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挥麈与拂尘

2015-09-10李凤能

文史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拂尘短语出版社

李凤能

“麈(zhǚ)”与“尘(chén)”,今人或混之。报刊网络,时有把“麈尾”、“挥麈”误为“尘尾”、“挥尘”者。如《中国石油报》“金秋周刊”2013年8月24日“文史博览”版载郇子良《贪官蔡京何以饿死》一文,一开头便是:“王明清《挥尘后录》……”

王明清,字仲言,汝阴(今安徽阜阳)人,南宋学者,与张孝祥、尤袤、陆游、李焘等人有过接触和交往;所撰《挥麈录》多记两宋之际的史实掌故,为其三十余年心血浇灌而成,分前录、后录、三录及余话。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历代笔记丛刊》就收有该书。然而令人诧异的是,这本由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的书,封面虽题写为“挥麈录”,书脊却赫然印刷成“挥尘录”,“麈”“尘”二字,竟被该出版社莫名其妙地混为一谈了。

将“麈”误为“尘”,缘于不辨其形,不识其声,不知其义。

“尘”是“塵”的简化字,其形与“麈”近似,这是致误之由。然“塵”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繁体,其籀文的写法是三个“鹿”成品字形排列,下边加一“土”。《说文》:“鹿行扬土也。……从土。”因而这是个会意字,表示群鹿奔跑扬起尘土。而“麈”却是个形声字,《说文》:“麈,麋属。从鹿,主声,之庾切。”《名苑》:“鹿大者曰麈,群鹿随之,视麈尾所转而往。古之谈者挥焉。”《埤雅》:“麈似鹿而大,其尾辟尘。”可见“麈”是大鹿,或者是鹿群的领头鹿。因其尾有“辟尘”的功效,故人们拿它来做拂尘。

虽然麈尾可做拂尘,然拂尘却不叫“拂麈”,挥麈更不可误作“挥尘”。

拂尘是名词,也是动词短语。作为名词,拂尘的通俗叫法是拂子或甩子,是用兽毛及麻之类的东西捆扎在一个短柄上的生活用品;作为动词短语,则是拂去灰尘之意。挥麈则只能是动宾结构的短语,意即挥动麈尾。

麈尾是古代清谈家喜爱之物,所以前引《名苑》有“古之谈者挥焉”之语。尤其在两晋时期,名士们在高谈阔论时常常喜欢挥之以助谈兴。据《晋书·王戎列传》记载,戎之从弟王衍,“常自比子贡,兼声名籍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东晋王导《麈尾铭》云:“勿谓质卑,御于君子。拂秽清暑,虚心以俟。”麈尾本来是“质卑”之物,可是一经“君子”之手,它立刻就令人敬畏了。挥麈的另一个作用是驱赶扰人的蚊蝇,宋欧阳修《和圣俞聚蚊》一诗便有“抱琴不暇抚,挥麈无由停”之咏。

在昔人诗文中,“挥麈”与“拂尘”可谓屡见不鲜。如:“雅燕飞觞,清谈挥麈,使君高会群贤”(秦观《满庭芳·茶词》)、“欲尽休公挥麈乐,鬓丝羞对落花风”(赵秉文《灵感寺》)、“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戚继光《韬铃深处》)、“挥麈谈文,终日不倦”(钱泳《履园丛话·耆旧·二林居士》)、“挥麈清凉尚不可,何况踉跄策蹇大道傍”(陈梦雷《行路难》)、“滥官来此游,时得拂尘累”(杜牧《屏风》)、“拂尘开蚀鉴,志士泪沾臆”(苏辙《次韵张禹直开元寺观画壁兼简李德素》)、“亲手于鹊尾瓶中,取拂尘将尘拂去”(《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纨、凤姐立于案边布让”(《红楼梦》第三回)、“手里一把白马尾拂尘,风儿吹过,绸大衫在下部飘起,白拂尘遮满前胸,长头发散在项后,上中下三部迎风飘舞,真是飘然欲仙”(老舍《老张的哲学》)等等,但从来没有出现过“挥尘”这个不伦不类的词语。

猜你喜欢

拂尘短语出版社
敦煌壁画中的“拂尘”图像
刚柔相济的太极拂尘
我等待……
蒲公英拂尘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健民短语》一则
为君拂尘
2015年高考英语最可能考的短语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