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水彩解构“宋”的经典

2015-09-10沉着

新民周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宋画神韵水彩

沉着

杨建勇水墨作品《解构宋山水——李唐》。

五一假期,去上海虹漕路的芳草地画廊看了由朵云轩和芳草地画廊联手主办的《致·悟——杨建勇绘画作品展》。与两年前杨建勇在新天地的个展相比,这次个展不仅呈现了一批崭新的作品,而且让我在作品前盘桓多时,想得也比较多。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语境中,历史界和文化界频频回望一千年前的宋朝。两宋虽然在疆域版图上与唐代和后来几朝不能比,但它创造了伟大的文明,许多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都是在那时横空出世的,在生活艺术化方面也为后人留下了享用不尽的遗产。在绘画艺术上,从超大的绘画尺幅到精确的人物场景描绘,以及画面的庄严感与恢宏感,当时的文人画家攀登到了一个似乎不可逾越的高峰。宋画的辉煌,是因为气韵中弥漫着皇家的作派,但精神却是人文的,高傲的,也是平民意识强烈的,步步接着郁郁葱葱的地气。

很久以前,杨建勇就激动地跟我聊起宋朝的艺术,并表示要用西方的水彩来解构宋朝的经典。这当然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颇有趣味的水墨游戏,但我只当他说说而已,想不到数年之后成为现实,而且是一种相当有意思的现实。一块顽石,一泓清泉,一朵浮云,一座山峰,都是宋时的模样,但经过水彩的解构,并以我们似曾相识的形态呈现,就可以品味到别样的意韵。

杨建勇说:“当代的‘宋’是建立在解构基础上的,就形而上的层面来说,它让我想到了‘体’和‘用’的关系,这个关系的选择关乎立场又涉及程度和深度,如何用时间深度的‘体’来调动视觉表达的‘用’,将历史深处的文化印迹转化为观念艺术的呈现方式,这是解构‘宋’的基础所在,要做的不仅仅是‘解’,其重点在于‘构’——‘重构’。”

当然,艺术实践往往有着不可预测的风险。好在杨建勇在水彩画方面是有丰富经验的。水彩画是一个与材料关系最密切的画种,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作品的语言呈现。近年来,杨建勇花常在世界各地旅行,同时满世界地寻找适合他心相的材料。他希望找到一种能够控制的材料——纸、笔、颜料以及各种辅助工具、材料,希望它们能够被他随心所欲地用来解构“宋”的气息与韵味。

现在,我很高兴地看到杨建勇以当代艺术的观念、立场,重新构建时空深处的文化氛围的能耐勇气,他将郭熙的“卷云”、李唐的“斧切”、范宽的“小雨点”以及众多的起承转合全部融合于水彩的气韵中,从而获取全新的视觉体验。

比如在画面中,金与黑色的使用也从另外一个视角呈现解构后的画面质感。这是一个偶然,得益于对材料的认知,其所呈现的并非是宋画表现手法,以宋画的格局断然不会出现金碧辉煌,当黑与金成为“宋”的底版后,我看到了重新构建的历史纵深感与视觉的现代感,相信这才是杨建勇要寻找的目标,至少找到了作为动词的“悟”。

选择“宋画”神韵,以当代的立场去构建“宋”的神韵,以画面氛围来呈现“宋”的神韵。既解构了视觉的剑拔弩张,又让画面体现庄严与恢宏。大量地运用水来作为表现方式,以水的印痕为主体,用大笔刷去加强色彩的生理活动,将水作为塑造的媒介,让能量释放在这种简单的动作内,并且刻意地保留着水的痕迹,给作品注入一种视觉冲击力——当代的。

在被解构的经典面前,杨建勇仍然一脸认真地表示:全球化让艺术呈现出一种趋同,媒介日益接近同样产生了诸多的近似,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的出发点不会首先想到以哪种方法去完成原本界定的艺术作品,更多的是从我个人的内心出发,采用业已完备的手段去呈现,无论写实与解构,都是我的语言,都是我想告诉这个世界一个真实的想法。

猜你喜欢

宋画神韵水彩
《宋画全集》
《宋画史稿》:一部试图描摹宋画全貌的书
水彩的“干”与“湿”
震惊!我把宋画放大了10倍
墨舞神韵
石榴:秀美东方神韵
略论宋画的园林史料价值——以《陶渊明归隐图卷》、《归去来辞书画卷》、《西塞渔社图》等宋画为例
水彩版超级英雄大PK
风之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