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濒临断代的声音魔术师

2015-09-10李晗

经济 2015年20期
关键词:拟音

李晗

魏俊华相信,自己的身体里有着对声音的特殊感觉。她也相信,自己正在拼命保护的“声音”,正是能给广大观众还原艺术真实,体验艺术美好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这位60岁的老北京人,有着气色红润的圆脸和敦实的身材,脸上总是挂着平易近人的表情和朴实的笑容。一旦谈到她所终其一生去做的拟音工作和正在筹备的拟音传承事业时,她身上就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和挥之不去的热情。

“趁着我有精神头,能培养几个人就培养几个人。这个事必须得做呀,而且很急。”魏俊华挠了挠脑袋,担忧地说,“拟音师如果后继无人了,那影视剧上的声音可真是没法展现了。”

拟音,神秘中的平凡

拟音师这个职业,从电影、电视剧出现之初,就已有之。正常情况下,拟音的工作随着摄制组成立就已经开始,包括了解剧情的发展、在拍摄现场体验、深入生活观察思考、看样片、采风录天然的声音等,待图像剪定后,就准备各种道具,开始声音的模拟,使最终呈现给观众的影视剧画面更加丰满。

10月下旬的一天,冷风呼呼地吹,让人有一种待在家里睡觉的冲动。《经济》记者如约来到魏俊华在北京皮村的工作室,铁门内,录音师连希东刚忙完了给章子怡《从天而降》的配音,随后转入给一部军事题材的电视剧配音。一个大概30平方米的房子里面,放着一台高清电视、两个音响、一台90年代的小电视(里面呈现的是拟音棚内的情况)、一台专门录音用的电脑加上一台调音设备。

连希东一手操纵着鼠标,随时调影片的进度,一手在调音器上上下拨动,并时不时地通过话筒告诉拟音室的工作人员:“后脚跟踩重一点。”“加门的声音。”“加草的声音。”……

与此同时,拟音棚内,两位拟音师盯着电视画面,手中拿着布料等道具,脚下穿着黑帮白底的布鞋,手脚并用,制造出各种电视画面需要的声音。

就这样,在录音师和拟音师的配合下,电视画面由无声变成了声画俱全、环境逼真的影片。

这两位拟音师,是魏俊华众多徒弟中的两位——24岁的牛思宇和27岁的刘佳齐,“一般情况下,一部影片的拟音需要4位拟音师一起配合完成。”魏俊华说。

实际上像这种拟音师,全国范围内不足30人,在编的也只剩下5人。

拟音师同摄影师、剧作家、导演、演员等一起支撑起一部影片。每部分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导演不可能是全才,只有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同时捧一部影片,到最后,这部影片才能做得非常好。”魏俊华说,术业有专攻,一定要尊重这一事实,特别在影视圈,每一环节的艺术性都不可忽略。

从业40年来,魏俊华和张秉钧、张艺谋等几代导演都合作过,从她手里做出来的影片不下500部,像《霸王别姬》、《暖》、《那人那山那狗》等都出自她手。现在国内一线影片的配音几乎都是魏俊华及她的团队在做。业界称她为拟音界的“北派泰斗”。

魏俊华模拟的马蹄声在业内很有名气,《三国演义》影片中的千军万马都是在这个拟音棚里,她用马桶搋子为道具模拟出来的,从而给观众展现出万马奔腾之感。

圈外人觉得拟音很神秘,圈内人都认为拟音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有的人甚至说:“你赶我,我也不走,就是喜欢干这个。”有的人觉得,在片子播出之后,看到自己的成果被大众看到、听到、享受到,“心里有种难以言表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魏俊华也是第一次接触拟音就深深地喜欢上这个行当,并且一做就是一辈子。魏俊华22岁从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毕业后,走进拟音棚的那一刹那,看到在各种简单朴实的生活常见品的组合下,就能模拟出千奇百怪的声音,“当时就被吸引住了,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此后,魏俊华就再也挪不开身了,她向拟音的师傅说,自己想试试,那位师傅见这个小女孩如此感兴趣,就让她试了试,效果非常好。拟音师这个称呼就开始与魏俊华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魏俊华看来,她更乐意把拟音师定位为“声音的魔术师”。她解释说,很多声音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也无法用画面表达出来,这时候,就需要拟音师用各种道具来创新,从而创造出影片想表达的声音和感觉。

然而这种稀缺的技术如今却走到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这让魏俊华等老一辈拟音工作者焦虑极了。“全国的拟音师越来越少,我也退休好几年了,眼看着自己年龄一年比一年大,还没有培养出能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的接班人,我这心里难受啊!”魏俊华搓了搓自己的脸,声音有些焦急和颤抖。

这个和声音相处了一辈子的人,从和几代导演相处的记忆中,她了解到那个年代艺术家对影视创作环节的尊重和声画相依的过去。这让魏俊华神往不已。

她身边的现实却是,影视片中对声音的要求越来越低,有的人不尊重艺术规律,致使到配音环节时催着赶工期,给的报酬也低。人们不再追求声音与画面的高度融合,反倒是以要与时俱进,弄一些超现实的声音为主。

“现在影片的质量很难保证,浮躁心态下难出精品。”魏俊华感叹说,“拟音改变了影视,影视却抛弃了它。”

行业,值得坚守

在魏俊华心中,拟音模拟的不仅仅是声音,它是掺杂着情感、是需要用日常生活的感觉来展现的奇妙领域。

作为拟音界泰斗的魏俊华,深知拟音的一些门道。声音不但能表达出现实生活中可听的声音,还能表现出文学性的东西。除此之外,声音也是使画面有时空穿梭感的介质,显得一切过渡都那么自然。

“古装剧中,主人公拔出剑的同时出现的咣咣啷啷的声音,都是通过拟音后期展现出来。或者突然来一阵‘妖风’,那么可能是在暗示观众,在这里可能会出现不一样的场景,或是故事情节在转换了。”魏俊华手舞足蹈地示范着,像说起自己心爱的宝贝一样,露出自豪满足的神色。

尤其令魏俊华印象深刻的是,在《中国窑》影片的一个情节,需要把大香炉运到山顶上,但这个拉到山顶的声音无论怎么录,都不像那么回事。当时,导演就找到了魏俊华,她在拟音棚里三下五除二就录出了像模像样的声音,导演十分惊奇地问:“你是怎么做到的?”魏俊华指了指桌子上的小坛说:“小坛就是香炉,拉的时候用一个小布条,来回在纸杯上拉,再运用话筒的原理,就能制作出拉重物时的厚重声音。”

这么多年来,拟音对于魏俊华来说,不仅是她一生为其坚守的事业,也是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

比如,用匾滚黄豆的声音来拟下雨;用报纸和白菜相搓揉的声音来拟切冬瓜的声音;用质地柔软的布料来拟甩袖子的声音……

“我特别喜欢去感受生活中的声音。”魏俊华说,一次去南昌出差,下飞机时看见机场有一块玻璃刚好碎了,当时她心里琢磨的就是这个声音可以模拟出哪些声音,怎么加以创新来进行二次模拟。

别看魏俊华这么热爱生活,实际上她的童年是苦涩的。她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从小父亲就又当爹又当妈地把他们3个孩子给拉扯大。魏俊华指着工作室墙上的一幅画向记者聊起了她的艰苦岁月。她的父亲多才多艺,一把琴在她父亲手里都能奏出美妙的音乐。“非常动听!”从小,她就学着吹口琴、弹钢琴等,还积极参加各种学校组织的活动……正是因为这些爱好,培养了她敏锐的观察力和听力,也是因为这些对生活的感悟,让魏俊华模拟出来的声音都那么到位和充满感情。

除此之外,拟音的过程也是拟音师内在修行的过程。“不同年代的戏,做十部之后,就会对当时的年代有一定的了解,包括人们服装的穿着、那个年代的文化、风俗习惯等。”魏俊华语重心长地说,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人文底蕴的内在积淀。

凭着对拟音事业的执着热爱,魏俊华在40岁的时候,专程奔赴美国,一边工作,一边在美国的两家公司体验了4年,一个担任艺术总监,一个在美国梦工厂做风险投资,并和他们一起探讨怎么把中国的电影做好。回国后,魏俊华继续在各大高校担任教授,把自己所学所感传达给一批批的学生。如今,魏俊华仍然担任着很多社会职务,在她看来,“一个人的能量再大,也需要团队的力量来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传承,说起来容易培养起来难

尽管一直在担心继承的问题,但拟音界有一个行业戒律:每位拟音师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招,一般不外传。因此,拟音界对传承问题迟迟没有什么行动。真正让魏俊华感到事情严重性与紧迫性的是,直到这两年,眼看着再不行动,这行真的就会成为历史,对于整个艺术界是一笔很大的损失。

2014年,魏俊华开始和黄庄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并着手开始向教育局申报专业代码、买需要用的器材、宣传、进行招生等。“这样折腾了一年半,在今年终于完成了招生工作,现在已有28个学生。”魏俊华愁苦地说,现在看来,像其他专业一样培养是很难的。“拟音不需要很多的理论讲解,都是要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实际拟音过程中,边学习边指导。拟音师的大批量培养,不现实,培养出来之后依然没办法拟音。”

魏俊华团队给影片配的音,很多影片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她有独立于其他团队的诀窍,也被称为“拟音第一人”。斯皮尔伯格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除好莱坞的两名著名拟音师外,他最欣赏的就是中国的魏俊华女士。

如今,虽然已招收了28名学生,但魏俊华觉得远远不够。“有些小孩学到七八年的时候可能因为结婚等原因,就离开了这个团队。”魏俊华说,“到最后能真正成才的很少。”

魏俊华收徒弟有自己的一套规律:学历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对拟音热爱,对生活热爱。

正在拟音棚里拟音的两位拟音师,一个是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已经做了两年了,一个刚来一个月。他们之所以会来做拟音师,就是因为看了魏俊华的节目,觉得这项工作很有创意性,能从创作中得到快乐,所以自己来报名想学。

“热爱这行的人可能很快就能学会,不喜欢这行的可能做了很多年也只是个工匠。”魏俊华向记者反复强调做拟音师,兴趣的重要性。

魏俊华向记者讲了以前来学习的一个学生的故事:一个男孩子来应聘拟音师,第一次让他接触的是宫廷剧,他没有一点兴趣,最后考核的时候,什么也答不上来。第二次,让他接触的是枪战剧,由于这男孩非常喜欢这类型的电视剧,在考核时能准确无误地说出每种声音。

“最终这个男孩还是没有通过考核。”魏俊华十分惋惜地说:“这不行,太随性子了。”

魏俊华解释说,当一段时间片子比较多的时候,往往一天的时间当做一天半用,以他这种情况,根本不行。对他自身来说,也是一种浪费。

“艺术家必须要有责任感。”这是魏俊华一直秉承的理念,所以她认为,如果拟音这一环节没做好,对整个影视界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魏俊华想好了,把皮村的工作室搬到黄庄职业学校去,一边工作一边培养下一代的接班人。

环境,如家般温馨

在这之前,魏俊华每到一个地方,都不忘告诉别人,拟音师的重要性和神秘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拟音师的行业中来。

在一次次的宣传和推广中,魏俊华意识到,她要面对的不仅是大众对拟音的无知和艺术家们对拟音的尊重问题,更是培养拟音师对生活热爱的问题。

魏俊华的工作室,走进一看,根本不像工作室,反而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一位专门负责拟音师生活起居的女士、一位配音师、魏俊华和他的丈夫以及其他的拟音师。进入大门的两端一边是录音棚、一边是拟音棚。顺着过道一直往里面走,是一个很大的客厅,客厅上挂着各种拟过音的电影海报。

这个工作室有三层,每层都挂着魏俊华在拟音界做出过贡献的照片。桌球、休息室、私人影院等都很齐全,但现在因为要搬到黄庄的缘故,基本上都已清空。

这样的安排恰好契合魏俊华的理念:从生活中发现声音,然后运用到影片中。“太工厂化了反而不好,限制了拟音师的思维。”魏俊华说。

现在让魏俊华非常苦恼的是,学校对拟音的教学设备能批下来的经费很少,只能买国产的设备,但这些专业的东西都必须用国外的专业设备才能达到拟音的要求。魏俊华想的是,如果实在难以申请下来,就自己贴点钱进去,买最好的设备。

当然,在拟音行业也有一些潜规则,有些人学了一半就出去自己单干。对此,魏俊华说,“咱们还是不说这个了,把传承做好就行了,哪些人在专心做,哪些人是仅仅是为了赚钱,行内人一看就知道。”

拟音,看着出来的是声音,但如何把声音和故事情节联系在一起,很看拟音师的功底。“这需要对生活的感觉,对电视剧中人物情绪的揣摩,然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反应出来,并拟出相应的声音。”魏俊华带着记者观看拟音师拟音时说。

此外,录音师和拟音师要有非常高的默契,当画面出来之后,这两者的感觉必须达到高度一致,才能完成配音。“快一点慢一点都不行。”录音师连希东说。

在连希东看来,他们的工作就是尽量还原出影视剧中需要的每种声音,比如画外音、周边环境的声音等。开始时尽量做得饱满,最后导演需要什么样的声音直接往进拉就行,不需要的删掉即可。

连希东以前是做计算机网络的,也是因为喜欢就来到了拟音的世界,这一做就已经好多年了。

“最后虽然没有我们的名字,但看着片子播出,心里很开心。”连希东说。

前景,科技不可替代

如今科技这么发达,有人会说“为什么非要用人工拟音师?直接用高科技做出来就可以了。”魏俊华认为,“拟音师这个职业永远也不会被科技替代,因为科技最多也只是程式化的展现,是没有感觉的。”

她进一步解释说,像鸟叫的声音可以录在电脑上,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合成,但人是有感情的,科技做的东西往往都是那么冰冷。就算在电影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好莱坞,他们的拟音也是人工来做的。

况且拟音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只是作为影片的辅助,可能有些环境声音可有可无。但在有些影片中,模拟的声音是要支撑整个故事情节的。

为了让记者真实感受到拟音的重要性,魏俊华还拿出了她的“必备神器”——用竹子做的小板凳,“它可给我的拟音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魏俊华拍拍板凳,笑着说。

《潜伏》中孙红雷摇床的那个故事情节,整个过程中声音就是起着主角的作用,“要不然用画面是无法表现出来的。”魏俊华自豪地说。

尽管拟音这么独一无二,魏俊华还是有些担忧。在现实中思考一下,国内所有的大学都没有拟音这个专业,她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多年前,魏俊华已经出版了一本《影视拟音技巧》的书籍,现在她仍然给硕士、博士们讲课,传达一些艺术的理念和实际操作性的东西。但具体到怎样作为一门专业,一代代有衔接地培养下去,魏俊华也在一步步摸索中。

影视展现的就是艺术的真实。“天气好的时候,人们心情舒畅,走路的脚步声是欢快的,不高兴的时候脚步声是沉重、没有力气的。”……两位年轻的拟音师给记者讲述着拟音的一些小技巧,他们觉得未来能够继续做拟音。

吃完午饭,几位拟音师再次进入了隔音棉包围的拟音棚,开始了他们的拟音工作,魏俊华继续奔赴在传承的路途上……

猜你喜欢

拟音
考虑词汇替换的汉语古音构拟检测
从知行合一探索中国拟音行业的发展之路
日本近代语中拟音词的形式变化
短片《蓝》的声音制作过程概述
《口技》与古代的口技文化
明星社团
只为让你“声”临其境
国内首席拟音师魏俊华:我的世界里只有你
从《山鹧鸪》到《鹧鸪飞》
谈竹笛独奏曲《鹧鸪飞》(陆春龄版本)的“鹧鸪”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