小时这样的特殊时光,足够让大宝深深地感受到你的爱意。

作为父母,一定要让每个孩子清晰地知道,年龄既不是优势,也不是劣势;父母不会因为大宝能力强而不爱小宝,也不会因为小宝更需要照顾而不理大宝。同时,父母更可以借着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设置一些大宝帮小宝做的事情,让大宝增加更多的责任感、成就感,也让小宝增加更多对哥哥姐姐的信任感、安全感。

《妹妹住院了》《阿惠和妹妹》林明子 著,新星出版社

妹妹很想玩姐姐的娃娃“小脸蛋”,姐姐总是不给。妹妹住院后,姐姐主动把“小脸蛋”包好,送去医院,给妹妹一个惊喜。妈妈在故事里面,没有说过一句“妹妹还小”,甚至没有说“妹妹生病了,你要如何如何……”但因为姐姐的爱发自内心,妹妹的感激也会发自内心,这就是她们最美好的手足之情。

“看看你哥,再看看你!”

潜台词:鼓吹优胜劣汰,给孩子设置竞争关系。

我们这一代都被“优胜劣汰”的竞争论给洗过脑,都以为不优秀就会被淘汰。为了锻炼孩子的竞争能力,很多家长也刻意把竞争引入家庭之中。有很多家庭,甚至把资源倾斜给具有优势的孩子,让强者愈强,同时变相放弃掉处在劣势的孩子,任由他被忽视。

最后的下场是什么样呢?

有竞争优势的,愈加孤傲;处于劣势的,心生怨恨。

如果说,这个社会需要竞争的话,那也是在外面,而不是在家里。父母无论是奖励强者,还是同情弱者,都会造成孩子彼此之间产生距离感,甚至敌意。

提供更多的协作机会给孩子们,哪怕是他们一致来对付你。

我现在还记得小时候我们家的一些小事。比如,我们家买了好吃的是不能马上吃的,必须要留过夜,“东西都过不得夜”在我们家是一句批评的话。有一次,一个西瓜居然在我们家留了四天,还没有打开的意思。于是,我们就设计了一个环节:大哥一边拖地,一边喊“二娃,帮我把西瓜搬开一下”,二娃依计拿起西瓜,我则掐准时间搬了个东西过去,“不小心”地撞了一下,西瓜果然一下子摔在了地上——已经摔裂了,只好吃了。只是吃的过程中,父母一直心照不宣地笑。这成为我十分愉快的童年记忆,到现在吃西瓜的时候,还会讲给孩子听。

摔西瓜的事情不会常常发生,但家里的问题可以抛给孩子们,让两个小屁孩自己开会商量解决去。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分和特长,父母要鼓励每个孩子的优势,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方式。

看到孩子需要在某个方面提高和加强,不要刻意地去竖立另一个孩子作为榜样进行对比。那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应该营造的,是家里为每一个孩子的成绩而骄傲的氛围。这样的话,孩子彼此之间才会互相钦佩,互相学习。

《隧道》 (英国)安东尼·布朗 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兄妹俩各有各的爱好,各有各的做人风格,但是到了隧道的那一边,需要妹妹爱的拥抱,才能软化已经成为石头的哥哥。他们协作起来,才能做得最好。

“谁最听话,就心疼谁。”

潜台词:营造紧张气氛,鼓励大家争宠。

我外婆每天早上都会拜神,把家中的大小愿望一一向神仙祈告。有一天她跟我说:“这个月排第一说的,就是你!”我这才想起那个月我得了一大笔奖金,一时高兴,多给外婆孝敬了几百元。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用这种“伎俩”来诱导孩子迎合自己,通过比赛孩子的迎合程度、听话程度,来树立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从而达到统领整个家庭的目的。

“为什么你什么都要反着来! 你就不能像你姐姐那样顺顺我的意吗?”“老大很贴心,会体贴妈妈,老二是个白眼狼,养大了也没有什么用处!”“做艺术家有什么好?像你哥那样当医生多好!我老了有人给我看病……”这类话语,相信我们这一代新父母在童年时天天都能听到。这使孩子不是为自己的理想和志趣而活,而是为父母的利益而活。作为父母的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看似让每个孩子争着对父母示好,孩子会真正成长起来吗?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独立人格的塑造,是一个非常漫长、艰难,但又十分重要的过程。可以说,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自我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够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可惜的是,当父母以“谁更听话就爱谁更多一些”的标准来对待孩子时,孩子们就会形成很强烈的讨好心态,甚至不择手段。

孩子,并不是父母的。这话说起来残酷,却是真相。

孩子的出生,是因你而来;但孩子的所往,不应该因你而受到限制。他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个性,过自己的生活。他的存在,不是为了回馈你,他的发展,也不应受你制约。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如何爱孩子了。

是的,爱是没有条件、没有等级的,就算你是一只青蛙,我也爱你,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我们为孩子的付出,不是牺牲自己去占据道德的高地,也不是为了获得回报。我们不需要孩子将来成为富翁、高官,也不一定要他们成为科学家、艺术家,我们最高的期望,就是孩子自己的幸福。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帮每个孩子找到“自我”,哪怕这个过程中,损失的是父母的权威。我们想要的,不正是孩子自己的强大吗?

我非常提倡的一种家庭观念,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相尊重,也就是说,既不要父母什么都顺着孩子,也不是孩子什么都唯父母是从。

这才是现代、文明、健康、良好的家庭关系的基础。

《彼得的椅子》 (美国)艾兹拉·杰克·季兹 著,明天出版社

妈妈生了小妹妹,爸爸把彼得过去用过的东西全部漆成了粉红色。这让彼得觉得被冷落了。他非常难过,于是决定带着自己的小椅子离家出走。可是当他想坐进小椅子时,发现自己已经长大,坐不进去了。于是他想通了,带着小椅子,高高兴兴地回家,跟爸妈和妹妹团圆了,还跟着爸爸一起把小椅子漆成了粉红色。

猜你喜欢

小椅子大宝小宝
走来走去的小椅子
捉迷藏
在熊的家里
最后一名
神奇的小椅子
神奇的小椅子
鱼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