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畔的家园:朝鲜族风情传千年

2015-09-10李晶

环球人文地理 2015年12期
关键词:朝鲜族泡菜烟囱

李晶

图们江两岸,风光壮美而秀丽,从防川到入海口的最后 15 公里,充满了恩怨与忧伤,引人喟叹——关于图们江的故事,或许我们依然了解得太少,但有一群人肯定熟悉无比,那就是世居于此的朝鲜族。无论是建筑、歌舞还是美食,他们生活中的一切,早就深深地打上了图们江的烙印。

15世纪之前,图们江一直由女真族所占领。15世纪中叶,图们江成为明朝与朝鲜的分界,此后的500余年间,中、朝两国进一步作出国界的划分,并维持至今。这期间,朝鲜族人民迅速发展,在图们江流域的延边地区,形成中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

朝鲜族人民热爱生活。他们居住在别具一格的房屋中,从墙壁到烟囱,无不体现出劳动的智慧;只要高兴,他们随时都能载歌载舞,歌舞本身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也酷爱美食,无论是风格各异的泡菜,还是悠久历史的打糕,抑或是吱吱冒油的炭火烧烤,无不诉说着这片圣洁之地的富饶与美丽……

稻草编花结,木头做烟囱

给院墙带帽,给烟囱保暖

要想真正体会纯正的朝鲜族风情,还需深入到散落在图们江畔的一个个村落。在这里,人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村落都拥有固定的建筑风格,可以说,这种独特的风格早已形成一种模式,让绵延数千年的文化一脉相承。

朝鲜族建筑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便是用稻草苫盖的房顶。村落中,每一栋草房的顶上都苫有房网,仿佛是一张巨大的渔网,牢牢地罩住房屋,有效地阻止了房草被大风刮走。

朝鲜族村民也喜欢用泥土来修建院墙,与汉族人不同的是,他们往往会在墙头苫上一个“墙套”,“墙套”也叫“墙帽”,一般由稻草编成,这同样是标准的朝鲜族古村落院墙的样式,其目的是减少日晒雨淋的损害,延长院墙的寿命。

“墙套”上还有“花结”,主要为装饰作用,但要完成这一装饰,还需由村里心灵手巧的“盖房艺人”来实现。“花结”分为多种式样,有的叫“串花”,有的叫“掏灯”,有的叫“龙摆尾”……有的院墙太宽,一股花结苫不住,于是聪明的房匠便将稻草拧成“双花”。日久年深之后,这些美丽的花结都逐渐化为尘土,却依然维持当年所编制的形状,仿佛岁月留下的年轮。

在朝鲜族村落中,还有一样东西极具特色,那便是烟囱。烟囱是用来走烟、走火的,一般都会选用不易燃烧的材料来建造,但朝鲜族人却反其道而行之,偏偏就选用木头来制造烟囱。而且,这些木制烟囱非常高大,通常比房屋本身要高出一倍,远远望去,一根根木制烟囱突兀地矗立在房屋上,倒真成了奇特的景观。

虽然为木制,但村民却十分爱惜这些烟囱。烟囱不能透风,否则就会费柴火,得将烟囱捂严实了,烟才走得顺,炕也会烧得更热乎,因此,为了延长烟囱的寿命,一些人家还会为自家烟囱穿上“防寒衣”,他们用泥或山草来给烟囱“保暖”,一些心灵手巧的村民,还会在“防寒衣”上做一些装饰,颇具美感。除了常见的木质烟囱,还有更古怪的烟囱,比如某家祖上烧过窑,后来剩下的一些不能用的大缸或罐子,但又舍不得丢掉,于是索性物尽其用,

用来组装成烟囱。

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朝鲜族人民不断思考总结,创造了兼顾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建筑文化。

每到饭点时,袅袅炊烟从这些风格各异的烟囱中升起,但那不仅是炊烟,更是光阴磨洗之后,凝聚在这整片大地的质朴之美……

歌舞覆盖的原野

标志性的象帽舞

朝鲜族人民总是喜形于色,喜欢聚在一起天南海北地聊天,聊得高兴了,便开始扭动身躯跳起舞来,很快会引得一群人都开始舞蹈,边跳边唱……

在很多地方,他们神情自若地载歌载舞的身影时常可见,似乎这就是生活的一种常态。春季,春风吹绿了草场,冰雪渐渐褪去银装,人们便开始踏青,走向原野、农田,在清新的空气中享受自然带来的变化,只要有一人的肩膀开始耸动,其余人也会跟着一起左右扭动,还有人敲起随身携带的长鼓、圆鼓,快乐的歌舞覆盖了原野。到了秋季,原野由深绿变为金黄,大地弥漫着丰收的气息,勤劳的朝鲜族人民也会跳起农乐舞。夜里,他们点亮帽子飘带上的小灯,光亮随着舞蹈飘动,田园便会成为跳动的光之海洋……

唱歌跳舞,是朝鲜族人与生俱来的本领,只要脑海中响起了旋律,身体就会不由自主地舞动起来。走在田野里,坐在火炕前,朝鲜族人随时可能舞动,而对于女性,跳板和秋千才是最适合她们的“舞台”。

许多朝鲜族人民的家里都会有这么几种道具:一块造型独特的木板,那是跳板,另外还有一个长方形的木架,上面系着大绳,那是秋千。每逢天气晴朗,或在农闲时分,朝鲜族姑娘和妇女便会穿上鲜艳长裙,开始跳跳板。跳板的两头,一头高一头低,这头的人一跳,那头的人便如一团花儿窜入天空,像是璀璨的烟花。看似简单的秋千,她们也荡出千百种花样来,或是做出高难度的动作,或是站在秋千上优雅地展示鲜艳的衣裙,尽情释放喜悦。

朝鲜族的舞蹈种类繁多,但其中最为特别的还是象帽舞。以前,每到丰收时节,就会有鸟儿前来偷吃稻粒,为了保护辛苦种植的粮食,人们便在自己的帽子上插一根草,草上绑一串萤火虫,一边劳动,一边甩动头上的帽子,鸟儿便不敢来吃稻粒了。这样的帽子很像象鼻,因此这种甩帽舞就逐渐演变成了象帽舞。

除了象帽舞,还有长鼓舞、长袖舞、圆鼓舞、扇子舞、刀舞、凳子舞……而与舞蹈相对应的是,节日也特别多,黄牛节、梨花节、大酱节、泉水节、农夫节、洞箫节、老人节……一年四季,似乎随时都可以是节日。每当节日来临,朝鲜族人民便开始尽情狂欢,只要音乐响起,他们便再也抑制不住心底的激动,立刻投入到舞蹈,山川、大地似乎都跟随着舞动的人群跳动起来……

正宗的朝鲜族风味美食

一千个主妇做出一千种味道

图们江畔浓郁的朝鲜族风情,还可以体现在美食之中。毋庸置疑,江边上的延吉,拥有中国最正宗的朝鲜族风味美食,其种类繁多,滋味丰富,绝对是美食爱好者的天堂。

面对朝鲜族美食,冷面绝对是首先不可错过的。夏日,覆满了碎冰的冷面总会让人感到一股由内而外的清凉,而到了冬季,冷面配上啤酒,朝鲜族人的豪爽与奔放尽显无遗。

除了冷面,烤肉也是一大特色。作为早已风靡全中国的自助烤肉发祥地,延吉人显然对于自己的烤肉技术自信无比,培根卷金针菇、蒜蓉羊肉串、豆腐卷、牛板筋……这些高难度的菜肴,也不过是小菜一碟罢了。当美味的烤肉开始吱吱冒油,再配合炭火的独有香味,食客早就垂涎三尺了……

朝鲜族另一种难忘的味道,是泡菜。泡菜是延边地区最主要的过冬蔬菜,每年从秋天开始,家家户户都会把几口大缸搬到院子里,再把白菜、萝卜等各种蔬菜码在缸里腌上,场面十分壮观。

对于朝鲜族人家,一日无泡菜,简直连饭都吃不下。朝鲜族泡菜品目繁多,即便只是一个品种,也可以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味道。而泡菜味道的好坏,也是主妇们烹调手艺高低的标志,一千个主妇制作出来的泡菜,就有一千种味道。当然了,每一个朝鲜族主妇都会毫不犹豫地说 :“我做的泡菜,味道最棒!”在朝鲜族家庭中,还有一种重要美食,那就是打糕。打糕是将糯米放到木槽中,用木槌反复敲打而成。

敲打之前,得先将糯米浸入水中放置十多个小时,直到能用手指将糯米捏碎,随后将其捞出、滤干,再放入蒸笼中,用大火蒸上半个小时,再放入木槽,最后进行敲打。经过反复“锤炼”而成的打糕,香软筋道,滑润可口。有关打糕的俗语如是说 :“夏天吃打糕,胜过小人参。打糕在朝鲜族的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来说,打糕的第一锤,是由家里的老人执行,而第一口最新鲜的打糕,也必须由老人来吃。朝鲜族人民尊重老人是传统习俗,由此可见一斑。

在老人寿诞、结婚庆典和重要节日的餐桌上,打糕是必不可少的主菜之一。若有某户人家开始喜气洋洋地忙着做打糕了,那就说明这家肯定有大喜之事。而每当家里有孩子即将高考,家人便会趁凌晨时分,将事先做好的打糕扔到学校的墙上和大门上,扔得越高,就表示孩子考上好大学的希望越大,并以此寓意 “蒸蒸日上,金榜题名”……

猜你喜欢

朝鲜族泡菜烟囱
找不到烟囱的圣诞老人
雪花泡菜
KORE A TOWN
另类“哈韩族”:去韩国打工的中国朝鲜族人
朝鲜族妈妈的心里话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