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万岁
2015-09-10杨佳
杨佳
16年前,北京日报《作家写真》专栏刊登了刘恒的报告文学《小杨教书》。他用6个字概括了我的一生——读书,教书,写书。
我出生于湖南岳麓书院旁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里没有别的,只有书。书架上、箱子里、墙角旮旯全是书。
我从小爱读书,起初看小人书,与小伙伴们互通有无。小人书看完了,就看大人书,家中有4个竹制大书架,我从最低层能摸得着的地方信手拈来,拿到什么看什么,连蒙带猜地把家里的书几乎看了个遍。
读书让我受益匪浅。15岁上大学,19岁成为大学老师,14年前以A+的成绩毕业于肯尼迪政府学院,成为哈佛大学建校365年来第一位获得MPA学位的外国盲人学生,被院长约瑟夫·奈誉为“中国的软实力”,究其原因,还是得益于从小爱读书的积淀。
我是图书馆常客。在国家图书馆90年馆庆“我与北图之缘”征文活动中,我荣获一等奖。人生无常,宗璞那篇《告别阅读》也道出我当年因眼疾失明而不甘心告别阅读的痛心疾首。
感谢国家图书馆圆了我和中国8500万特殊读者的读书梦。2008年国际盲人节,我成为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的启动者和使用者。2009年以全票当选“文津读者”并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书香中国”晚会。我不但自己多读书,还向他人推荐好书。2009年起我从国图当年3万本数字图书中挑选600本推荐给残疾人朋友。
我推动并见证了国家图书馆创建“文津阳光讲坛”。我与中国盲文出版社张伟社长积极推动我国尽快批准《马拉喀什条约》,以解决因版权限制给印刷品阅读障碍者造成的“书荒”。作为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顾问,参观广州博物馆时,陈存洁馆长让我给盲人阅览室起个名字,我说,就叫“粤光阁”吧。
数字图书馆使我能读到当天世界各地的报刊文献,这对我做好工作,讲好中国故事很有帮助。当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作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的我在第一时间发出请求,做了大量说服工作并引用了当天的《纽约时报》。第二天一早,北京时间2010年4月15日凌晨2点44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和人权高专办接受我的请求,继海地、智利地震后又发表了“关于中国青海玉树地震的声明”,对我国政府切实有效保障震区残疾人各项权利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并提出建议。无独有偶,联合国《人权周报》第26期在第一部分Highlights報道了我获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校友成就奖”及我在2011年5月14日颁奖仪式上的即兴获奖感言。作为获此奖项的中国大陆第一人,我感到自豪。我的获奖感言赢得了全场起立和长时间鼓掌,其中就引用了最新一期的《纽约时报书评》。
在第2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想起泰戈尔的诗《图书馆》;想起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中都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以及我的相关政协提案;想起身边以书会友的九三学社社员范立斌、严慧英、陈利浩;想起今年全国妇联执委会上,我从王立群《智解成语》一书中对“安”字的解读,谈到家风乃至国家长治久安中女性的作用,以及北京1995世妇会的意义;想起春节前在上海一个研讨会上,我与台湾学者江惜美一见如故,只因我俩都是苏东坡粉丝。
杨老师,老外把“内景”译为“inner view”是否地道?学生舒萌达博士在美行医20余载,春节回国探亲时这样问我,原来她想把《黄庭内景经》介绍给美国患者。这让我想起在哈佛教“领导艺术”的美国顶尖教授大卫·戈根讲课时熟练引用“上善若水”等道儒释经典章句,想起美国书店畅销的英文版《道德经》口袋书,还有被APEC参会者一抢而光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我感慨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在教育全球化的今天,无须争论东西方文化孰优孰劣,关键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以致用。
古人云:开卷有益。如同我任顾问的北京人艺那部原创话剧——《借光》,读书让我通过他人的眼睛去看世界,将其与自身经历和感受相结合,形成自己独到见解。
读书立志。中学时读到的《歌德巴赫猜想》和《居里夫人传》引导我走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人类在读书中进化升华,读书帮助我们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读书令人自信。“举头望明月”,即便你已无法看见那又大又圆的中秋月,李白醉酒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蜀道般的人生路上,诗仙定会穿越历史的隧道来看你,告诉你“天生我材必有用”。
读书使人类走出迷茫,永远追求梦想和希望,如同奥巴马的两本畅销书名——《来自我父亲的梦想》和《无畏的希望》。读书显现真理、增长智慧,如佛经《亲友书》所言:“犹如华池色清净,月光垂照逾晖显。”
读书使人类免于毁灭。回首上世纪,年轻气盛的美国总统肯尼迪之所以能够冷静处理古巴导弹危机,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他曾读过一本书——《八月炮火》。正如海明威的那部小说名,人类当《告别武器》,但不可告别阅读!尤其在遭遇社会、生态、心灵三大危机的21世纪,化解危机最终还要靠人类自己,靠提高人的素质,靠多读书,读好书。
人之境界分为四个层次——欲求、求知、道德、审美。爱读书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对社会万象,气定神闲,大胆直言;多一些“审美”少一些“炫丑”。
《全球通史》《极简欧洲史》《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社会主义由西方到东方的演进》和《觉醒的历程——中华精神现象学大纲》。九三学社中央韩启德主席给我们开出的这份书单,如同在墙上挂了两张地图:“一张中国地图,一张世界地图。”
令我记忆犹新的还有去年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会上韩启德主席的一番话。他说:“听了严仁英教授等6位九三学社典型事迹宣讲,忆起王选、王淦昌等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已故九三前辈,我们都只是历史长河的匆匆过客!但是,人的一生有没有意义,在于我们为这个社会做出了多少贡献。作为一个当代中国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多少实实在在的事情。一个人可以活得长,可以活得短,可以活得轰轰烈烈,可以活得默默无闻,但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都是一样的。一旦在这个意义上想通了,我们的每一天都会过的充实,过的愉快,过的平凡而有意义!”
这番肺腑之言令我感动不已,仿佛韩主席在拉着我的手对我说:“要对得起生你养你的这片热土!你怎样,中国便怎样!”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想到了鲁迅那篇《为了忘却的纪念》,想到了肯尼迪《总统就职演说》中的那句话:“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
世界是一本书,祖国是一本书,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读懂这些书,绝非易事,需付出大量时间、精力、甚至生命——如同西天取经,历经八十一难,最终取得无字真经,成为“斗战胜佛”。因此,不朽的不是书,而是读书人。读者万岁!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