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羊年说羊

2015-09-10徐康

文史杂志 2015年2期

徐康

自乙未年农历正月初一(即公历2015年2月19日)始,中国进入“羊年”。

东汉时的许慎(公元58—147),被后人称为“字圣”。他花费半生心血撰写的《说文解字》,堪称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字典,其中释曰:“羊,祥也”。许慎首先肯定羊是一种象征“吉祥”的家畜。他又说:“象头角足尾之形”,即这个字,象征着羊头有角、足、尾之形。接下来又引“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举也’”,意思是牛羊之类的字,是用形象来表示的象形字。如“咩”(mie),羊字加口旁,表示羊叫的声音;“羔”,从羊,为羊之幼小者,下面四点喻示四只小羊;“群”,“羊性好群,从羊”,意为许多羊聚在一起形成的群体;“美”,“羊大则美,故从大”;“羌”(qiang),古文“羌”字字形是在人身上加了一个羊头,表示中国古代牧羊的民族“羌”族。“羌”以人、羊示意,羊也是声符;“”(shan),即羊的气味,臊之气。此为会意字,以三只羊示意,使人想到众羊杂居之气味。羼(chan),字头为“尸”,屋也(尸表示顶上的房子),本义是许多羊在房棚内聚集、杂处,引申为混杂、搀杂之意。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前面提到过,《说文解字》云:“羊,祥也”。“羊”通“祥”,含“吉祥”之意。旧时“吉祥”也写作“吉羊”,今人在考古发掘中,亦发现有“大吉羊”字样的秦砖汉瓦。古籍中所谓“羊车”,指宫内所乘之车,以“羊”而取其“吉祥”之意。《周礼·考工记》云:“羊车二轲”,“轲”即指古时的接轴车。《隋书·礼仪志》又说:“羊车,一名辇(nian),其上如轺(yao)”,轺即轻便的小车,既指马车,也指羊车。《史记·孔子世家》曰:“眼如望羊”,这里的“羊”通“阳”。三只羊聚在一起仰望太阳,成三羊图,《易·卦》称之为“三阳开泰”。所谓“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故旧时以“三阳开泰”为一年开头的吉祥语,多用于岁首祝颂。由于民间附会,“阳”、“羊”谐音,又俗称为“三羊开泰”,亦为贺岁颂词。

羊城、五羊城,众所周知,即广州城的别名。据《太平御览》裴渊《广州记》,战国时南海人高固当楚国宰相,曾见有五只羊衔着谷穗出现于楚庭,因而在州厅上绘了“五羊图”。另据《太平寰宇记·岭南道·广州》引《续南越志》,相传古代有五位仙人乘五色羊执六穗(ju,黑黍;六穗,指长有六穗黑黍的农作物)而至此(成语称之为“骑羊执穗”,这便是广州又名“穗”的缘由),在一片贫瘠荒凉的土地上开荒播种,辛苦耕耘,使之变成了丰饶的鱼米之乡。宋·钱易《南部新书》亦说是“有五仙人骑五色羊负五谷而来”,故广州又名“羊城”、“五羊城”。矗立城中的“五羊”雕塑,便是广州城的地理标志和城市象征。时至今日,位于四个现代化前沿的广州,当地人民仍铭记这一传说,遥念“五羊”而永志不忘。

在人类远古的原始部落,曾“以物易物”地进行商品交换。民间由于普遍养羊,羊便充当过类似于货币的“等价交换”的职能,即相当于最早的货币。养殖羊群多多者被视为“富有”的象征。由于羊的这种重要的社会功能,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在我国便产生了许多涉“羊”的生活方面的词语,如羊倌(牧羊人)、羊脂(羊油)、羊羔(小羊)、羊毫(用羊毛作笔头的毛笔)、羊肆(售羊肉的店铺)、羊裘(羊皮做的衣服)、羊酪(用羊乳制的食品)、羊卜(少数民族的一种占卜法,以艾条灼羊脾骨以求吉兆)、羊灯(用铜制成或用竹丝扎成外糊以纸的羊形灯)、羊羔利(元代盛行的一种高利贷,羊产羔时本、利对收,故名)、羊羔美酒(本指以羊羔美酒设宴,也泛指美筵)、羊酒(羊和酒,古时亦泛指赏赐或馈赠的佳品)、羊癫风(亦称癫痫、“羊角风”,发病时口吐白沫,声似羊鸣)、羊肠线(外科手术缝合刀口所用的羊肠做成的线)、羊肠小道(喻指狭窄曲折的小路)等。

与“羊”相关的日常口语,还有“羊落虎口”,喻处于险境,有死无生;“挂羊头,卖狗肉”,喻表里不一,明一套,暗一套;“顺手牵羊”,指趁别人不注意时,顺手拿走别人的东西;“羊毛出在羊身上”,指自己吃自己的、用自己的,或暗喻某处所花销的,会摊派在花销者身上,等等。略带文化色彩的,还有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之类的民谣,“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之类的成语,“羊羔跪乳”之类的传说,“三羊开泰日,万事亨通年”之类的楹联,等等,极大地丰富了民间的文化色彩与民俗语汇。

明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李渔(字笠翁,1610—1680)在其代表作《闲情偶记》中,于《肉食·饮馔部》开篇即说到“羊”:“物之折耗最重者,羊肉是也。谚有之曰:‘羊几贯,帐难算,生折对半熟对半,百斤止(只)剩念余斤(注:念,“廿”的大写字,“念余斤”即二十余斤),缩到后来只一段”,就此他解释道:“大率羊肉百斤,宰而割之,止(只)得五十斤,迨(等到)烹而熟之,又止(只)得二十五斤,此一定不易(变)之数也。”接下来,他又对宰而未烹之“生羊”与宰而已烹之“熟羊”加以比较:“生羊易消,人则知之;熟羊易长,人则未知之也。羊肉之为物,最能饱人,初食不饱,食后渐觉其饱,此易长之验(证据、凭证)也。”并由此而推及,“凡行远路及出门作事,率(终究)急不能得食者,啖(dan,吃)此为宜。”李渔还以实例证之:“秦之鄙(注:鄙,边鄙,即边邑;秦之鄙,指陕西省之西部边邑),产羊极繁,土人日食止(只)一餐,其能不枵(xiao)腹(饥饿、空腹)者,羊之(功)力也。”熟读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李渔,还进一步阐释道:“《本草》载羊肉,其功效(堪)比人参、黄芪。参芪补气,羊肉补形。予谓补人者羊,害人者亦羊。凡食羊肉者,当留腹中余地,以俟(si,等待)其长。倘初食不节(制)而果其腹,饭后必有胀而欲裂之形,伤脾坏腹,皆由于此,葆生者(注:“葆”通“保”,即养生者)不可不知。”李渔的这段告诫,从养生学的角度劝诫人们“食羊”时食之有度,较为接近科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羊作为与民众日常生活非常密切的家养动物,即家畜,很早以前就成为诗歌的吟咏对象。古人咏羊,最早见之于三千多年前的《诗经》。

《羔羊》,见于《诗经·召南》。这是一首讽刺诗。它从“羔羊之皮”唱到“羔羊之革”,再唱到“羔羊之缝”。羔羊者,小羊也。实质上,诗中的“皮”、“革”、“缝”均指小羊的羔皮所缝制的皮裘,也即周代官吏所穿的羊皮袄。诗中的每一段都写了用“素丝”缝制羔羊皮,且用了“委蛇(weiyi)委蛇”来形容贵族、官吏身穿羔羊皮袄的悠闲自在与得意忘形。通过“委蛇委蛇”的传神的描写,活画出当时贪官污吏吮吸人民血汗而过着不劳而获奢侈生活的状貌。

《无羊》见于《诗经·小雅》。诗以起势突兀的喝问句开头:“谁谓尔无羊?”接着答曰:“三百维(为)群。”译成白话就是:牧羊人问曰:“谁说你家没有羊?”对答曰:“一群就有三百头。”而三百只是概数、虚数,言其多也。接下来写道:“尔羊来思(“思”相当于“兮”,无实义),其角”(jiji,众多聚集貌),意为:你的羊儿都来了,羊儿犄角挨犄角;“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译成白话大意是:你的羊儿都来了,谨慎争先相依靠。不弃不散不亏少,抬起胳膊儿摇一摇,齐上山坡一古脑(儿)。《无羊》像一首抒情的歌词,在三千余年前远古牧民的口中悠悠传唱。

《诗经》中还有几首以《羔裘》为题的诗,算是“同题诗”吧,散见于《郑风》、《魏风》、《桧风》中。这些诗,均以“羔裘”(羊羔制成的裘衣)作为起兴的发端,或讥讽当时的朝政,或抒写情人的眷恋,或反映人民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情绪。限于篇幅,就不再一一加以论证了。

在古往今来的中国成语、典故中,拿动物说事的不少,而其中多含贬抑或讽喻意义,如狐假虎威、鸡鸣狗盗、鼠目寸光、蛇蝎之心、天下乌鸦一般黑、人心不足蛇吞象、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黄鼠狼给鸡拜年,等等,却难以见到以“羊”为讽刺对象的成语。涉羊的,比如“挂羊头,卖狗肉”、“披着羊皮的狼”,谴责的矛头却并非“羊”,而是直指“卖狗肉”的做假者或伪装成羊的“狼”,羊头、羊皮只是作为正面的“道具”,细究之下,对羊非但没有贬意反而含有褒意。

下面说一说与“羊”相关的俗语、成语、典故。

羊卜:古代西方和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占卜法。宋·沈括(1031—1095)著《梦溪笔谈·技艺》曰:“西戎用羊卜”,说的就是这事。《宋史·夏国下》说得更明白:“以艾(条)灼(烧)羊脾骨以求(吉)兆,名‘炙勃焦’”;或“夜以羊焚香祝之,……晨屠羊,视其肠胃通则兵无阻,必有血则不利。”用现代的观点来看,“羊卜”应是一种带封建迷信色彩的占卜之法。

羊子:即初生的羊。《诗经·大雅·生民》有“先生如”一语,汉代郑玄笺注曰:“,羊子也”。孔颖达进一步疏注曰:“羊子初生,(名);小名(羊)羔,未成年羊曰(zhu,一般指出生五个月左右的小羊),大(长大后,一般指出生一年左右)曰羊。此乃长幼之异名。”

羊车:古代宫中用羊牵引的车驾。据《晋书·后妃传上·胡贵嫔传》,晋武帝时,内宫宫女众多,将近万人。“晋武帝常乘羊车,恣其所之(任其拉往宫中何处),至便(到了宫中便随意与宫妃)宴寝。”后常以帝驾羊车降临表示宫人得宠;不见羊车则表示(失宠之)宫怨。又,宫人(嫔妃、宫女)们把竹枝插在门上,把盐水洒在地上,引诱羊舔食,使羊车停在自己门前,以求临幸。此称为“羊车望幸”。元·萨都剌《四时宫词》:“夜深怕有羊车到,自起笼灯照雪尘。”元·程景初《醉太平》:“恨绵绵深宫怨女,情默默梦断羊车。”写的便是宫人夜半等候羊车的忐忑心情。

羊角:指羊的双角。《尉缭子·兵谈》:“弩如羊角”,即指弓弩锐如羊角;又以“羊角”喻指弯曲而上的旋风、龙卷风。《庄子·逍遥游》:“抟(tuan,集聚风力)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成玄英疏注:“旋风曲戾(li,曲折而劲疾、猛烈),犹如羊角”。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词曰:“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羊歧(岐路亡羊):羊入歧途而走失。比喻事理不易掌握而误入迷途。唐·陆龟蒙《幽居赋》:“豹管闲窥,羊歧忘返。”与“羊歧”近义者,旧典有“歧路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走入歧途。见于《列子·说符》:“杨子之邻人亡(丢失了)羊,既率(领)其党(家属、族人),又请杨子之竖(僮儿、仆人)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岔路)。’既返,问:‘获羊乎?’曰:‘(逃)亡之矣!’曰:‘奚亡之(怎么会逃掉呢)?’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逃往那里),所以反(返)也。’”这说明客观事物纷纭复杂,脚下道路多变,如果没有专注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羊蟹:此含南宋诗人杨万里(1127—1206)轶事。尤延之(南宋诗人尤袤,字延之)身材极短小。杨诚斋(即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曾经戏称尤延之为蝤蛑(you mou,一种小蟹,即“梭子蟹”);因尤延之身材短小,其名“尤袤”又与“蝤蛑”谐音,杨万里故以此物谐称尤延之。延之则呼诚斋为羊。一日食羊白肠,延之曰:“秘监锦心绣肠,亦为人所食。”诚斋笑吟曰:“有肠可食何须(憾)恨,犹胜无肠可食人。”世称蟹为“无肠公子”。一坐(座)大笑。此文记载了尤、杨两位文人朋友互相取笑的一段戏语,不失机智而又充满谐趣,堪称文人轶事中的佳话。

骑羊:见于汉·刘向《列仙传·葛由》。传说周成王时羌人葛由,刻木羊而骑。羊入西蜀,蜀中王侯贵人竞相追随,一起上了绥山。绥山在峨眉山西南,高入云端,宛若仙境,随之者皆得摆脱凡尘之累,学仙得道也。唐·陈子昂《感遇诗》:“飞飞骑羊子,故地乃峨眉。”唐·李白《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却恋峨眉去,弄景偶骑羊。”

羊胃、羊头:据《后汉书·刘玄传》,“其所授官爵者,皆群小贾竖(注:群小,指无耻小人、宵小之辈;贾〔gu〕竖,是对商人的贱称),或有膳夫庖人(指做饭的厨师)……长安中为之歌曰: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此指东汉更始帝刘玄烂封官吏,所用多是鸡鸣狗盗之徒,故民谣讥刺为“烂羊胃”、“烂羊头”。宁太一《燕京杂诗》云:“晓闻云雾蔽长安,羊胃羊头天昼寒。”亦以羊胃、羊头讽贪官污吏。

羊踏菜园:三国时魏·邯郸淳《笑林》:“有人常食蔬茹,忽食羊肉,梦五脏神曰:‘羊踏破菜园’。”隋·侯白《启颜录》亦载。意思是说,有人常吃素食、蔬菜,偶尔吃了一次羊肉,夜间梦见五脏神说:“羊把菜园踏破了。”后以此典戏指常吃蔬菜的人偶食荤腥,或用以形容寒士清苦生涯。清·黄遵宪《日本杂事诗》:“踏破菜园新作梦,大餐饱食大官羊。”此外,“羊踏菜园”的又一典名叫做“羊蹴(cu)蔬”,蹴者,踩踏也;蔬者,菜园也。

请阉牡羊:寓言,见于《艾子后语》。“艾子畜羊两头于囿(园子)。羊牡者(公羊)好斗,每遇生人,则(追)逐而(用角)触之。门人往来,甚以为患(祸害),请(示)于艾子曰:‘夫子之羊,牡(雄性)而(凶)猛,请将阉之,则降其性而温驯矣。’艾子笑曰:‘尔(你们)不知今日无阳道(阳性)的更猛些。’”这则寓言显然是借“阉羊”而讽刺抨击“阉党”、“阉人”即宦官的。当时因宦官当权且权势太大,常常横行霸道,作者便以“阉羊更猛”为寓,加以讥讽、鞭挞。

爱礼存羊:见于孔子《论语·八佾(yi)》。先解题:保护古代之礼仪使之不致废弛叫做“爱礼”,保存以羊作祭品的仪式叫做“存羊”。据《周礼·春官太史》,有“颁告朔(礼)于邦国”之说:每逢农历初一地面上往往不见月光,古时候称这种现象为“朔”。帝王于每年初冬朔日,向诸侯告知来年十二个月的政事安排,诸侯们亦于祖庙受而行之,史称“朔政”,所行礼仪叫做“告朔礼”。每逢行“告朔礼”时,均要杀羊祭庙。孔子的学生子贡想在行告朔礼的时候不再用羊作为祭品,孔子说:“我知道你的想法,但是你爱的是羊,我爱的是礼。”从而保留了古礼所需要的祭羊。后来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的礼节。宋·陈亮《国子》:“盖爱礼存羊,以有待也。”

羊裘在念:载于明代浮白斋主人述辑的笑话集《雅谑》中。译为白话文,意为:乡里有个小偷,半夜里偷偷到迂公的屋前窥探,正好碰见迂公回来,小偷惊恐万状,扔下他从别处偷来的羊皮大衣就跑。迂公拣到这件羊皮大衣,不禁大喜。从此,羊皮大衣总是萦绕在他的脑子里。每天夜里回来,看到门庭安然无恙,他便皱着眉头说:“为什么贼不来呢?”这则笑话里的这位“迂公”,偶拾小利便起了贪图财物之念,居然盼着贼再次“光顾”他家;他可知这里面预伏着真正的大祸呢!这篇笑话,讽刺某些人利令智昏,竟迷恋于区区小利,反置真正的大祸于不顾,岂不是既可笑又可悲么?

羊肠小道:唐玄宗《早登太行山中言志》:“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山道之狭,犹如羊肠。后用“羊肠小道”形容曲折而狭窄的山路,亦称“羊肠鸟道”。

羝(di)羊触藩:《易经·大壮》:“羝羊触藩,羸(lei,缠绕)其角”,羝羊即公羊;藩,指藩篱、篱笆。意思是说,公羊用头抵撞篱笆,羊角就会被篱笆挂住,不能进也不能退。后用此语形容遇见麻烦的难处之事,或遭逢“进亦不能,退亦不能”的两难局面。

羊鹅争草:据《吴下谚联》,“羊与鹅皆善食草。羊吃于前,鹅赶于后。鹅羊相继,而草危矣(草越来越少,有绝灭之危)。鹅见羊之先己而吃也,必求(超)过羊;羊见鹅夺己之草也,且放量而吃。鹅羊相忌(相互争强、妒嫉),而草益危(更少)矣。”这说明互不相让,无休止地盲目竞争,会导致资源锐减,甚至造成生存危机。

以一牛易五羊:北宋大文豪苏轼(号东坡居士,1036—1101),在《上神宗皇帝书》中,拟写了《以一牛易五羊》的寓言:“今有人为其主牧牛羊,不告其主,而以一牛易(交换)五羊。一牛之失,则隐而不言;五羊之获,则指(宣扬、夸耀)为劳绩。”这则寓言抨击了报赢不报亏、报得不报失的欺诈行为。

牧羊而梦王公:见于苏轼《梦斋铭》叙。文中描写一位地位低下的牧羊人,在梦中从所牧之羊而想到马,从马又念及车,又从车想到车盖,于是就梦见自己坐在张着曲盖的豪华马车上,前边由宫人吹奏着鼓乐,自己已经变成一位王公贵族了。苏轼说,一个牧羊人和一位王公贵族相比较,实在是差得太远了。这是由于他本人不切实际的梦想而引起的,岂不是很奇怪么?这篇寓言抓住幻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讽刺了得陇望蜀、贪欲无穷的人。

《食羊脊骨说》:苏轼的一篇小品文,记叙他被贬官于当时的“蛮荒之地”惠州时的一段经历。当时,广东省“惠州市……日杀一羊”,然一般市民不敢与“仕者”(为官之人)争着买羊肉中的好肉,只能在买时,“嘱屠(羊)者买其脊骨耳”。脊骨肉少骨多,然“骨间亦有微(微量的、少许的)肉”,煮熟之后,经捞取、过滤方能得少许羊肉。若不趁热捞取,羊肉则浸于水中,久久不干。取出后,放上“薄盐”(少许的盐)用火烤,可趁热食之。经过成天的抉(jue,挑、挖)骨剔肉,在筋骨结合的地方,可得到一二两羊肉。苏轼说,这样我就已十分高兴、满足了。在这篇文章里,苏轼细说了“羊脊骨”的吃法,可见他被贬谪于惠州蛮荒地带时生活的穷困;也可看出他虽处逆境,却能乐观自处,以缜密的态度记载生活小事,以及从小处寻找生活乐趣的精神。

“苏文熟,吃羊肉”:见于南宋诗人陆游(1125—1210)《老学庵笔记》。原话记叙当时童谣:“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啮(nie)菜根。”“苏文”指北宋苏轼(东坡)诗文。到南宋时,苏东坡影响已很大,故有童谣吟唱此词,说明当时苏文已广泛地受到民间的崇尚。

换羊书:乃后人记叙北宋大文豪苏轼(东坡)轶事。“宋韩宗儒性饕餮(tao tie,贪吃、好吃),每得东坡一帖(一张书法帖子)于殿帅姚鳞换羊肉数斤。黄鲁直(黄庭坚,字鲁直,1045—1105,北宋诗人,出于苏轼门下,与轼并称“苏黄”)戏东坡云:“昔右军(王羲之,303—361,字逸少,曾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以字换鹅,今(苏公)当作换羊书矣。”内中用王羲之以字换鹅之典故,来与东坡先生开玩笑,请他“以字换羊”,并戏称“换羊书”。据野史记载,苏东坡喜欢吃羊肉且钟爱终生。

屠羊说:据《庄子·让王》,春秋时,楚国一个卖羊肉的屠夫叫屠羊说。楚昭王亡国出逃,屠羊说跟随他逃亡。后来楚昭王复国,论功要赏以爵禄,屠羊说三次推辞,坚决不受。楚昭王认为,屠羊说居处卑贱而陈义(道义、风格)甚高,要“延(授)之以三旌之位”(诸侯五等爵位中的公、侯、伯,为三卿,亦曰三旌之位)。屠羊说答曰:“我当然知道三旌之位贵于屠羊之肆,万钟(量词,古代一钟合六斛四斗,“万钟”极言其多)之禄富于屠羊之利,但我怎么可以因贪求爵禄而使你蒙受‘妄施’(胡乱施予)之名呢?”后借此典,指拒利、拒名、拒权。唐·颜真卿:“功成坚让,事轶屠羊。”

青羊(青羊宫):青羊是传说中的一种神羊,也即神话中之木精、煞神。南朝·梁任《述异记·上》:“梓树之精化为青羊。”又,唐·乐朋龟《西川青羊宫碑铭》曰:“太清仙伯敕(chi,告谕)青帝之童,化羊于蜀国。”青羊宫,道观名,也作“青羊观”,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据老子传说,老子(即老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人,曾为在周管藏书的史官)西游至函谷关,关令(守关的太守)尹喜再三挽留。老子授《道德经》五千言而去,临别嘱尹喜曰:“子行道(你推广《道德经》)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肆:店铺)寻吾。”时隔三年,老子降临此地,尹喜如约前来。老子显现法相,端坐莲台,听尹喜敷演道法。此地即为“青羊宫”。今之青羊宫修建于唐朝,后毁于兵灾战火,于清代康熙六年至十年(1667—1671年)重建,被誉为“川西第一道观”。宋·陆游《剑南诗稿·梅花绝句》之九:“青羊宫里应如旧,肠断春风万里桥。”

替罪羊:有中、外两种传说。中国传说,见于《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牛怎样处理?)对曰:‘将以衅钟(注:新钟铸成,宰杀牲畜,取其血涂钟的仪式)。’王曰:‘舍之(放了它)!吾不忍(视)其觳觫(hu su,恐惧发抖的样子)。’对曰:‘然则废衅钟(仪式)欤?’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此处,梁惠王下令以羊(替罪)换牛而杀之,这便是“替罪羊”的来历。与这个典故类似的,还有齐宣王不忍杀牛以祭钟,改为杀羊的故事,称为“以羊易牛”。另,据西方传说,见于基督教的《圣经》(《旧约》)中。某一天,上帝为了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示意要他的独生子以撒作为燔(fan)祭(注:以炙烤的方式祭祀),献给上帝。亚伯拉罕忍痛将爱子绑上祭坛。正当亚伯拉罕要拿刀杀他的儿子时,上帝感受到他的忠诚,命令天使加以阻止。此时,前面林子里有一只羊,于是,上帝便让亚伯拉罕把小树林中的那只羊抓来杀了,代替他的儿子献给燔祭。从此,古犹太教承袭此传统,每年的祭祀,都由大祭师用手按在一头羊的头上,以显示全民族的罪过都由这只羊背负承担了,然后再将这只羊驱赶到旷野。这只羊便被人称为“替罪羊”。世界各地都习惯于用“替罪羊”一词,比喻顶替罪过或代人受过的人。

苏武牧羊:据《汉书·苏武传》,苏武(前140—前60),西汉杜陵人,字子卿,武帝天汉元年以中郎将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单于胁迫其投降,武不屈,被徙至北海,使(被指派)牧公羊,俟(等候)羊产子乃(才会将他)释放。武啮(吞、吃)雪食草籽,持汉节(汉朝符节)牧羊十九年,节旌毛尽落。昭帝即位,与匈奴和亲,武得归。“苏武牧羊”的故事流传千古。苏武历来被尊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爱国守节的典范。

羊羔跪乳:源自《春秋繁露》:“羔饮之其母必跪,类知礼者”。指小羊羔吃奶时往往是跪着吃,人们将这一举动归纳为“羊羔跪乳”,并引申为羊羔报答慈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孝敬举动。由此生发开来,倡扬人更应具有这种孝敬父母长辈的精神。

羊酪莼羹:羊酪,用羊奶(羊乳)炼制成的食品;莼羹,用莼菜熬成的羹汁。宋·苏轼《次韵刘答泾》:“莼羹羊酪不须评,一饱且救饥肠鸣。”唐·韩翊(yi)《送客之江宁》:“从来此地夸羊酪,自有莼羹味可人。”后以“羊酪莼羹”形容家乡美食风味,也暗喻游子思乡或欲归隐回乡。

五羖(gu)羊皮:出自《孟子·万章上》。秦穆公五年,晋献公俘虏虞国大夫百里奚,百里奚逃亡到楚国宛地,被楚人俘虏。秦穆公听说百里奚贤德,以重金(五张黑色公羊皮)将他从楚国赎回,并将国政交他管理,称为“五大夫”。,意为黑色的公羊。后以此典喻指君王礼贤下士,重视人才。唐·李白《鞠歌行》:“秦穆五羊皮,买死(定)百里奚”。

羊裘翁(羊裘垂钓):本意为披着羊裘(羊皮衣)的老翁。此典叙及历史上一则爱惜人才的故事。后汉严光,字子陵,年轻时曾与刘秀在一起游学。刘秀即位光武帝后,严光便改名易姓,隐避不见。刘秀思念旧友之贤德,四处查访未果。后听说有一男子身披羊裘在富春江垂钓,刘秀疑是严光,于是派人带厚礼前去征聘,往返三次,这位羊裘翁(严光)才随车同返。后以此典颂扬品德高尚的人不图富贵,隐居山泽。宋·陆游诗曰:“羊裘老子钓鱼处,开卷令人双眼明”;明·张以宁诗曰:“故人已乘赤龙去,君独羊裘钓明月”,均咏此事。

瘦羊博士:此处“博士”是古代学官名,兴于六国,秦、汉相承,诸子、诗歌、术数、方技,均立博士,聘此一专项中较有学问之人担任。据《艺文类聚》卷九十四,后汉时甄宇为博士,每逢腊祭,皇帝赐给博士每人一头羊。羊有肥瘦大小,主管分羊的官员想将羊杀了平均分肉。甄宇不同意,他自己率先挑了一只最瘦的羊,大家也就不好意思计较。以后召会群臣时,皇帝便问:谁是“瘦羊博士”?京师的人就以此绰号称呼甄宇了。清·王士《题王元式国博秋思》:“多少长安苦吟客,瘦羊博士擅风流。”

羊质虎皮:意为羊披上虎皮,比喻外强内弱,虚有其表。出自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虎皮,见草而悦,见豺而战(战:颤抖、战栗),忘其皮之虎也。”意思是说,羊的质地就是羊,虽然披上了虎皮,仍然看见爱吃的草就喜之不禁;但见了豺狼就吓得颤栗不已,忘了自己身上披着虎皮,结果呢,当然溃败无疑。后以此典形容虚有其表,本质难以遮掩;也形容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唐·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惊疑豹文鼠,贪窃虎皮羊。”梁启超《新民说》:“虎皮羊质,霸者假之以为护符。”

臧谷亡羊:见于《庄子·骈拇》:“臧与谷二人,相与(在一起)牧羊而俱亡(丢失)其羊。问臧奚事(干什么事),则挟(拿着刻在竹片上成编的策书)读书;问谷奚事(干什么事),则博骰以游(投骰子在做赌博游戏)。二人者,事业(所从事的工作)不同,其于亡羊均也。”(均,相同。对于丢失羊来说,其牧羊时心不专一都是相同的。)这个典故说明的道理在于,完成份内的工作应当尽职尽责,三心二意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见于《战国策·楚策四》。庄辛(楚庄王之后)对(楚襄王)曰:“臣闻鄙语(民间俗语)曰:见兔而顾(回头、呼唤)犬,未为晚也;亡(丢失)羊而补牢(栅栏),未为迟也。”意思是说,有了问题及时补漏洞、堵缺口,并不为晚。这已成为延绵千年且给人以有益启示的成语。

羊狠狼贪:喻狠毒贪婪。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宋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倔强而不听指挥)者,皆斩之’。”秦末群雄征战中,楚怀王置宋义为楚上将军,号卿子冠军,是项羽的上级。宋义下令要把军中“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的人尽皆斩首。由于宋义对其部下项羽很不信任,为限制后者才能的发挥,便讲了这番话。后以“狠如羊,贪如狼”形容固执贪婪的人,或有勇无谋的人。

羊羹亡国:据《战国策·中山策》,中山君给大伙分发食物,大夫司马子期在场。羊羹少了,司马子期未分到一份,发了脾气,跑到楚国去了。他怒气未消,劝说楚王来攻击中山国。中山君吓得逃跑了。有两人拿着武器跟在他的后面,中山君回过身来问道:“你们想干什么?”两人回答说:“我们的父亲,曾经饿得要死,您送给他一壶吃的救了他。父亲临死前嘱咐说:‘中山君有了危难时,你们一定要拼死报答。’现在我们来报答您了。”中山君仰天长叹道:“给人家的不在多少,看是否正当他最困难最需要的时候;怨恨不在深浅,如果伤了人家的心,那怨恨就深重了。我只因为一杯羊羹而亡国,又因一壶食物而得到两位勇士相助。”故事中,司马子期的小气、狭隘与报复之心固不足取,但中山君败亡后逢难遇救,两位勇士“以德报德”的故事,对后人似有一定的启迪。

熟羊胛:据《新唐书·回鹘传》载,骨利干地处瀚海(今蒙古高原)以北,北面临海,离唐代京城长安距离最远。那里昼长夜短,若是在太阳落山时烹煮羊胛,羊胛熟时东方已经天亮了。后以此典比喻时光流逝迅速。宋·欧阳修《谢观文王尚书西京牡丹》:“尔来不觉三十年,岁月才如熟羊胛。”

使羊将狼:见《史记·留侯世家》。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分封有功之臣为异姓王,引发有人内心不平,先后出现谋反事件。刘邦派太子前去平叛,欲趁机废掉太子。吕后看出刘邦“使羊将狼”(驱使弱小的羊去指挥、驾驭凶狠的狼),于是苦谏请求刘邦代替太子亲自出征。后以“使羊将狼”比喻任用将帅不当,难以统率指挥军士;也比喻派遣仁厚的人去驾驭强横而有野心的人。西汉桓宽《盐铁论·除狭》:“弱者,犹使羊将狼也,其乱必矣。”

十羊九牧:《隋书·杨尚希传》:“窃见(我看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数倍于古时)。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十羊九牧,原意是指十只羊就有九个牧人放牧。后用以比喻民少官多,赋敛苛繁;或喻指挥混乱,号令不一,部下无所适从。唐·刘知几《史通·忤时》:“十羊九牧,其令难行。”

肉袒牵羊: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这是一种古代战败投降的仪式。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军攻打并占领了郑国,郑襄公光着膀子牵着羊向楚庄王跪地求和,并且答应把郑国土地割让给楚国,郑人从此做楚人的奴隶,只求一块不毛之地度过余生。楚庄王见郑襄公真心悔过,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后以“肉袒牵羊”表示犒赏(胜利者的)军队。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前赵·刘聪》:“帝肉袒牵羊……出降东门。”

挂羊头卖狗肉:见于清·钱大昕《恒言录》卷六引《晏子春秋》:“悬羊头于门,而卖马肉于内。”后人将“卖马肉”改为“卖狗肉”,又以“挂羊头卖狗肉”比喻用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名不符实或做坏事。郭沫若《文艺论集·泰戈尔来华的我见》:“在我们凡百事情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中国,一切原则都要生出例外。”

一生未吃白羊肉:据《历代笔记小说精华·南北朝》,襄阳人罗友时任荆州刺史,值桓温为中书令,为车骑(注:官名)王洽举行(赴任)告别宴会,以白羊肉宴客。罗友获准在宴会上入座,可是吃了一会儿便辞别而出。桓温问他:“卿(对下级的尊称)一向喜欢临场发问,今天怎么匆匆离去?”罗友答曰:“我早就听说白羊肉特别味美,一生未曾吃过,所以请求前来赴宴,实则无事可咨询。现在已饱餐了一顿,便不必再停留了”,说罢离去,毫无愧疚之色。这个故事刻画了一位执著而又毫不客气的“食客”形象。此典亦用于讽喻某些“实用主义”的人和事。

百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据《史记·赵世家》:赵简子(名鞅,春秋时晋国大夫)有个臣子名叫周舍,好直谏,敢进言,曾曰:“愿为谔谔之臣(敢于直言争辩的正直之臣),墨笔操牍(拿着墨笔和书版作记录),随君之后,司(观察)君之过(错)而书之。日有记也,月有效也,岁有得也。”简子悦之,与处(与周舍和悦相处)。居无几何(没多久)而周舍死,简子厚葬之。三年之后,与大夫饮,酒酣,简子泣曰:“……昔者,吾友周舍有言曰:‘百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狐狸腋窝的毛皮),众人之唯唯(诺诺恭顺、唯唯服帖),不如周舍之谔谔(直言敢谏、正直不阿)……是以泣也。”后人用此典故,指质量差的东西数量再多,也不如一种高质量(或曰“含金量”高)的东西;或喻对朋友无原则的喋喋吹捧,不如一句直言而中肯的批评。

小宰羊:见于明代文学家冯梦龙(1574—1646)之《古今谭概》,写的是一位官员的廉政故事:“时戢(ji)为青阳丞(安徽南部青阳县的县官),洁以勤民,肉味不知,日市(每天从市场上买回)豆腐数个。邑人称豆腐为‘小宰羊’。”这位县级官员,居然不知肉味,只每日从市场上买回豆腐数个,权当美肴。豆腐白色,类似宰成小块的羊肉即“小宰羊”。他便因此得“小宰羊”之绰号。古时若真有如此节俭之廉官,殊不易也。另,“小宰”也是县丞的别称。“小宰羊”的另一个意思,是指县丞的羊。

穿井得羊:据《国语·鲁语下》:(鲁国正卿)季桓子穿(挖)井,获如土缶(挖出了一只瓦罐),其中有(一只)羊焉。使(派人)问之仲尼(孔子)曰:“吾穿井而获狗,何也?”(孔子)对曰:“以丘(孔子名丘)之所闻,(所获乃)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曰夔(kui,传说中的异兽名,似龙,有一足)、魍魉(wang liang,古代传说中的木石之怪,好学人声以迷惑人),水之怪曰龙、罔象(传说中的水怪),土之怪曰坟羊。”(坟羊:土中之怪羊,雌雄不分。)从这段故事可以看出,孔子的知识面非常宽泛,所以他不致因别人编造的诳言(故意把羊说成狗)而迷惑,而能以自己广博的知识、见闻去明辨事物的真相。

牧羊自学:见于《汉书·路温舒传》:“温舒……父为里监门(乡里的看门人),(父)使温舒牧羊,取泽中蒲(长在水洼里的蒲草),截以为牒(截,裁剪;牒,此指纸张或本子),编用书写。”描写了穷人的孩子路温舒在艰苦的环境下,边放羊边自学成才的故事,这对后人刻苦治学是有启迪的。

羊年说羊,上面讲了那么多涉“羊”的典故、故事,算是与读者朋友们分享一点看似普通然则含意隽永的“羊”的谐趣吧!

最后,想侧重说一说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1236—1283)以“羊”为题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诗题叫《咏羊》:

长髯主簿有佳名,坟首柔毛似雪明。

牵引驾车称卫阶,此教石起羡初平。

出都不失君臣义,跪乳能知报母情。

千载匈奴多收养,坚持苦节汉苏卿。

诗的开首便抓住“羊”的主要特点,形象地描绘出羊的形象:“长髯主簿有佳名,坟首柔毛似雪明。”崔豹《古今注》云:“羊,一名长髯主簿。”主簿,官名,自汉至清,县一级官府均设有“主簿”一职,为负责文书簿籍、掌管印鉴的地方官。羊因长有长长的胡须,故被昵称为“长髯主簿”。诗中用拟人手法,以“有佳名”赞扬“羊”的好名声。“坟首”,出自《诗经·小雅·苕之华》:“牂(zang)羊(特指母羊)坟首(大头)”。“坟首柔毛似雪明”写羊的体态,不仅头大,且柔顺的羊毛似白雪般洁净明亮。这首诗从羊的雅号和形态写起,赞誉之情溢于言表。接下来颔联二句,“牵引驾车称卫阶,此教石起羡初平”,化用了两个典故:一是晋代人卫阶(字叔宝),少年时曾“牵引”羊车入市遍游洛阳古城,见者以为玉人;二是神仙传说中的人物黄初平,曾有“叱石成羊”之美誉。据晋·葛洪《神仙传》,黄初平十五岁时牧羊于野,被一位道士引入金华山修行,四十余年不归。后其兄循踪寻访而至,却只见石头,不见羊群,询问羊在哪里?黄初平对石呼曰:“羊起”,满山石头尽皆变成白羊,这便是“叱石成羊”的故事。作者化用上述二典,说明羊既有拉车行进之功,又能从石头“点化”而复活,非比寻常。这两个典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情趣盎然,“此教石起”还洋溢着浓厚的神话色彩,使人读之其味无穷。颈联二句,“出都不失君臣义,跪乳能知报母情”,亦用二典。一曰“出都”,春秋时,齐欲屯兵伐楚,亏了鲁大夫柳下惠“出都”前往,劝阻齐王,使齐、楚止息干戈,宰羊盟誓,结为友好之邦,避免了烽火战乱。二曰“跪乳”,即民间传说中“跪乳报母”(羊常常跪着吃奶,被视为报母之恩)的羊的品格。作者通过“出都息战”和“跪乳报母”二典,颂扬了国与国之间“化干戈为玉帛”、变征战为和平的不朽勋绩。尾联二句,“千载匈奴多收养,坚持苦节汉苏卿”,用汉使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在冰天雪地的北海牧羊十九载,终于荣归汉朝的典故,颂扬了汉苏卿(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崇高品格,从而抒发了文天祥本人抗敌救亡的爱国主义情怀。这首《咏羊》诗,几乎句句用典,处处涉羊,堪称抒情咏怀的咏羊佳作,意味隽永的爱国诗篇。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爱国将领,在抗元斗争中历经九死一生,被俘后壮烈牺牲,曾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铿锵诗句。联系他《咏羊》诗中蕴藉的爱国情怀,不能不使我们油然而生敬意。

羊年说羊,到此该打住了。我们的祖先由于养羊甚早,自《诗经》起有记载的历史就长达三千多年;绵延至今的“羊文化”源远流长,羊的典故、故事含金量颇高。若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我们积累国学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对于以史鉴今、以史励志,对于加速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都大有裨益在焉。末了,祝朋友们羊年大吉,万事如意!

作者: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