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历史底色与思考
2015-09-10向敬之
向敬之
林贤治 著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5年7月版
革命本是一个天文学词汇。自法国启蒙思想家马布里将革命与奴役对立起来区分后,革命成了一个从此耀眼的政治术语,成了1789年让路易十六胆战 的巴士底狱“叛乱”的另一种、新鲜的解读。
革命究竟是什么?革命缘自何处,流向哪里?革命能给民众带来哪样的改变和实际?革命给了社会和世界怎样的新秩序?这种充满“激情的政治”,这种异于反抗又涵泳反抗的行动,这种可以选择暴力也可以选择非暴力的方式,这种温和未变后的暴风雨,这种以革命性为本体的革命,是近来几百年的思想家、理论家、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思考的,思考它所实现的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的分裂与重建,思考林林总总的革命现场与背后博弈的优越性和顽强性。
革命是有色彩的,而其历史的底色如何?林贤治以自己的方式,从考量革命的词源学和本体论开始,在《革命寻思录》中,以诗性的语言思考革命的现代性、涵蕴和独特。他的思考,并没有因袭固有的意识形态中的定义和诠释,而是以东西方来自各个阵营、派别、国家的理论和实际,来给我们传递出尽可能真实、全面而富有慑服力的革命本体信息。
作者广征博引,又简要坦陈,除适当揭示其身份和背景外,不再另外掺杂个性化的评判,如托克维尔将革命视为一种“旧政权的复辟”,如加缪对苏联体制和政治生活的批判,如亨廷顿认为十月革命缺少法国大革命的自由主义因素,如阿伦特叩问革命是政治制度的变革还是社会经济的变革,如摘要分析法国、中国、苏俄、伊朗、美国、匈牙利各具特色、各有成效的革命事实,如进一步阐释革命的群众性、自发性、突发性、强制性和国际性等一般性特征。在他看来,革命的底色斑驳,而革命的精神不会终结,不会因为“一场苍凉而崇高的悲剧”(阿伦特评匈牙利革命语),而改变民众对“革命、自由和民主”的满足。
《革命寻思录》不是一部专门研究革命的命运的书,而是以革命为主题,引入思想者意志即思考这一概念和发展历程,研究思想者所观照的“间断而有持续的革命”,相当于现代革命思想史。其涉及革命与知识分子、精英与大众、组织与权力、意识形态、社会动员、暴力的合法性与革命性、社会运动与改革、主权与宪政等革命潜在问题,也涉及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关系、掌权者与民众之间的权力关系、公义与罪恶的博弈、知无涯与生有涯的冲突、社会旋律对人类舞步的决定、生死冲突与生命超越途径等人类的不变事物。
作者长时间地考量其中,所引进的革命实例也带有一定的政治性和历史性,难免具备鲜明的个体性思想者的色彩,但是,他所思考和提出的革命的现代与传统的博弈、民主与自由的争取的理论,自能吸引我们进一步触摸。这是革命的本身所决定的。在林贤治看来,要弄懂革命就需弄明白它的前因后果:(1)它的出现和存在意欲何为;(2)它的发生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在哪里;(3)它所预定的各种存在物的时空存在结构和交集次序怎样表现;(4)它在当代世界中具体表现与在将来再现的历史背景。似乎有了此四条后,现代化革命就从原初状态出发,按照因果链一环接一环地化育出世界秩序。
林贤治感念于西方诸多先贤对革命思想的理解,细致剖析300多年来革命社会与政治上的无政府状态、内乱与文化迷失等,意欲为今人找回一面镜子,使后世重温知识分子的现代化革命使命、责任与担当,因为在那个革命的时代,知识分子与国家的关系,知识分子的作用与价值,现代革命与思想探索,直到今天仍然是值得每个读书人思考的大问题。
[美] 约翰·托兰(John Toland) 著 郭伟强 译
2015年8月版
美国历史学家约翰·托兰描述了日本于1936~1945年间和希特勒的纳粹德国遥相呼应,在亚洲发动战争,侵略中国,蹂躏东南亚各国人民,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展开激战,直至最后被迫投降的历程。英文版于1970年在美国出版后即成畅销书,并获1971年度普利策奖,被视为名作《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姊妹篇。
胡成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5年8月版
记述作为摄影师的作者在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旅行经历。9928公里横贯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铁路,是俄罗斯的脊髓,无数历史与城市依附铁路而生。作者搭乘列车旅行全程,记述沿途的风景与城市,记述在列车与旅馆中相逢的人。全书精选114帧黑白与彩色胶片摄影作品,用以佐证那些风景、城市与人的存在。
【美】亨利·基辛格著 胡利平 译
中信出版社
2015年7月版
92岁的美国前国务卿、外交家基辛格在2014年出版的新书《世界秩序》中指出,西方秩序正走向崩溃,美国已经失去领导者地位。新秩序的建立,不是一个国家能够主导和完成的,美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秩序步伐的加快,它也正在重新塑造国际关系。基辛格还对现代中国之路的内在逻辑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