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份“独立评论报费收据”

2015-09-10陈棣芳

文史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洪业燕京收据

陈棣芳

机缘巧合,我得到了一份“独立评论报费收据”。

这份发黄的收据右上角贴有面值壹分的“国民政府印花税票”一枚,票面隶书“河北北平”,加盖椭圆形印章:“独立评论社”居中,“北平后门内慈慧寺”“北月牙胡同二号”环绕上下。收据共七栏,自上而下依次为:“独立评论报费收据”、“号次5210”、“阅户姓名洪煨莲先生”、“住址燕京大学”、“期限年自1期起至50期”、“报费大洋1元6角0分”、“民国21年8月4日独立评论发行部”。以《独立评论》的创刊时间及刊期计,此收据应为洪煨莲先生所定购创刊之年《独立评论》全年费用的凭证,是刊社收费后返还洪煨莲先生的回执。这张小小的收据,将20世纪30年代颇有影响力的政论杂志《独立评论》和被称为“季世儒者”的国际著名史学家洪业联系在一起。

《独立评论》创刊于1932年5月22日,1937年7月25日停刊,共出版244期。胡适曾经在纪念丁文江的文章里这样说明发起《独立评论》的缘由:“《独立评论》是我们几个朋友在那个无可如何的局势里认为还可以为国家尽一点点力的一件工作。当时北平城里和清华园的一些朋友常常在我家里或在欧美同学会里聚会,常常讨论国家和世界的形势。就有人发起要办一个刊物来说说一般人不肯说或不敢说的老实话。”[1]独立评论社成员蒋廷黻也有类似回忆:“现在我已不记得是哪一位发起的,在清华俱乐部举行一次晚餐,当日出席的有胡适、丁文江、傅斯年、翁文灏、陶孟和、任鸿隽、任夫人陈衡哲、张奚若和吴宪。席间曾讨论到知识分子在国难时期所能尽的责任问题。我提议办个周刊,讨论并提出中国所面对的问题。”[2]在“国难”时期诞生的《独立评论》是知识分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传统精神的产物,是20世纪30年代学者尤其是北方学人议政的根据地和政治思想交锋的主阵地,“所评论的问题,都很能引起一般人的注意”[3]。

独立评论社的社员都是当时学术界的翘楚。初期社员包括胡适、丁文江、蒋廷黻、傅斯年、任鸿隽、陈衡哲、翁文灏、吴景超,以及负责编务的竹圭生、罗尔纲、章希吕,后又补充了陈之迈、张奚若、何廉、周炳琳、周诒春等新社员。

《独立评论》初创时,周炳琳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法学院院长,兼任国民党北平特别市党部委员,受胡适之托协助办理“独立评论社”及《独立评论》周报的立案和登记等手续。周炳琳给胡适的信说:

适之先生:

向市党部申请登记件昨已携交。据云应填两纸(指上下行之申请书而言),琳已嘱市党部宣传科向市公安局取空白,送琳转交先生补填。但先生日内即将南行,若能请社中黎君今日即去取得此项空白交先生补填一纸,当较为迅捷。如何?乞裁夺。

候安!

周炳琳

(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4]

周炳琳所谓“黎君”是负责《独立评论》发行工作的黎昔非。胡适曾在《独立评论》“三周年特大号”上赞扬说:“在这贺周岁的日子,我们不要忘记了这个孩子还有一位忠心的看护妇。我们创办这刊物的时候,就请黎昔非先生专管发行所的事务。说也惭愧,我是实行我的无为政治的,我在三年之中,只到过发行所一次!这三年的发行、校对、杂务,全是黎昔非先生一个人支持。每到星期日发报最忙的时候,他一个人忙不过来,总有他的许多青年朋友赶来尽义务,帮他卷报,装封,打包,对住址。”[5]

在《独立评论》四周年纪念会上,胡适再次对黎昔非表示感激:“我们借这个机会谢谢黎昔非先生和章希吕先生。他们终年勤勤恳恳地管理独立评论的发行、校对、印刷的事务。他们对于这个刊物的爱护和勤劳,常常给我们绝大的精神上的鼓舞。”[6]可见黎昔非对于《独立评论》的日常运行付出之多,用心之勤。

胡适称《独立评论》时期为“小册子的新闻事业的黄金时代”[7]。据蒋廷黻回忆,《独立评论》第1号印刷了2000册,尽管印刷得“相当简陋”,但发行的结果超出了同人的预期,接着第2期该刊又发行了3000册,此后这一数字几乎每期都有更新,至创刊一周年时发行量达8000册,两周年时达15000册。[8]胡适在第99号《编辑后记》中说,“论中国初等教育的爱培尔(J.D.F.Herbert)先生是一位法国人,最近他来游中国,写了这篇富于游移的批评的文章,托北平法文《政闻报》和独立评论代他发表”[9]。《独立评论》在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影响可见一斑。

洪煨莲,原名洪业,谱名正继,字鹿岑,号煨莲,福建侯官人。洪煨莲1915年赴美留学,1917年得美国俄亥俄韦斯良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19年得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洪煨莲先生从1923年执教于燕京大学,与燕大同人筚路蓝缕,苦心经营,创办《燕京学报》,刊载了不少重量级的学术论文,大大提升了燕京大学的学术影响力,有助于燕京大学成为与当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齐名的国际性最高学府。

1925年成立的中华图书馆协会,特意设立“索引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北京大学林玉堂(即林语堂)担任,副主任由北京清华学校赵元任担任,书记有北京燕京大学洪煨莲、北京大学胡适、上海南洋大学杜定友、上海商务印书馆王云五、南京金陵大学万国鼎等人。

1928年,洪煨莲曾兼任历史系主任与大学图书馆馆长。他认为,整理中国古典文献,必须有一套科学的工具书,所以他最重视工具书的编纂。他创造“中国字庋撷法”和《笔画及拼音检字表》,先后主编《哈佛燕京学社引得》、《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特刊》两辑,组织编纂《引得丛刊》,编纂出版了经、史、子、集各种古籍引得共64种、8l册,是“较早用科学方法编纂的中国古典文献的工具书”[10]。洪煨莲先生为引得作序有十篇以上,多是体大思精的专门论著。《礼记引得序》长达数万言,是一篇精心结构、颇具功力的集礼学之大成的专著。洪煨莲也因此“得到法国铭文学院的公认和赞赏,荣获了1937年度巴黎的茹理安(儒莲)奖金”[11]。

费正清说:

哈佛燕京学社取得成功的另一方面因素,还在于洪业教授和其他一些人的贡献。例如,他们在燕京编辑了一套索引丛刊,为大量中国古典名著和人物传记提供了方便的检索资料。[12]

1954年司徒雷登写成自传,胡适应其所请为之做序。在“序”中,胡适写道:

我在北京大学既与燕京大学为邻,对它的成长一向非常关心,我相信司徒雷登领导燕大成绩那么可观,主要有两个原由。第一,因他与同人建立这伟大的学府一切有机会从头做起,包括校舍的设计建筑,让这中国13个基督教大学中规模最大的学府,享有世界上最美丽的校园。第二,因燕大成为一个中国本色的大学,哈佛燕京学社成立后,燕大的本国学术表现尤其优越,这是在基督教大学中很特别的。

我趁此向燕京的中国学人致敬,特别要向洪业博士致敬;他建立燕京的中文图书馆,出版《燕京学报》,而且创办一项有用的哈佛燕京引得丛书,功劳特别大。[13]

1954年10月11日,胡适在给洪煨莲的信中特意提到:

煨莲兄收到司徒雷登的《自传》否?我因为他书中不提及你,故于序中特别提及你,以表敬意。[14]

注释

[1]胡适:《丁文江传》,上海: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页。

[2]蒋廷黻:《蒋廷黻回忆录》,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44页。

[3]李行之:《兰州的教育惨案与开发西北(通信)》,《独立评论》第35号,1933年1月15日。

[4]周炳琳:《周炳琳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22页。

[5]胡适:《又大一岁了》,《独立评论》第七卷151号,1935年lO月9日。

[6]胡适:《独立评论的四周年》,《独立评论》第九卷201号,1936年5月17日。

[7]胡适:《丁文江传》,上海: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页。

[8]蒋廷黻:《蒋廷黻回忆录》,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45页。

[9]胡适:《编辑后记》,《独立评论》第99号,1934年5月6日。

[10]王钟翰:《王钟翰清史论集》(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463页。

[11]王钟翰:《王钟翰清史论集》(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464页。

[13](美)陈毓贤:《洪业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3页。

[14]胡适、杨联升:《论学谈诗二十年》,《胡适杨联升往来书札》,合肥:胡适纪念馆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4页。

作者:文学博士,供职于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猜你喜欢

洪业燕京收据
忆燕京门下
烤元宝火
有你,真好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樊洪业先生逝世
“半条被子”与“三张收据”的异曲同工之美
浅析专利收费收据办理方式
“燕京八绝”之首的景泰蓝色彩研究
“系统”太浪费了,我们可以作出改变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燕京杯」海内外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