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器换人,谁的机会

2015-09-10叶檀

新民周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换人富士康用工

叶檀

广东正在试验大规模机器取代人工,这是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目标有可能并不是中国智造,而是中国工艺水准的提升。

今年3月,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标志广东迎来全面推进“机器换人”战略阶段。规划蓝图如下:至2017年末,初步建成10个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建成2个国内领先的机器人制造产业基地,推动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

广东东莞第一家民营“无人工厂”近期投入建设,当前东莞的用工缺口已达到10万人以上。机器换人是用工荒的体现,用工荒并不代表着中国劳动力缺乏,而是在当地的厂家看来,劳动力创造的财富已经无法覆盖劳动力节节上升的成本。机器换人可以从整体上节约成本,并且可以锁定长期的用工风险。

为了标准的精细,德日等制造强国都在推进机器替代人,也就是能用机器的地方减少用人的数量。朋友告知在日本他的企业里,有个检测原先依靠人工,最后想方设法生产出检测仪,以减少人工感觉的干扰。以机器取代人是提高产品精细度所必需的。

2013年4月一篇名为《机器正在取代工人的工作》的文章,提供了一组数据:自2000年以来,美国减少了近600万份工厂工作,几乎是整个制造行业的三分之一。另一方面,制造业利润红火,业内人士不仅从经济衰退中恢复过来,相比2006年,其利润增长了35%,这种趋势也于全球各地发生。根据麦肯锡2012年的报告,2000年和2010年之间,制造业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的20%,但是,先进国家却减少了其24%的制造业工人。

减少的工人是低端的工人,而那些受到新技术培训的能跟机器和谐共处的工人却供不应求。4月29日,虎嗅网编译《The Atlantic》的文章《Scarce Skills, Not Scarce Jobs》,指出信息技术几十年来一直在改变供应链,经常取代运务员、记账员和仓库工人,但使用新科技会扩大企业规模,也会创造新工作,这些新工作需要新技能,在工作中习得这些新技能的工人,其实供不应求。

广东机器取代人可以视作“提高制造业精细度”的一次努力,从上到下,形成了共识。原有的工人已经无法满足高端甚至中端制造的需求,他们必须经过培训,或在更落后的地方找到原始的制造工作。

不过机器人的应用,也并非一片坦途。目前应用机器人,必须达到规模化生产才有利可图。笔者在广西等地的汽配工厂看到,除非有大规模的订单,否则一条流水线上用机械臂就是不合适的,尤其是小而散的订单、有特殊要求的订单。另一方面,机械臂精细度还不够。2013年8月媒体曝出富士康机器人项目进展不顺。硬件提供商认为,目前机器人主要应用领域还是在前端的高精度贴片和后端的装配、搬运环节。而绝大部分中间制造环节,还是必须用人工。今年4月,郭台铭坦承,富士康研发的“机械手”尚未达到像人类手指那样的熟练、灵活程度。富士康正在开发下一代机械手臂。

各地标准不同也制约了机器大规模应用。国务院副总理汪洋2013年11月16日在深圳考察时表示,标准化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流通效率的重要手段。现在全国物流企业有8亿多个托盘,绝大部分是非标准化的,多数没有实现循环共用,既浪费资源、增加成本,也影响效率。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国企业尚不掌握机器人核心技术。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巨头切走中国市场七成份额,洋品牌性能稳定,使用风险低,近两年降价逾三成,原来35万元的机器人降到25万元,性价比提升。不过,只要需求扩大,国内机器人企业也如雨后春笋,未来总会出现行业内的中联重科等企业,与国外品牌融合、竞争。

猜你喜欢

换人富士康用工
以“灵活用工”破解用工荒是有益尝试
梅钢公司“机械化换人 自动化减人”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用工难”困扰西部地区:费力气招人 干一个月走人
中国制造业基于成本控制的“机器换人”问题研究
儿子签了『用工合同』
新华网:杭州未来5年推3000个“机器换人”项目
富士康50亿美元印度建厂
政企联手应对“用工荒”困境 推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