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一谈美式脱口秀

2015-09-10

世界博览 2015年19期
关键词:政论主持人

脱口秀究竟是什么?

前几年中国人对脱口秀这个词还比较陌生,有位美籍华裔脱口秀明星黄西力图开拓中国内地市场,将脱口秀称之为“美式相声”,一些国内媒体也顺水推舟将脱口秀称为“洋单口相声”,或把单口相声说成“土脱口秀”。

而近几年情况似乎又倒了个,随着脱口秀这个名词在中国越来越为人所熟知,许多中国人甚至媒体又常常把原本并非脱口秀的节目冠以脱口秀之名,一些在北美的朋友曾笑言,他们回国时曾看到国内有人把某些书评、政论、电视杂志类时评……等等一切“主持+嘉宾的谈话类节目”,统统冠以“脱口秀”之名。

那么问题来了:脱口秀到底是什么,或者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式脱口秀?

原是欧洲舶来品 推陈出新成特产

据说脱口秀的起源可追溯到“老欧洲”,包括16世纪起兴盛于法国、意大利上流社会的“贵妇沙龙”,和18世纪英格兰的“咖啡吧集会”,在这些场合,人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讨论各种问题,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名人八卦,这些“集会”无所不及,并成为传播各种小道消息的渊薮。20世纪初,广播的出现让“脱口秀”以“看不见的咖啡吧秀”形式浴火重生,在欧美亚许多国家兴盛一时,这种最初的“脱口秀”只设一人,以“俗讲”为主,将大事小情用幽默、通俗和简洁的语言加以提炼概括,吸引听众注意力。当时这类节目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商业电台竞争激烈,主要收入来自广告投放,而广告投放量又取决于收听率,这就要求节目一定要短小精悍、贴近口语,“槽点”和笑点多且密集,能持续调动听众兴趣。单人脱口秀不仅具备这些特点,而且形式简单,只需一人,也可节约不少成本,一时间大行其道。

但久而久之,听众们便有些腻味了:这种单人脱口秀形式实在单调了些,总是一个人没完没了地每天耍些似曾相识的贫嘴,中间还要插播多段广告,听多了不免倒胃口;由于是“多快好省”的草台班子、“一言堂”,表演者常常准备粗糙,甚至临上场现“抓词”,通俗、亲切固然做到,但有时不免过于轻薄浅陋,让一些听众觉得格调不高,意思不大。

1933年,刚刚从大萧条中缓过气来的美国娱乐业空前繁荣,而广播电台则是其中覆盖面最广、受众最多的,经过大萧条之苦,人们已不满足于只“听”不“说”,希望脱口秀中有更多互动,一些能力较强的脱口秀表演者便投其所好,将“一言堂”改为“群言堂”,增设了搭档(往往是特邀嘉宾)、专家、听众互动等交流形式,后来又出现了现场对话、电台直播的“大棚脱口秀”。战后电视取代广播成为大众娱乐的“主战场”,“看得见的脱口秀”也随之兴起,并后来居上地成为脱口秀的主流表现形式。1954年9月27日开播的NBC的“今夜秀”The Tonight Show成为“电视脱口秀”时代的丰碑,这个节目历经9代主持人更迭,至今仍然是NBC的热门招牌节目,这也是美国电视史上持续运行时间最长的娱乐类节目。1958年开播的CBS“小世界”(Small World)虽只有两年寿命,却因鲜明的政论特色,让脱口秀一举登入大雅之堂,并开辟了“政论脱口秀”这个影响深远的类别。

上世纪80-90年代,脱口秀在主流电视台的大力推动,和一大批著名脱口秀主持人的崛起下步入黄金期,如今已在北美各大电视节目中占据40%的比重,一些经典脱口秀品牌,如NBC的“周六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 ,1987年创办)、CBS的“大卫晚间秀”(Late Show with David Letterman,1992年创办),CNN的“拉里金现场秀”(由同一名主持人主持、持续播出最长的脱口秀节目,1985年创办,2010年10月因拉里金退居二线停办)、WJZ的“奥普拉.温弗瑞秀”(The Oprah Winfrey Show,1985年创办,90年代因转变风格而异军突起)、syndicated television的“施普林格秀”(Jerry Springer Show,1990年创办)等等,都诞生于这个时代,柯南.奥布莱恩、奥普拉.温弗瑞、拉里.金、杰.雷诺、杰里.斯普林格等至今蜚声脱口秀界的秀圈大腕,也大多在这个阶段步入事业黄金期。

早期的广播脱口秀分“日场”和“夜场”,这个习惯也被电视脱口秀所沿袭,一般日场脱口秀多为轻松、生活类话题和各种八卦,包括“儿童不宜”的“荤段子”也只能放在这个时段,而夜场脱口秀则是政论、社会、阅读等较正统的内容包打天下。当然也并非没有例外,如当年的“小世界”就是早上播出,而“奥普拉.温弗瑞秀”也是白天档,但这些例外往往都有其特殊原因:“小世界”的创始人爱德华.默罗本就是资深政论、战地记者出身,在美国乃至世界名声显赫,“小世界”政论脱口秀是直接在同档期的时事评论栏目上改的;“奥普拉.温弗瑞秀”前身是个几乎被“做烂”的日间档八卦脱口秀栏目,温弗瑞接手后脱胎换骨,但原先的播出时间却因观众业已习惯而不便更改。

逗哏原只是手段 演员大多不平凡

脱口秀是必须逗哏的——不一定要逗人发笑,但一定要“抓人”,要让人有兴趣听,有兴趣谈论,有兴趣传播。因此不论严肃的政论脱口秀,还是极不严肃的八卦脱口秀,语言通俗、口语化,逻辑链短小明快,是脱口秀演员共同的特点。

因为贴近生活、贴近大众,脱口秀讲究“用近喻不用远典”,所举例子,所打比方,提到的人和事,通常都是听众、观众身边见惯了的,语言习惯也尽可能和受众贴近,这样才能更快、更容易引发听众共鸣和会心一笑。

前面说到,国内许多朋友近年来往往混淆“政论脱口秀”和“政论访谈”,这两种电视节目的共同特点都是“主持人+嘉宾+谈话”,却有很明显的区别。

首先,政论脱口秀的主角是主持人本人,嘉宾只是配角,整个节目的“舵”由主持人把握,而“政论访谈”的主角常常是嘉宾,主持人则是嘉宾的“服务员”,即便并非如此,嘉宾的分量也远比脱口秀中要重得多。

其次,政论访谈即便带有明显色彩和倾向,但在表面上却要竭力营造“公正客观”的气场,如果嘉宾表现出过浓的倾向性,主持人就要设法往“中线”平衡。而政论脱口秀的特点可不是“客观公正”——恰相反,这是一种带有浓重个人特点的表演形式,如果嘉宾“过火”且正合主持人口味,后者的选择通常是添油加醋,倘嘉宾“不给力”主持人甚至往往会设法煽风点火,好让节目火爆起来。

不止政论脱口秀,一切脱口秀都不外如此,正如批评者所言,“脱口秀演员嘴里的道理不是公认的道理,而是他自认的道理”。甚至脱口秀演员本人对此也毫不讳言并不乏自嘲,如脱口秀大腕斯蒂尔.科尔伯特曾在2006年创造出truthiness这个被选为2006年度英语头号流行词的新词,意思是“认为是真实的东西就是真实的”,2011年他又发明出Wikiality这个新流行词,意即“只要敢想,没什么实现不了的”,这两个词被认为是当代脱口秀节目的“最贴切剪影”,有人曾戏言,脱口秀演员都自信得仿佛充满气的气球,总是习惯于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谈话方式。

脱口秀所主要追求的,自然还是收视率,正因如此,资格最老的“今夜秀”才会不顾老臣子大卫.莱特曼的感受,在老将约翰尼.卡森退休后把档期交给在他们看来更能取悦观众的杰伊.里诺,而大名鼎鼎的拉里.金到了晚年也被CNN彬彬有礼地架空。

然而和早年间广播脱口秀充斥“江湖艺人”不同,当代脱口秀可谓英才济济:号称“骂白宫最起劲的美国人”——柯南.奥布莱恩出身哈佛世家,自己也是布鲁克林-哈佛的“名门正派”出身,是历史、文学专业的高材生,当过媒体总编,小说还获过奖;爱德华.默罗是自身政论、战地记者,二战前有关慕尼黑协定的系列政论分析就脍炙人口,以至于他偶尔因故请假,电台竟会传出“默罗快回来”的哀鸣,二战中他的两句口头禅“这里是伦敦”和“晚安,祝你好运”至今仍是英美新闻现场广播的套话,而他对纳粹死亡集中营的现场报道更牵动亿万人心;温弗瑞尽管19岁就“下海”,却拥有表演和播音专业双学士学位,并同样是新闻主播出身;被许多人视作“垃圾”的“黄色脱口秀”主持人斯普林格,则不仅是新闻主播、音乐家,更曾当选过辛辛那提市长,是货真价实的“官员下海”。

“演员”们不凡的身世和丰富的经历,让他们拥有与众不同的开阔视野、透彻观察力,和一针见血、深入浅出点中肯綮的穿透力。正因如此,脱口秀的威力远非一种艺术形式所能涵盖,而具有极大的社会、政治影响。如激烈反对麦卡锡主义的默罗曾被视作反“白色恐怖”的希望所在;奥普拉的节目可以影响牛肉的销量(以至于牛肉商把她告上法庭),也可以影响女性观众的减肥观;斯普林格种种“越线”表现,如伪造社会冲突、坐视凶案等悲剧发生而继续节目制作、在秀场中大爆“黄段子”等,无不引发过社会对公德标准、职业原则与道德原则孰轻孰重,以及这类“荤脱口秀”究竟应享有多少言论自由权等的大讨论。

尽管脱口秀仍然标榜即时、互动和“脱口”,但事实上包括观众众多的“现场秀”在内,大多数脱口秀都是有脚本、有编排,甚至进程也“尽在掌握中”的,一些看似“意外”的包袱,实际上也是既定方案中安排好的。当然,基本事实、背景的真实是需要遵循的(捕风捉影也要有风有影),“斯普林格模式”之所以被圈内恶评,就是因为这一模式为了一鸣惊人,可以完全罔顾真实原则——没绯闻我也能给您造出一个来。

脱口秀的主要形式是“一捧一逗”,即一名主持人和一名搭档,这个搭档可以是固定的伙伴,也可以是客串者或嘉宾,倘是客串者,则往往会成为“煎熬对象”,如斯普林格就曾在“拉里金现场秀”被拉里.金逼问得狼狈不堪。此外,秀场会酌情安排一些现场专家“腻缝”(也可以没有,这要看节目风格、性质和主持人习惯),多数时候也会引入一些现场观众烘托气氛。

由于脱口秀影响力巨大,因此尽管有“出洋相”风险,许多名人仍冒险出镜。“豪门痞女”希尔顿就热衷于在各种秀场露脸、“露名”,以至于温弗瑞一度拒绝提及此人名字。2009年3月19日,奥巴马在访问中国时成为“今夜秀”的特别现场嘉宾,成为第一个在脱口秀场出镜并担纲的美国总统,当时有人曾预言,美国总统大选的助选大会,迟早会变成一场又一场的政论脱口秀。如今这一切不但早已变成现实,而且随着网络视频和播客的流行,“竞选脱口秀”的平台又无形中被拓宽了不少。

相声曾有几分亲缘 黄西并非正宗脱口

该谈谈至少在中国内地早已是明日黄花的黄西了。

说到这里大家应早该看出,相声和脱口秀的不同是明显的。

相声是从“撂地”开始的舞台表演艺术,进入广播、电视仅是偶然,且至今圈内人仍认定,小剧场才是相声最适宜的土壤;脱口秀则几乎是广播、电视的副产品,脱胎于五花八门的新闻政论和社会评论节目。可以说,相声姓艺术的“艺”,而脱口秀姓传媒的“媒”,这从各自表演者的成分构成便不难看出,前者多是表演科班出身,而后者则大多具备新闻媒体和节目所涉及的相关专业背景,如财经脱口秀主持人大多是财经专业出身。

但相声和脱口秀的确有一些近似之处。

早期相声以针砭时弊见长,小剧场、电台时期的不少相声演员善于用近事、浅喻,说大众身边的、刚刚发生的事,这和脱口秀颇有共通处;相声从“撂地”进化,商业电台演出是承前启后的一环,当时的相声表演,从形式到风格,都酷似早期“电台脱口秀”,这恐怕也是相声和脱口秀血缘最接近的阶段。

然而如今这种血缘近似度正在淡化:在中国,江河日下的相声正成为“被政府养”的“传统艺术”,而生命力旺盛的脱口秀却可以“养政府”——左右政治家的支持率和号召力,在“接地气”、“针砭时弊”和与观众互动等方面,双方也正变得越来越陌生。

至于黄西的“活儿”,其并非相声固不待言,事实上也不是正宗美式脱口秀。

美式脱口秀尽管越来越讲究制作、包装,然而“现场秀”的精髓仍大体保留,杂志化、时事化是其最基本的血脉特点,任何一位脱口秀主持人,都不屑于将已经播出的段子再播一遍,而黄西的“段子”却是可以反复演出的;美式脱口秀最大的特点,是专栏化,是和广播电视“结婚”,许多著名脱口秀专栏都在固定电视频道一播几年、几十年,某些脱口秀制作人虽然没有绑定广电企业、频道,但脱口秀专栏本身和团队却是长期固定、走到哪儿带到哪儿的,而黄西的艺术从诞生至今,始终未脱离“到处赶场子”的表演模式,谁也说不清他到底属于哪个传媒的什么秀场。作为嘉宾,他曾参加过几次脱口秀演出,但这些演出的主角是该节目档的主持人,他只是个客串的“捧哏”——一如奥巴马总统也当过脱口秀嘉宾,我们却不能因此认定他是脱口秀演员,更不能说,奥巴马的演说都是脱口秀艺术的一部分。

相声号称中国“全国艺术”,其实地域性也是很明显的,在两广等地就不受欢迎,而曾在当地十分火爆的“湖南相声”进京后却声色大减。说到底,这种“接地气”的表演必须用最贴近主要受众的语言、逻辑,最容易被一下“点着”的例子、比方,许多“会心一笑”或“恍然大悟”正来自于此,一旦离开特定环境,这些原本“一抖就响”的包袱,就会因听者不知所云而变得味同嚼蜡。脱口秀自然也是一样,有人曾说,听得懂全美频道上的脱口秀,可以和现场观众同时笑出声来,才算真正适应了美国社会和生活,这是并不夸张的。

猜你喜欢

政论主持人
“隐身”的基石:中国早期报纸对报刊政论的影响探析
主持人语
小小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电视政论片《浩荡》的“浩荡之气”
基于《勇立潮头》创作实践浅析电视政论片要素组合
探索政论传播新形态——从人民日报“任仲平”推出微视频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