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和爱心没关系
2015-09-10徐艳
徐艳
分享是美德, 似乎是个不争的事实,放之四海皆准,中国美国通用。老师和家长在让孩子把自己心爱的玩具给别人玩的时候总是理直气壮,当孩子提出抗议的时候还会被教育说不要自私,要有爱心。我以前也是这个看法的忠实拥趸,但是效果总是适得其反。后来我发现,分享和爱心其实没啥关系。
我的大女儿阳阳快两岁的时候,我常常带她去社区的一个小公园玩。小公园里有秋千滑梯和沙坑等一众小孩混时间的设备。沙坑里也有不少小车小杯子小铲子等玩具,都是无数的家长留在公园里供大家玩的。其中有一辆玩具卡车,是阳阳的最爱,每次去玩都要蹶着屁股推着它跑一阵。有一天去的时候,发现有一个稍大一点的女孩在玩那辆卡车,阳阳就眼巴巴地看着别人玩。我告诉她等一等,别人不玩了我们就可以玩。等了十几分钟,把秋千滑梯什么的玩了一遍,阳阳的注意力又回到了卡车上面。她发现刚才玩卡车的小朋友正在玩滑梯,卡车似乎被遗忘了, 就赶紧抓起了卡车。还不到五分钟,卡车的前任玩家后悔了,于是两个孩子开始拔河。两个妈妈也紧张地加入。本来我是准备好教育自己孩子要分享,建议跟另外的孩子一起玩的,谁知道那个女生因为大一些,会说不少话,已经报告自己妈妈说阳阳没有分享。那个妈妈当然要维护自己孩子的权益,所以劈头就给我说了一通“你要教育自己孩子分享”之类的话。我也不服气,马上就指责对方一直在讲电话,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明明是你自己孩子不懂分享!两家不欢而散,好在不认识。(后来外婆一气之下把卡车带回了家,说要让阳阳玩个够,这是题外话)
其实仔细想想,这个例子恐怕是所谓分享的最佳反面教材:两个家长都以分享为名义要求对方的孩子放弃她的权利,来维护自己孩子的利益。当然大多数情况正好相反,我们常常要求自己的孩子让一让,明明看到孩子满心不情愿也要坚持“正确”的做法。特别是我让家里两姐妹分享,得到的回答通常是“妹妹(姐姐)应该跟我分享, 这样我就可以玩她的玩具!”我想这哪行,我家孩子这么没有爱心,我这个妈妈简直太失败了吧。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我想到了用传说中韩复榘的方法:十个人抢一个篮球,成何体统,一人买一个!尽量保证自己孩子有自己喜欢的玩具,甚至去别人家玩也带一两样东西去“分享”。但是结果如何,不用大脑也知道的。
求助于各种育儿书之后,终于发现了一本行之有效的,书名就叫做《不分享也OK》。作者在书里提出了不少离经叛道看似荒唐的理论,包括这个告诉孩子不分享也没有错的说法。她认为,一味强调分享,孩子喜欢的东西没玩够,因为别的孩子要玩就马上逼他放手,还美其名曰爱心分享,孩子们从所谓分享的过程中得到的不是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快乐,而是被迫放弃自己心爱玩具的悲惨经历。一来二去,还谈什么爱心。成人社会并没有类似的规则,需要你把你的爱疯和保时捷跟我分享,你凭什么让孩子把他的小汽车拱手让给别人?反过来看另一个孩子,别人的东西只要伸手去要,别人就得立马给你,这是什么道理?作者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尊重孩子的主见,把做决定的权利交给孩子。比如教她说,我还没玩够,等我玩够了再给你玩一会儿。这样往往孩子会比较快地把玩具交给另一个孩子,而且能感受到给予的快乐。另一方面, 教育接受的一方要尊重别人对玩具拥有的主权,要问,你不玩了给我玩一下。如果是公共资源,学会等待是遵守先来后到秩序的必须过程。
说来也怪,我发现换了个说法之后,孩子好像是大方一些了,会主动把自己的玩具还有糖果跟别人分,不需要我给规定说:“你再玩五分钟给谁谁。”别人的玩具不给自己玩也不是很在意,这比我以前总是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管用多了。姐姐还会主动照顾妹妹,帮助她整理书包,带好水杯什么的。最近她们学校的学生会组织为尼泊尔地震募捐,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才二年级的小女儿响应号召从自己钱包里捐了几块。这是不是证明我家闺女更有爱心了呢?还是因为她们长大了,不再为了一两个玩具烦恼了?还是因为我不会为了分享闹心,就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了呢?最重要的是,我后来再也没有因为分享的缘故重演当年小公园里与另一个妈妈的唇舌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