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新的中国
2015-09-10张晓波
张晓波
在二战胜利70周年之际,中国作为抗战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为沉重的国家,二战胜利,到底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那段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历史,对后人的意义,不应只是舔舐疮口、陈列痛苦,更多的,应是从这段苦难辉煌的历史中,总结我们民族走过的道路,探寻我们民族何以能走向一个新的中国的道路。抗战对我们民族而言,绝非仅仅打退了一个强悍的侵略者这么简单,而给我们民族,重新思考出路,提供了一种契机。简而言之,抗战给我们民族,提供的,是一种新的思考,我们要一个什么样的新的中国。
《抗战改变中国》这一期策划的系列文章与访谈,从民族复兴、历史与现实政治的辩证关系、解析“安倍谈话”等视角入手,敏锐且深入探讨抗战胜利与建国之关系、中日关系之历史与未来等重要议题,必将激发读者对于抗战的再思考。
从抗战爆发的时间点来讲,中国是处在了很不幸的时刻,内乱频仍,党争纷起,积贫积弱。1916~1928年,是北洋军阀的时代,军阀混战,国无宁日;1928年东北易帜,也仅实现了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形式统一,军阀政权争权夺利性质的蒋桂战争、中原大战、宁粤战争,纷至沓来。外人未摧折,家国已破败。
在这个意义上的,长达14年、经历无数艰难困苦的抗战促成的,首先就是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而非一个虚饰门面的“军阀共和国”。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则是,这一场新的建国运动,要生成的,是什么样的新中国?
建构一个新的中国,非仅需要民族独立,更要求人民解放。这是抗战关于建立一个新中国的双重命题。后一命题,也势必将建国运动从民族解放战争之后导向人民解放战争的逻辑。
李静在《拿什么拯救抗战记忆的虚无》一文中所指出,“中共提出和实行的全民抗战的路线,广泛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与人民群众一道扎根乡土,将日寇包围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政权第一次具备了汲取基层资源和动员基层民众的能力”。通过抗战,共产党积聚了人民战争经验,扩大了根据地,“抗战期间,中共发展了19块敌后根据地,人口近1亿人”。共产党组织经验的不断丰富、对基层动员能力的加强,人民的解放战争才有可能取得胜利,人民的共和国,才有可能缔造。
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