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儿童 城市化的“必然代价”?

2015-09-10胡印斌

民生周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毕节市毕节代价

胡印斌

6月11日,针对“4名留守儿童疑似在家中喝农药自杀”一事,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区委有关负责人确认,4名留守儿童基本确定系服用农药死亡。另据媒体现场报道,4兄妹并非因贫而死,房屋里有两编织袋的腊肉,有玉米,晚饭不仅有饭还有汤、菜。

又是毕节,又是留守儿童非正常死亡。2012年5名流浪儿垃圾箱生火取暖中毒身亡事件的阴影还没有散去,又有4名儿童离世。

当一个个原本应该快乐成长的孩子饮下无望的敌敌畏时,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仅仅归因于自我选择死亡显然不够。家庭、社会、政府,一层层的防护栏,何以统统失灵,丝毫拦不住黑色的赴死之路?

家庭?父亲出门“讨生活”,常年不在家,且事发前已经失联,母亲也在3年前离家,爷爷奶奶过世,外公外婆虽然在世却没有照拂的能力,孩子们只能独立生活。

学校?早在一个多月前,孩子们已经从学校辍学,不再纳入学校管理的视野,与社会的唯一联系就此被斩断,再也无人理会。

而从政府层面看,相关信息显示,似乎也缺乏起码的哪怕是统计意义上的关注。早在2012年5名儿童中毒身亡事件发生后,毕节市曾宣布对全市范围内留守儿童进行逐一排查,设立留守儿童专项救助基金,采取一对一帮扶措施。市、县(区)财政每年拿出经费约6000万元用于保障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然而,是不是真的“逐一排查”、“一对一帮扶”,从已经发生的惨剧看,至少是存疑的。

进而言之,无论毕节市有没有做到逐一排查、无遗漏统计,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毕节,人们对留守儿童早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为了生存,家长们次第离开家乡,把一个个孩子留在家里。这些孩子有的有隔代人照料,有的只能独立生活。此番服药的4兄妹就长期相依为命,孤独度日。在这种情况下,再去争辩孩子们是不是因贫致死并无意义。疏离的、缺乏陪伴的生活环境,对于一个个幼小心灵的戕害难以估量。有专家事后讲,应该注意疏导留守儿童的情绪,这样的说法不免高蹈。如果不能尽可能地让孩子们随父母一起生活,仅仅靠心理疏导,打几个电话,问候一下,不过是扬汤止沸罢了。

对于留守儿童,仪式化的关爱或许有点作用,但根本还是在于加快地方发展,扩大就近就业,实现儿童与父母一起生活的理想。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城市化的过程。尽管总会有人在这个过程中被甩出去,甚至成为城市化的必然代价,但政府、社会乃至公众舆论能够做的,就是最大可能减少这种“代价”,留守儿童更不该成为城市化的“必然代价”。

当下中国,正处于艰难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问题既呈现出多重叠加的效應,却也有着更多的机会与希望。每一点小小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宏观的环境;而每一个生命的福祉,也都会成为大历史中一块基石。也因此,不妨从小处做起,从一个个留守儿童做起,直面坚硬的民生,让梦想插上坚实的翅膀。

猜你喜欢

毕节市毕节代价
毕节市统筹推进项目实施 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质量发展
广州通过电商带货毕节农产品 累计销售136万元
毕节市旅游文化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以毕节市某特殊教育学校为例
寻味贵州——毕节
爱的代价
游洞——毕节织金洞
代价
My Best Friend
毕节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