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陕苏区的群众路线建设

2015-09-10文茂琼

人民论坛 2015年21期

文茂琼

【摘要】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它萌芽于党初创时期,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化的光辉典范。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若干个苏维埃政权为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实践环境。每一块根据地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党和红军在发动群众、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措施方面有比较明显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川陕苏区 群众工作方式 为群众谋利 群众动员机制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它萌芽于党的初创时期,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化的光辉典范。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土地革命战争实践为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必要的实践环境,使之从早期还只是一种动员群众的工作方式,到后来形成关心群众、爱护群众、依靠群众、相信群众的完整内容。

1928年中共六大严厉批评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机关前一阶段的错误:“不去发展土地革命和群众的阶级斗争,却只做上层勾结功夫,蒙蔽阶级的矛盾,不去夺取军队,不去武装工农,不能利用参加政权机关的机会,去为群众谋利……”,“不去教育群众,不去说服群众,而去命令式地指挥群众,强迫群众。”①六大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下一阶段具体的革命任务就是发动群众,并交代要通过教育和说服的方式,而不是粗暴的强迫命令方式发动群众。为了避免群众工作浮于表面,决议案中明确要求党的基本口号应当同群众当前的生活实际需要紧密连系起来。党的六大为日后各革命根据地的群众工作指明了基本的方向,并告诫全党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群众工作方法:“应当牢记着,只有在自己的地方的具体需要的基础上才能向千百万的工农群众说明广大的政治前途。”②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白色恐怖的包围中,中国共产党开辟和领导的根据地实际上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王国,每一块根据地动员群众的方式方法和侧重点都不尽相同。红四方面军入川前,四川党的地下工作并不是很完善,偏僻落后的川陕地区更是薄弱。与其他根据地先发动群众和建立党的地下组织,时机成熟再建立和扩大根据地的建设模式不同,红四军先通过军事胜利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之后,再发动群众工作,并设法与四川党取得联系,才建立起川陕苏区和党政军行政系统。虽然,四川军阀的严苛剥削和绵延不绝的混战搞得天怒人怨,但是群众对反动军阀的恨并不会必然产生对红军的爱。因对红军的不了解,红四军入川时,在反动派的鼓动下,很多群众拖儿带母逃到深山老林里躲起来,并没有出现其他根据地那样的群众敲锣打鼓,夹道欢迎红军的热烈场面。红四军处于非常孤立的地位,打破被群众孤立的状态关乎红军的生死存亡。非同寻常的根据地建立模式,决定了川陕苏区在发动群众方面,与其他根据地有较明显的差异。

因地制宜的群众发动和群众工作方式

深入了解民情的基础上,制定比较对路的政策。红军初来咋到,对川北地区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多数群众在反动派的鼓动下,也拖儿带女躲进深山,刻意回避红军。茶馆是四川人最寻常的公共休闲娱乐场所,也是了解乡土四川活的教科书。为了粉碎反动军阀孤立红军的图谋,红军主要领导化装成普通百姓,到茶馆里与茶客们喝茶聊天,收集、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和人民群众实际的生活状况。针对群众的疾患,制订、颁布了大量深得人心的法律法规,解决了老百姓的实际问题。

通过严明的军纪消除群众对红军的恐惧心理。为了争夺地盘,四川军阀混战长期不断,每次战火烧毁民房无数,官兵所到之处奸淫抢掠,孤孀幼女无一幸免,群众对当兵的有种天然的反感。加之反动军阀对红军“共产共妻”的反动宣传,很老百姓把自己尚未成年的女儿连夜偷偷送到婆家后,自己躲到深山老林,以疏远红军。

为了消除群众对红军的害怕心理,粉碎反动派孤立红军的阴谋,红军规定了严密的纪律,红军所需物资一律通过公平交易的方式从群众处购买。寒冬腊月的川东北地区天气及其潮湿寒冷,为了不打扰群众,战士们宁可铺上从老百姓处购买的干谷草,宿营于农民割谷后的干田里,也不愿挤占民居。红军初到通江县瓦斯普时,为了离间红军和当地人民的关系,军阀田颂尧派人纵火烧镇,并嫁祸于红军。红军战士果断、勇敢地地投入了救火工作,积极安置受灾群众,并将群众未遭损毁的财物亲自送还到他们手中,好几个战士因为救火而受了伤。这些举动大大改善了当地群众对红军观望与冷漠的态度,目睹真相的群众把红军的所作所为一传十、十传百地在各乡镇传开了,群众看穿了军阀们的鬼把戏,再也不相信红军杀人放火、共产共妻的谣言,见到红军也不躲避了。

入乡随俗的群众工作方式。由于有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失败的严重教训,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比较注意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苏维埃工作人员最易用行政的方法,不管怎样有力的政权,若果专用行政的方法,就一点力量没有了。……所以苏维埃政权不能专靠行政的办法,要依靠群众,这是和旧政权根本不同的地方。”③具体工作时,川陕省委和红四军领导也颇能根据群众的觉悟情况改变工作方式。例如,川东北地区比较落后,宗法血亲关系还比较浓厚。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打粮”(打土豪,破仓分粮)时,一些基层干部和基层群众顾虑本地亲戚多、熟人多,难以打破情面。考虑到群众的觉悟程度,为了便于发动他们积极参加“打粮”行动,红军和党委提倡避近就远,交叉打粮的方法,既照顾了群众的情面,又完成了工作任务。此举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效果很好。

川东北妇女性格刚烈,耕田犁地、操持家务样样在行,她们的能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远超其他苏区妇女,但是受“三从四德”封建思想的束缚,她们的家庭和社会地位却是最低。为了发动广大妇女起来积极参加革命,必须要消除她们的观望怕羞、害怕出风头的畏缩情绪。红四军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时,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妇女工作经验,并有一批出身社会底层经验丰富的女干部。她们利用示范效应和榜样的力量,首先有选择性招收一批聪明伶俐、反应机敏、受苦最深、革命欲望最强烈的本地童养媳,短期内把她们训练成合格的红军宣传员。在逢场天的街上和群众必经的要道上,由本地童养媳出生的女战士身着军装亲自上台,现身说法,用本地方言向赶场路过的妇女们宣讲红军的政策和自己参军后的感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多童养媳冲破父母、公婆、丈夫们的重重阻扰毅然参军。广大底层妇女的革命激情被点燃,大批的川东北妇女从戎参军成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努力为群众谋利益

针对烟毒,发动卓有成效的戒烟运动。近代中国西部地区盛产鸦片,川东北地区的鸦片在全国闻名。军阀官僚政府为了征收重税,强迫农民普种鸦片。农民不但广种鸦片,而且吸食鸦片成风。吸食鸦片成瘾严重损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也消耗了大量的金钱,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有的甚至倾家荡产,农民深受其害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根据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禁烟工作,省、县苏维埃政府专门成立了戒烟局,研制戒烟药品,建立戒烟所。既严禁种植鸦片,也严禁吸食鸦片。川陕省苏维埃政府颁布告示严厉禁种鸦片,但也并不是一刀切。对于那些年老气衰体质差一时难以戒掉的老烟客,县区苏维埃政府容许每个乡种植不超过10背谷子的烟田,一定时期后,完全禁种。针对鸦片作为通货之一的实际情况,苏维政府宣布没收土豪劣绅的鸦片,劳动群众的鸦片由政府出钱收买,少部分留作药用,大部分集中销毁。政府设立戒烟所,青壮年烟客必须隔离戒烟。既通过思想教育加强对瘾君子戒烟自信心的培育,并免费为他们提供戒烟期间的食宿和戒烟药丸;同时,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禁烟宣传攻势,为戒烟工作制造浓厚的社会氛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通南巴一带吸烟的人数大大减少,成功地为川东北人民除去了一个祸根。解决了当年林则徐没解决的问题,群众拍手称快。

初步建立群众医疗卫生系统。红军入川前,川陕边区的医疗卫生极其落后,加之人民广吸鸦片体质赢弱,流行病盛行。群众有病既没钱看,也没地方看。根据地建立后,为改变广大群众缺医少药的情况,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积极想办法创造条件,组织本地中医和红军已有医疗力量,建立了红军总医院和工农医院。红军总医院分设中医部和西医部,下设七个分院。主要为红军治病的同时也为当地干部和群众服务,并为地方培训医务人员。只要有苏维埃开的条子,群众就可以免费吃药住院。总医院还在春天免费为儿童种痘,并向群众宣传卫生知识,消灭当地流行疾病。

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建立了省工农医院(中医),下设六个分院,主要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广大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同时也开办红色中医训练班和看护队,培养医护人员,缓解苏区医务人员不足的压力。此外,各县、区、乡也设有医疗机构,为群众免费看病;经济公社开设工农药房,药费只收成本价。在未开设工农药铺的地方,鼓励私人医生走乡串户为群众治病。在激烈的战争环境下,建立了条件虽简陋,却基本覆盖整个苏区的医疗卫生网络。川陕苏区的党、政、军都非常重视对辖区民众普及卫生知识,为群众宣传当时流行病如烂脚病、痢疾、疟疾等的病因、症状及防御和治疗方法,使这一带地区多年流行的瘟疫绝迹了。

开办基础教育。红军入川前,川陕地区的普通群众90%以上是文盲。为了发动群众配合革命战争,川陕苏维埃政府建立了列宁小学、中学和专科学校,专门招收劳动人民及其子女。长年受压迫,被剥脱了受教育权利的广大底层妇女,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光明正大地与男子一起识字读书了。为了适应苏区建设对医药和农业专门人才的需要,还开办了医学班和农业学校;开办了专门的教师培训班,为苏区培养小学教师。

关心群众生活。川陕地区自然条件艰苦,工业商业经济极不发达,残酷的战争环境加之敌人的包围封锁,根据地人民的生活极其艰苦。群众煮饭没锅就办锅厂;耕田没农具就办农具厂;需要糖就办糖厂;群众需要盐,就组织合作社想法设法买盐。为了解决群众生活生产中诸多的现实问题,党和苏维埃花了相当大的精力推行合作社运动。同时敦促群众不误农时,加紧生产,多喂猪牛羊,养鸡养鸭发展副业,改善生活。

建立完善的群众动员机制

完善的群众组织网络。为了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斗争,川陕苏区建立了一套系统的群众动员机制。通过工会、农会、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青年团、儿童团、反帝拥苏大同盟等群众组织,苏区几百万群众几乎全部被动员起来了。党、团员在群众组织中起骨干和核心作用,党的指示和任务通过各级群众组织系统层层下达,最终将全部群众紧密地团结在党和红军周围,竭尽苏区所有人力物力支援战争。

系统的群众动员和管理机制。川陕苏区存在的两年零四个月中,有一年零八个月在打仗。军队所需物资调动和伤病员的转移任务极其繁重,几乎全靠动员群众完成。在当时既无牲口又无舟车的情况下,为红军运输的群众达到200多万人,他们除“抬伤兵、运弹药、运盐,数次收缩阵地,搬加工场、机关、医药等外,还保证了红军部队、机关的全部粮食(一亿五千万斤)的运输任务”。④

在组织群众运输时,苏维埃非常重视前期的动员工作,深入群众宣传运粮的重要性,让群众意识到消灭敌人比吃饭还重要,为了消灭敌人,就要努力运粮。运粮的时候还要进行严密的组织管理“各县、区、乡、村苏维埃的临时运输队,按军事化编为连、排、班或大、中、小队。10人为小队,30人为中队,120人为大队。参加运输队的人员,由乡村苏维埃统一派出,并选举不脱产的运输队长,负责组织运输与管理生活,由一名红军负责安全,必要的时候由红军军事武装护送,地方武装沿途保护。运输队每运一次,政府都给报酬,除按运量付给工资外,运输队员可凭证明在沿途招待处食宿不给钱。”⑤

川陕苏区党和红军之所以有强大的群众动员能力,从对待群众运输队的政策和态度可见一斑。首先是因为省委重视;其次是爱护群众,启码运粮群众的人身安全是有保障的;其三,政府并不是无偿地征发民力,而是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付给一定报酬的;其四,在完成任务期间政府关心群众生活,免费为他们提供食宿。

军民鱼水情深。政府爱人民,人民对党和和红军的事业也是倾力相助。在激烈的战争期间,很多群众甚至在自己生活都很困难的情况下,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送上前线。万源保卫战是红四军入川以来打的最艰苦的一次战斗,战士们没有粮食吃,以生玉米、马肉、野菜充饥。群众家里已无可以支援红军的粮食了,万源人民宁可自己吃野菜,他们将自己家里尚未成熟的青包谷和洋芋送到前线支援战事。

结语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践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党群众路线形成的关键时期。川陕苏区的人民群众对党和红军的倾力支持,和谐亲密的军民关系和党群关系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特色之一。川陕苏区党和红军领导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下,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川东北地区的实际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的调整自己的群众工作方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不可否认,受共产国际和临时中央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川陕苏区的群众工作中也有明显的左倾痕迹。

土地地革命前、中期,群众路线尚处在摸索和形成过程中,全党还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群众路线。受历史条件所限,川陕苏区的群众工作也还是以党和红军为中心,实行一条至上而下的运作方式,党群关系也还仅处于党关心、爱护群众,群众拥护党的较低层次。在当时战争为中心的环境下,党做到了一切依靠群众,却不可能做到一切为了群众,群众在有关苏区的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人翁地位还没有来得及得到全面体现。

(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会决议案》,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58/index.html。

②《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宣传工作决议案》,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58/index.html。

③杜中主编:《川陕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成都:四川社科院出版社,1987年,第54~55页。

④⑤四川省粮食局粮食直编辑室编:《川陕革命根据地粮政史长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47页,第150~151页。

责编/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