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粮食安全需要“适度进口”

2015-09-10郑智维

民生周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陈锡文粮食进口

郑智维

粮食十一连增,这是我国农业生产取得的骄人成绩。

不过,这样的增长也面临着瓶颈。一方面,耕地越來越少,水资源越来越少,农业劳动力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人们需要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

增长和需求之间的对立矛盾,如何化解?

除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外,还应正确理解“立足国内、适度进口”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对“适度进口”的一些误读、曲解亟须破除。

增长遭遇瓶颈

连续十一年,我国粮食持续增产。2003年,全国的粮食生产量8614亿斤;而2014年总产量增加到12142亿斤。十一年间,粮食产量增加了3500多亿斤。

然而,十一连增同时,我国粮食进口量却也在逐年增长。据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此前透露,近些年我国粮食进口量在不断增加。2014年进口总量达到1亿吨,其中大豆占进口总数的70%以上,达到了7140万吨。

“尽管粮食生产持续增长,但需求远超生产增长。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需求每年增加2%左右。而且,这种趋势还将继续。”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说。

虽然粮食总量在增长,但各种类的增长并不均衡,这也导致部分种类粮食的进口增加。柯炳生分析道,2000年我国玉米产量仅有1亿多吨,现在已超过2亿吨;小麦和水稻的产量虽是十五年连增,但增幅都不大;而大豆不仅没有增加甚至还在下降。

造成国内粮食产量和进口量同时增长的现状,还有价格因素。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谈到,国内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已经超过国际市场,这使得国外农产品必然会更多地涌入我国。

造成粮食价格上涨很大程度上是劳动力成本刚性提升。“仅仅考虑生活成本,广西的甘蔗收割成本已经占到食糖价格的30%多,棉花的劳动力成本甚至已经占到棉花价格的40%。”谈及农业劳动力的成本增加,陈锡文举例说。

实际上,我国粮食增产的瓶颈已然出现。“耕地越来越少,水资源越来越少,农业劳动力越来越少……”柯炳生忧虑地说,如何用越来越少的资源来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需求如何保障

“不能再靠资源超载、环境透支来扩大农业生产;不能再靠增加化肥和农药使用来提高产量;不能再靠直接的价格支持措施来刺激农业生产。”谈及未来的粮食增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局局长程国强说了三个“不能”。

那么,我们可以靠什么?

降低劳动力成本或许是可行路径,出路只能是机械化与现代化。在调研中,陈锡文发现,与很多地方相比,黑龙江地区种植稻田的农民收入很高。原因在于他们耕种的面积大,有利于机械化应用。此外,新疆的棉花产区,棉花采摘机的应用使得农民收入增加。

此外,对农业补贴的方式也可以进行合理化调整。陈锡文透露,最近财政部、农业部要从对农民直接补贴、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中拿出20%的资金,这部分资金将用以支持新兴农业。这20%的资金可以发挥杠杆作用,作为贷款的担保或者保险补费的补贴。

在程国强看来,新常态下,我国农业正进入观念变革、机制创新、结构转型和产业重塑的关键时期。他建言,必须改革创新,促进提质增效、节本降耗;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集约经营、可持续发展;此外,必须实施新型战略,提高统筹国内外资源市场的能力,构建全球供应网络。

目前,我国土地资源能实现的自给率只有80%,在农业资源超载运行、环境代价高昂的条件下,只能满足国内90%的谷物、油料等农产品需求。这就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补充10%的国内农产品需求,用国外农业资源补充20%的国内耕地资源缺口。

今后,国内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依靠国内农业资源保障粮食安全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冲突愈发严重。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已经作出重大调整,由过去“立足国内实现粮食的基本自给”,调整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对于这样的调整,程国强将其称之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战略”。他说,新战略是“立足国内、适度进口”,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要求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走出去

连续十一年,我国粮食实现增产,但增产的瓶颈已然出现。

“到目前为止,对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国内仍没有形成共识。”程国强说,有关部门和专家注重解读“立足国内”的含义,对“适度进口”依然疑虑重重,对粮食安全战略的调整,目前还存在一些误读,甚至是曲解。

现在必须加快落实中央关于粮食安全保障的新政策。程国强谈到,在新常态背景下,今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要遵循立足国内、适度进口的二元路径;具体要从全球、国家等维度来规划。

从国家维度看,解决粮食安全要真正把立足国内和适度进口相结合。而从全球维度看,就是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必须要有全球视野,必须把中国的粮食供需问题,放在全球背景下去谋划。这就要求,中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全球战略。程国强建言,要全面布局境外农业投资,即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

在农业走出去方面,我国还有待于进一步推进。“投资总量持续增长但规模有限。”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主任杨易谈道,20世纪末每年不超过10亿美元,虽然近几年持续上升,但现在每年也就是30亿美元左右。

除了走出去商业性的投资布局,程国强认为,我国还要推动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的战略合作与支持,促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从根本上缓解全球粮食不安全问题,而且由此对冲国际粮食市场不稳定问题。

“要积极参与和推动改革和完善全球农业治理,建立构建公平、合理、可持续的全球农业新秩序;要在全球推动建立农业战略贸易伙伴关系;要谋划建立全球大宗商品贸易中心,掌握大宗农产品定价的话语权。”程国强说。

猜你喜欢

陈锡文粮食进口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为祖国祝福
我的粮食梦
天下一家
把“进口门到门”做到极致
三十六计第五计:趁火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