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瓶龋是怎么回事?
2015-09-10
食品与健康 2015年2期
问:朋友的宝宝得了奶瓶龋,医生说可能要拔牙,请问奶瓶龋是怎么回事呢?
答:奶瓶龋又名哺乳龋,是由婴幼儿睡眠时不断吸吮奶瓶而造成的龋齿,表现为上颌乳切牙(即门牙)的唇侧面,及邻面的大面积龋坏,牙齿患龋病后不能自愈。由于乳牙的钙化程度低,因此患龋后病情进展迅速,破坏面积广,并且治疗效果差。
奶瓶龋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长期用奶瓶人工喂养,瓶塞贴附于上颌乳前牙。
2.用奶瓶喂给孩子牛奶、砂糖、果汁等易产酸发酵的饮料。
3.婴幼儿乳牙萌出不久,乳牙的牙质薄、矿化程度差,表面结构不成熟,使其抗龋力弱。
4.人工喂养时,婴幼儿的哺乳时的吸吮动作不如母乳喂养者活跃。
5.有的孩子喜欢长时间叼着奶瓶或含着奶瓶睡觉,而当婴幼儿入睡后,唾液分泌减少或停止、吞咽功能减弱。
奶瓶龋初期表现不易引起家长的注意。主要是在上颌乳切牙唇面的牙颈部形成一条白垩色脱矿带,随着龋蚀的发展,这条脱矿带的颜色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大,环绕着牙齿,使牙硬组织剥脱,最后变成圆锥状,甚至形成残根。这样,不仅使乳牙的切割功能大大降低,而且随着病变加重,会引起牙髓及牙根尖病变,这时孩子会感到剧烈疼痛或牙龈肿胀、流脓,严重的还会影响恒牙的发育。一旦因龋蚀严重无法治疗,而将乳牙过早拔除,就会扰乱乳恒牙替换的生理规律,引起恒牙萌出秩序错乱,给孩子的牙齿发育带来不良影响。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有奶瓶龋的迹象,应及早带孩子去口腔科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