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咖啡是一种创业范儿
2015-09-10金姬
金姬
到创业咖啡馆喝咖啡,已经成为许多创业者和投资人的习惯。伴着咖啡的香味,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浓烈的憧憬与混沌,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走进来的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是千里马还是伯乐。
创业咖啡馆起源于美国——很多草根创业者为了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往往带一台笔记本电脑就在家附近的咖啡馆里工作,头脑风暴或项目洽谈等事项一并解决。从2009年资深互联网人士白鸦创办的贝塔咖啡在杭州开张至今,中国内地陆陆续续涌现了近300家创业咖啡,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到杭州、成都、武汉、苏州和昆明,不断蔓延,却也相继“死”了一大批。
中国创业咖啡联盟表示,创业咖啡馆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盈利;由于缺乏经验、规制不完善等原因,不少咖啡馆操作失当。根据该联盟对国内近50家创业咖啡馆的调研,盈利比例不超过10%,盈亏平衡的约30%,剩下60%仍处于现金流亏损状态。
以咖啡文化浓郁的上海为例,虽然全城有4500多家咖啡馆,但现存的创业咖啡馆只有4家,曾经红极一时的爱塔咖啡、微咖和必帮咖啡上海站都已倒闭,这与北京中关村附近的车库咖啡、3W咖啡、必帮咖啡、千寻咖啡、贝塔咖啡、Binggo咖啡和Founder’s Coffee等创业咖啡馆的火热形成鲜明对比。
左:凌晨三点,来自东莞的小张趴在布满数据线的桌上睡着了。 右:中关村创业大街,黑马咖啡内的路演活动技术拍卖。
根据《新民周刊》调查,上海目前营业的创业咖啡馆主要是2012年创立于浦东张江的IC咖啡、2013年创立于杨浦五角场的IPO Club和普陀区的612星球,以及2014年创立于莫干山路的Undefine。而2013年7月歇业的微咖可能将在5月底于静安区“复活”。这些创业咖啡馆侧重点各不相同,但都起到了创业孵化器的作用。
对于如今的上海创业者而言,不是在喝咖啡,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垂直于芯片产业链的咖啡馆
作为上海存活最久的科技创业咖啡馆,坐落于张江高科技园区的IC咖啡只做和IC(集成电路)与电子硬件相关的产业链内容,这也让它不同于国内多数注重互联网项目的创业咖啡馆。
4月下旬的一个下午,当记者推开张江传奇广场三楼IC咖啡的玻璃门时,200多平方米的场地里大概有十几名客人,清一色的中青年,如同理科生的同学会。咖啡馆内放着录像机和投影仪,墙上贴着乔布斯、摩尔、基尔比等电子领域专家的照片,给人一种高校走廊的感觉。当记者提出要见一见IC咖啡共同发起人胡运旺时,服务员指着面前的那些客人说:“他们也都等着见老胡呢!”在等待的过程中,记者点了杯拿铁,30元,用白色马克杯装的,味道还不错,但也没什么特别。
中关村创业大街,黑马咖啡内的路演活动技术拍卖。
IC咖啡馆里以科技人为主,人们来这儿不是为了喝咖啡,因为楼下沿街就有星巴克,而爬上三楼到这里坐坐,就是希望和咖啡馆里的其他科技人偶遇,寻找各种商机,还有各种创新创业与投资的机会。
左:车库咖啡的插座总是充满着各种充电器。右:北京车库咖啡,800 多平米,五十多张桌子,是北京甚至全中国知名的创业圣地。
不一会儿,捧着自家咖啡马克杯的老胡出现在记者面前,讲述了IC咖啡馆3年来的成长和不易。老胡在芯片电子行业做了14年的人才服务,发现以芯片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在中国相对落后。“从IC到电子硬件到IT产业链是割裂的,所以想要建一个据点让大家经常见见面。”老胡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很多人的相应,“IC咖啡馆成立的初衷就是做圈子,参与者都是和芯片、硬件、软件或投资相关的人。”
位于浦东新区的张江高科技园区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最集中、综合水平最高的地方。IC咖啡馆选址在张江地铁站外的传奇广场,这里曾是张江最繁华的商业区,但自从2010年2号线地铁站改为地下后,传奇广场的人气就大不如前了。
“我2012年2月来签租房合同的时候,三楼已经闲置了好几个月了,连物业都提醒我可能会做不下去。”老胡回忆,最初有8个人参与发起,每个人出2万,老胡因为工作时间相对自由就多在咖啡馆上投入一些精力。“等到我们2012年5月正式开张的时候,发起人大概有50多个,现在已经是116人了。”
即便租金相对便宜,扣除装修、水电、租金、人工、活动组织成本,直到2014年春节,IC咖啡才首次实现收支平衡。“由于我们后来又扩招了新员工,咖啡馆本身还是处于亏损阶段。”据悉,IC咖啡有6名成员专职负责创业沙龙讲座的策划、沟通、合作、推广、宣传等工作。
与其说是创业咖啡馆,老胡更喜欢把IC咖啡定义成“科技俱乐部”:“我们是为了创业,咖啡只是道具。IC咖啡以科技为特色,产业链内的人交流碰撞后,有一些产生了火花,火花到创业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我们还会帮助企业融资,寻找上游供应商及下游客户,找各种技术专家来解决各种技术难题。”
从2012年5月开业到2014年4月,IC咖啡除了餐饮团队外只有一个全职的微博微信专员,所以没有系统计算过究竟有多少创业项目落地。“但我估计有50多家电子信息产业的创业公司从这里走出。”老胡透露,IC 咖啡提供专业的产业链整合、宣传策划、项目对接、方案优化、创业培训、苗圃孵化等服务,当创业者有了好创意,他们会到这里寻找投资人;当创业者有了好产品,他们会到这里开发布会;当创业者有了好的商业模式,他们会到这里做推广。2014年,IC咖啡开展了300场左右沙龙活动,其中大约有100场是IC咖啡独自承办,紧扣芯片、硬件和创业这三大元素。
IC咖啡在2015年有了飞跃发展。
一方面,在国家鼓励大众创业的大背景下,浦东科委在IC咖啡边上租了300平方米的场地作为“创业苗圃”,交给IC咖啡管理。“苗圃是孵化器的更早期阶段。现在是政府购买服务,我们有考核压力,例如每年有多少创业团队从这里走出去成立公司。”据悉,上海目前约有60个创业苗圃,每年进入的项目在1000-1500个左右,近50%能够成长为公司。
另一方面,IC咖啡启动全面扩张战略——在北京中关村的IC咖啡从2015年1月开始营业,由100位高科技老总高管众筹成立;深圳的IC咖啡即将在6月开张,合肥和武汉两地的IC咖啡处于筹建阶段。
此外,IC咖啡和美国硅谷以及新加坡也有孵化器合作。这也符合老胡当年对IC咖啡的规划:“我们要把全球高科技城市串起来,企业或个人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调动全球资源来解决。”
24小时营业的创业咖啡馆
上海第一家互联网创业主题咖啡馆“爱塔咖啡”早已歇业,当年的投资人之一王俊干脆另起炉灶,2014年辞职后和另外20个股东在五角场开了一家24小时营业的创业咖啡馆——IPO Club。面对记者,王俊表示自己现在是“天时地利人和”——政府鼓励创业、创智天地给的租金相对低廉;咖啡馆所在地曾是北京创业咖啡馆“必帮”原先的上海站所在地,此前早已积累了一定创业者的人气;除了3名餐饮人员,另外有5个小伙伴全职跟着他打拼,IPO Club在上海创业圈已经颇有声望。
王俊不太想提爱塔咖啡的往事,感慨当年大家的股东都没有全职做这个,所以才会以失败告终。王俊最开始想做一个iOS开发者沙龙,那时杭州的贝塔咖啡和北京的3W咖啡已经小有名气,王俊和朋友们干脆就提出开个“爱塔咖啡”,“爱塔”就是“@”,与互联网创业十分契合。“我当时想了这个名字,Logo都做好了。”
之后,王俊和创业伙伴一起出资100万,聘请一位CEO陈虎专职来运营。“我们所有股东和陈虎前后开了6次会,当时觉得他和我们的想法没办法契合,所以股东们决定撤资。”最终,陈虎“单飞”,2011年将咖啡馆开了起来,名字用的仍旧是前股东注册的“爱塔咖啡”。不过由于资金短缺、运营不善等原因,第二个爱塔咖啡也没有逃过关闭的噩运。
王俊没有放弃开一家创业咖啡馆的念头。2013年,他找来了20个股东,一起投了300万,自己是大股东,地址就选在锦嘉路88号,和大学路交界,这里是杨浦区唯一允许跨门营业的场所,西餐厅和咖啡馆比比皆是,创智天地特意将此地打造成“开放的客厅”。这里周边聚集有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IBM等世界500强企业,和浦东张江遥相呼应,创业氛围浓厚,初步构建了上海的创业生态系统。
王俊颇具野心地给咖啡馆起了个高大上的名字——IPO Club,“希望来我这里喝咖啡的创业者都能进入IPO上市阶段”。2014年8月,做过外包、做过开发的王俊干脆辞去原来年薪几十万的本职工作,全身心当起了咖啡店老板。
王俊坦言,即便租金低廉,3层楼面总面积650平方米的IPO Club一年的成本就要100万,包括租金、物业、水电煤和8个全职员工的开销。“为了保证24小时营业,我们有一个员工住在店里,其他员工也都住在五角场附近。”王俊说,他每天在咖啡馆可能要待十几个小时,其他全职小伙伴们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不同于北京创业一条街上众多创业咖啡馆依靠提供场地的方式来吸引众多创业者,IPO Club为创业者提供了诸多软性服务,包括公司注册、银行、法律方面以及人才招募和资本对接等多种形式。
创客们有自己的语言和行为系统,他们需要自由的交流空间。
至于盈利方式,王俊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光卖咖啡,肯定是亏损的。”比如“投资人下午茶”,从原来的免费“升格”成每位50元。未来,王俊打算提供一些收费的招聘和公关服务。当然,王俊还是希望自己先做好创业的主题,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入驻,咖啡馆本身做一些种子轮的投资,才能完成一个相对良性的运转。
UNDEF/NE:艺术创客之家
循着咖啡香味,记者来到上海艺术家聚集地莫干山路50号。藏身于其中的UNDEF/NE自2014年开张以来,很多艺术创客会特意赶来喝一杯单品咖啡,然后开始一天的设计工作。这里的咖啡会根据老板娘的喜好和季节不同而有所改变,咖啡师也会询问顾客的习惯,调制出一款度身定做的饮品。这里也许是迄今为止国内最独特的创业咖啡馆——不但咖啡好喝,而且只为艺术和设计界服务。
2014年,海归夫妻Jason和Nemo双双辞职,先去美国考察了20多天,然后就回上海开始了长达3个月的调研和准备工作,并于11月29日开始了UNDEF/NE,一家确实“无法定义”的创业咖啡馆。戴着黑框眼镜的Jason曾是一位年薪百万的金融男,对创业、融资这块非常熟悉,但他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只是围着数字打转。Nemo则在媒体和公关界积累了工作经验,她辞职后特意去考了Q-grader(咖啡品质鉴定师),还在上海滩另一家小有名气的精品咖啡馆实战了几个月,同时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Jason说,他想要开一个咖啡馆,除了咖啡要好喝,还要成为小众精品设计产品的平台,让“中国设计”的创客们有一个交流和展示的空间。经过几个月的选址,他和太太最终选择在苏州河边的M50艺术创意园区,把一个旧厂房改造成了现在的咖啡馆,一面白墙可以作为巨大的屏幕,适合艺术家和设计师们来喝着咖啡办活动。
开业半年来,UNDEF/NE已经举办了PITCHER KIILER 咖啡拉花比赛和BREW & BLEND Festival 创意嘉年华等活动。“我知道你会问我商业模式或者盈利预期,我以前在金融圈的时候也会这么考虑。但现在不同了。”面对记者,Jason表示UNDEF/NE的形式没有海内外成功经验可以参照,所以现在仍处于摸索阶段。
的确,现在国内创业咖啡馆的创始人大都是互联网从业者。雷军投资的北京车库咖啡创始人苏菂之前在一家上市公司工作了5年;北京3W咖啡的创始人许单单是前华夏基金互联网分析师,背后还有100多位股东都是商界精英和知名投资人,如徐小平、沈南鹏、曾李青等;杭州福云咖啡的李治国、寿远是从阿里巴巴走出来的。可以说创业咖啡馆从诞生之日起,就汇聚了很多互联网行业资源,低门槛、低成本地向创业者开放。
现在国内成功的创业咖啡馆,主要商业模式是股东名单里有众多创投界大佬,咖啡馆既是创业者与投资人交流的场所,也是初创公司群租办公场所,每周会有密集、免费的商业讲座和论坛。
而横空出世的UNDEF/NE,能走多远仍是个未知数。至少,这里的咖啡和原创设计产品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