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隆风物 时光中渐行渐远的民俗

2015-09-10哑铁

环球人文地理 2015年12期
关键词:魂魄棉线武隆

哑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武隆的大部分山区还处在闭塞、落后状态,照明基本靠煤油灯,甚至还有用桐油灯的,治病基本靠中草药,更多的是借助巫术,巫医很受人敬重,有名的巫医,在十里八乡会受到乡邻崇高的礼遇。那时,科学技术带来的现代文明还显得很遥远,人们在面对天灾变异、生老病死时往往求助于神灵,希望在神灵佑护下,消灾减厄。在边远山区,这类事平常而普遍,已成为渗透人们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它们曾经是人们精神家园的全部,有的还略略可见影迹,有的则已完全被时光湮没。祭树 :萧瑟生命的隐秘祭树,就是给小孩找一个“树保保”,乡下人叫做拜祭,通常选择有过灵异现象的大树、古树。

中国人信奉阴阳五行,用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对应天道万物的运行,小孩出生后,父母或长辈会找一个相师或术士,按照孩子出生的年月日时,排出四柱八字,去对应五行,如果五行不齐,则预示着这孩子一生可能多病多灾,甚至会早年夭折,乡下人坚信这一点,会按术士或相师的指点,进行相应弥补,如果五行缺木,就要找一个“树保保”。祭树仪式可繁可简,但一定要庄重。由术士或相师根据孩子的四柱八字,选定吉日良辰,孩子的父母或长辈要准备好献祭的刀头酒礼、焚烧的香烛纸钱、燃放的烟花爆竹、束魂的红绸以及孩子的新衣新裤。吉日一到,直系亲友组成的献祭队伍,由主祭引领,准时汇聚到选定的大树下。

仪式启动,如果担任主祭的人是巫医,在焚烧香烛纸钱,献上刀头酒礼后,还要着法衣、做法事,法事结束后,一身新衣新裤的孩子要面向大树,进行三拜九叩,襁褓乳儿或咿呀稚子,由其父母抱着孩子叩拜,此后,孩子的父母或长辈,在大树的主干上系上红绸,为孩子起一个与树木有关的乳名,最后燃放烟花爆竹,祭树仪式宣告结束。如果是一般术士或相师担任主祭,仪式则要简单得多。有的家庭甚至直接由孩子的父母担任主祭,完全没有标准的仪式,他们相信心诚则灵。红绸系在树上,表示孩子的魂灵就托付给了大树,命运就会与大树休戚与共,每年春节,父母还要领着孩子,像走亲戚一样,为担负守护责任的“树保保”拜年。

我家老屋不远处,有一棵千年古树,主干需十人合抱,是西南地区最常见的黄桷树,每年春节,总有一拨拨人给“树保保”拜年,有垂髫少年,也有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大多数人跋涉几十里山路赶来。据老辈人讲,此树多有灵异,如果老树按时抽出新蕊,则预示当年一定会风调雨顺;如果老树迟迟不吐新芽,则当年一定会有天干水旱之类的灾情,乡下人就会及早做好度荒的准备。

一件最为神异的事,就是老黄桷树斜伸出的枝桠遮住了下面一亩多稻田,阻挡了阳光,稻田的主人有一次发狠将枝桠砍掉了,结果不等回到家里,肚子就立即疼痛难忍,查不出任何病因,什么药吃了也不见效,措手无策时,有人说是黄桷树在作怪,当事人在半信半疑中备了香烛纸钱到树下谢罪,说也奇怪,疼痛不知不觉就好了,这件事让老树愈发蒙上了神秘色彩。

祭树这一习俗,或许是一条通向生命隐秘的通道,与自然共生,与山川风物相呼应。

喊魂 :精神源泉的固守喊魂这种民俗,曾经渗透乡间每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现在已基本绝迹。中国人既然相信阴阳五行也就相信由五行对应的魂魄,民间将人的魂魄叫做“三魂七魄”,《黄帝内经》中将人的精神分为神魂魄意志,去对应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魂魄赋予了生命存在的崇高意义,这种民俗应该源自中医,与巫术无关。

乡下人把喊魂叫做“拴胎”或“固魂”,主要是针对10岁以下的儿童,古人认为人的魂魄要在1岁之后才能固定,之前的魂魄还处于游移状态,呈现不稳定现象,突遇风雨雷电或怪力乱神的惊吓魂魄就会脱离身体,人就会因阳气不振而生病。谁家小孩如果平时活蹦乱跳,突然病怏怏毫无精气神家人首先考虑是不是魂魄受到了惊吓,就需要把受到惊吓的魂魄请回来。乡间从事喊魂这一职业的多是女性老妪,懂一点中医,且道德操守有极好的口碑,过程很简单,没有燃香、焚烛、化纸等的仪式这也是我坚信这种民俗来自中医的理由。喊魂的人叫“操持者”,操持者取一枚鸡蛋,先从小孩的额部开始左右划拉三下,再到双臂双腿如此反复,划拉完后,让小孩用嘴对着鸡蛋哈一口气,操持者问某某(乳名)回来没有?小孩答:回来了!反复三次,然后操持者取平常缝补衣裳的棉线在鸡蛋上缠绕,直到整根棉线缠绕完,再将鸡蛋直接埋在炭火下边,几分钟后,取出烤熟的鸡蛋,取下鸡蛋上的棉线,将棉线拴系在小孩的脖颈上、手腕上、脚踝上鸡蛋则由小孩享用,整个过程结束。我一直觉得奇怪

棉线在炭火里烧烤怎么会完好如初,是不是鸡蛋里蒸发的水分保护了棉线?

我小时就被父母弄去喊过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生活非常拮据,儿童缺少营养,所以精气神不佳,应该与魂魄无关,鸡蛋是绝对的奢侈品我发现那是一件美事,就经常装得有气无力、没精打彩,其实只为能吃到那个鸡蛋,家里人很快就发现了我的小伎俩。喊魂这一民俗,我更愿意相信,是朴素的乡民对精神源泉的一种固守。

祭井 :艰辛生存的敬畏

祭井,应该是武隆山区特有的习俗,喀斯特地貌缺水较为普遍,武隆尤为突出,海拔落差大,越高的地方,缺水越严重。很多居住在高山深处的人在上世纪人饮水工程未解决之前,如遇干旱,本就不丰沛的水源就干涸了,用水要到十几里外的地方去挑,人们珍惜水胜过生命,坚信每一条河流,每一口水井都有神灵在守护。

祭井,是乡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命之源的虔诚祷告,休斯顿·史密斯在《人的宗教》中说:“信仰感召人类跨越精神的丛林、山巅和沙漠。”有敬畏才有信仰,我认为刚好可以引用到这里。祭井仪式在除夕夜进行,乡下人将除夕夜叫“大年夜”,大年夜要吃团圆饭,吃团圆饭之前,就要举行祭井仪式丰盛的年夜饭,献祭的食物是现成的,不必刻意置办张罗,一家之主尽其年夜饭所有,选取几样精致的菜肴,不声张,独自悄无声息地来到自家取水的井边,点上香烛,献上菜肴,心中默默祷告片刻祭井仪式就结束了。

祭井仪式虽然简单,但乡民们把它作为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要事,老辈人会时时提醒,怕一不小心得罪了井神,致使水源涸竭。如今,山村的人们已经基本吃上了自来水,祭井仪式也逐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年轻人早已不屑,即使还有老辈人坚守,也只是形式而已,敬畏之心自然大打折扣。用朴素唯物史观去看,这些看似蒙昧的习俗也许正是我们在文明社会中需要唤醒的敬畏。

猜你喜欢

魂魄棉线武隆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武隆人
“寻味武隆”让当地农特产品走向世界
下篇 今朝书店内:千秋魂魄常如在
棉线挂饰
夜 居
插秧
命悬一线
The Prospect of Wulong Tourism Development
无法烧断的棉线
风不能,雨也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