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建言”的角度与识见
2015-09-10李墨秋
李墨秋
李毅先生是著名旅美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研究员。他长期从事国际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分层社会学、社会发展大战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在海内外学界有声望和影响力。除了对社会学有造诣之外,还对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都有所涉猎。
最初了解李毅先生,是在互联网上读到他的文章《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是其著作《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与演变》(2008)的一章。该文大气磅礴,简洁凝练,通俗易懂,数据详实,理论分析透彻,解决了我在学习新中国历史时心中存在的很多疑问。随后,我又怀着急切的心情找来全书通读一遍,感觉章章经典,字字珠玑,阅后震撼之情,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后来,又读了他写的《社会学概论》(2011)一书,理论讲解精练独到,紧密把握国际社会学最新研究动态,虽为教材,却一点不像其他课本读来繁琐枯燥,让人耳目一新。遂与之联系,探讨学术,他在清华大学讲座时,还主动邀我面叙,让人感受到大师风范。
时下的中国,社会和经济都处在快速发展之中,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在不断提升,在2011年,国内的生产总值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但与此同时,贫富差距增大、官员腐败等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涌现出来;在国际上中国的崛起也面临着诸如钓鱼岛、南海争端等挑战,真可谓是“内忧外患”重重。在这种形势下,李毅和陈蕾合著的这本《海外建言:中国复兴大战略》则为如何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案,非常及时。在这本书中,作者运用研究多年的国际社会学理论,以“复兴战略”为论述重心,论述了世界强国的兴衰之道、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大战略,以及复兴过程中在经济、社会、教育、思想文化、人口、环境、交通和城市化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战略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大国策”。
本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中国复兴大战略”,收入李毅先生2004年以来的部分论著;第二个部分是“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与演变”,表述了李毅先生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研究成果。卷首是作者2013年9月对《环球时报》网的访谈,综述了作者对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国国际战略、国内战略的看法。其后《我的强国梦:中国重回世界第一大战略》一文,全面介绍了作者对中国国际大战略、国内大战略的思考,分为超日赶美、经济战略、军事战略、金融战略、政治战略、改革户口、文化战略、学习美日、战略哲学九个部分,气势雄伟,格局广大。李毅先生认为,要实现“中国梦”,总的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要自主创新,建立世界科技强国;要自力更生,建立世界军事强国;要敢打国际货币战争,建立世界金融强国;要建立政治强国,决不能出‘戈尔巴乔夫’;要颁行《官员财产公示法》;要尽快改革现行户口制度,建立和谐社会;要高举中国大旗,建立世界文化强国;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赤子之心,报国之情,跃然纸上。
受困于当今欧美国家在科技文化上的全面领先地位,我们在学习世界史的过程中,往往都会受到“欧洲中心论”的影响,看待世界史从欧洲人的视角出发,有意无意地真把欧洲当世界的中心看待。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所谓“地理大发现”,把哥伦布说成是美洲大陆的发现者,难道美洲土著印第安人不算人类吗?
当然,我们很多人也都知道“四大文明古国”之说,明白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极其辉煌灿烂的文化,但是,这些在他们心目中早已成为明日黄花,西方文明才是未来人类文明的榜样,因此,中国要想实现崛起,就必须全面学习西方,甚至要“全盘西化”。
李毅先生实事求是地指出,世界历史从秦皇、汉武到1865年,在大部分历史时段,其实就是一部“中国第一”的历史。不仅仅在古代如此,在未来也是如此。西方崛起取代中国,则是很晚近的事情。李毅先生经过数据分析和计算,指出中国在2025年左右就可以在GDP上超过美国,重回并将长期继续处于世界第一的地位,而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一百六十年的落后,只能算是人类历史的一段小小的插曲。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当下中国相对西方暂时的落后而处处觉得低人一等,丧失自信。
不论是在学界,还是在民间,很多人认为,中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每次近代对外战争,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九·一八”与《塘沽协定》等,失败的结局是必然的。首先,大清帝国在闭关锁国几百年后,其军事武器装备和科技等远远落后于西方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原始的枪矛、大刀、弓箭对付西方的火枪大炮,无异于以卵击石。其次,在政治体制上,清政府是极度的专制、保守和腐败,即便是在武器技术上学习西方,如不改良制度,照样毫无胜算。李毅先生认为,这些认识属于历史宿命论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在他看来,中国近代史上这些战争,中国不仅不是必然失败,而且本有着很大的胜算。
那么,中国既然本有很大的胜算,为何最后无一例外全都失败了呢?李毅先生提出,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军事科技的落后,也不是政治体制的落后,而是中国丧失了精神国力。他援引一个著名国力方程:“国力=物质国力×精神国力。”“物质国力”是指基本实体+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精神国力”是指战略意图+国家意志,指出“一个国家如果精神国力为零,那么国力就为零”,认为中国的战败并不是“物质国力”上不敌西方国家,而是输在了“精神国力”上面。在“物质国力”上,清朝人口、幅员、产值、物力、财力都远胜于欧洲国家,但是面对西方国家的挑衅和入侵,清政府的决策者却始终缺少一种与入侵之敌同归于尽的勇气和自信心,而是抱着“花钱买平安”的理念,一味地对侵略者妥协退让,以换取暂时的安定和和平,结果轻而易举地输掉了本可以打赢的战争。
有一句话这样说:“历史不容假设。”李毅先生却认为,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斥着各种的偶然因素,很多事件的结果并非是必然的。为了说明这一点,他用与鸦片战争同时代的中亚小国阿富汗作对比,详细地叙述了阿富汗抵抗英国侵略战争的过程,告诉我们弱小落后的阿富汗在1841年就能打败和消灭三万英军,而1840年一万英军、1860年两万英军却轻而易举地打败了比阿富汗强大不知多少倍的中国,通过这一对比,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中国的失败不仅不是必然,而且简直就是匪夷所思。
关于甲午战争,李毅先生指出,尽管在战争初期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朝鲜东北战场连连失利,但失败也并不是必然的。据最新研究披露,当时的日本在军事装备上不占优势,甲午战争后期其财政已经接近于崩溃的边缘。慈禧、李鸿章如果抱定抗战到底的决心,迁都抗战,中国必胜。但是慈禧就是要签《马关条约》,就是要赔款,就是割让台湾,光赔给日本的两亿两白银,就相当于日本六到七年的财政收入。日本借助这笔巨款,扩充海军,发展教育,变得更加强大、更加难以对付,十年后就一举打败俄国,成为世界第三强国。可以说,中国不是败在了甲午战争上面,而是败在慈禧一味妥协苟安签订《马关条约》。
“九·一八”,中国不战而丢失东北,当时关东军只有一万多人,而中国东北和北京雄踞有东北军三十多万大军,武器装备并不输日本,但蒋介石和张学良就是不敢抵抗,将东北大好河山拱手让于侵略者,大大出乎日本统治者的预料,更进一步刺激了他们继续侵略中国的野心,进而侵略华北。而《塘沽协定》,蒋介石再次拱手相让平、津,拱手相让华北,使日本人得寸进尺,欲罢不能,最终全面侵华。抗战胜利前后,蒋介石又承认外蒙独立,让中国作为战胜国却丢掉北疆大片领土,拒领琉球,为今日东海、钓鱼岛争端留下隐患。
“东方红,太阳升。”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打败强大的敌人,扭转旧中国积贫积弱的困局、带领中国走上复兴的道路,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实现了精神国力上的巨大飞跃。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渡过鸭绿江”,以大体相当的兵力打败了当时在装备、科技等各方面都远远优于中国的美军,很大程度上就是源自中国军队从最高统帅到普通一兵,在精神层面无可匹敌的巨大力量。
“鉴古可以知今。”李毅先生强调,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崛起,我们中国人要改变对中国百年国耻根源的种种不正确的认识和看法,领悟到当时中国“精神国力”的缺失才是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所在。否则,不管中国的物质力量有多强大,如果丧失“精神国力”,综合国力依然非常弱小,无力抵御国际、国内大的挑战。因此,今天中国要重回世界第一并长期保持世界第一,不仅要大力发展经济、科技、武器等硬实力,更要加强“精神国力”建设。
李毅先生认为,中国再有十年左右时间就可以在GDP上超过美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第一强国。中国能不能真正重回世界第一的关键,在于中国能不能实现自主创新、在所有领域全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中国GDP总值不论再怎么高过美国,充其量也不过就是一个扩大版的墨西哥。任何国家,只要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其教育水平、科技水平、文化水平都会水涨船高。中国现在有足够的资金储备和人才资源,在自主创新方面完全可以大有可为。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内需不足、储蓄率过高、外汇储备过大、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主要原因就是各行各业都没有把自主创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为主要战略目标。搞不成自主创新,从长远讲,经济、军事、政治、外交、文化、教育都将受制于人。所以,自主创新是纲,其他问题是目,纲举目张。
中国要实现自主创新建设,就必须大力提高科学技术研发水平。而科学技术的研发水平,又直接取决于教育制度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水平。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教育制度培养不出尖端的科技人才,从小学到大学总体上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李毅先生指出,这个问题并不可一概而论,中国的基础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其实比美欧西方国家落后不多,之所以难以培养出合格的高端技术人才,问题主要是出在了中国的大学。李毅先生认为,中国的大学本科生教学水平,有的不比美国差,有的差很多;硕士的,总体上比美国差;博士的,总体上要比美国差很多。大学文科,学科建设水平低,教材水平低,因而教学质量低;研究生教育,给学生开不出像样的方法论课程;博士教育,主要是方法、理论、做研究三个方面,其中以方法论最为重要,方法论的教育水平上不去,整个高校的教育水平就上不去。在此,李毅先生列举出中国大学的十大弊端,并提出九条改革战略,主张从建立世界一流学科入手,建立世界一流大学,非常值得反思和研究。
李毅先生强烈呼吁:取消分省、市高考,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取消文、理分科,高考取消外语。对于分省、市高考,李毅先生认为,该制度危害非常巨大,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社会不公平的根源,因为它让大城市考生在大学录取过程中享有极其不合理的特权地位,最终导致中国社会分层的固化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只有尽快恢复全国统考、取消大城市的高考优惠,才能够保证高考竞争的公平性、合理性,增强中国社会流动的活力。
李毅先生强烈呼吁,中国教育还需改进的一项政策就是设立本科、硕士、博士三大国家奖学金,资助家境贫寒但学习优异的学子顺利完成学业;每年全奖资助统考成绩最优秀的六十万本科生、十万硕士生、两万博士生,只要学习成绩表现优异,就可以全程免费接受从小学到博士所有的学业课程。三大奖学金面向全世界、面向全人类,同美、日、欧争夺人才。
(李毅、陈蕾:《海外建言——中国复兴大战略》,九州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