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强,何来伙伴
2015-09-10宋彪
作为满族人,我却从不敢“满足”。创业二十几年,如今被推选为市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担心满足不了大家对我的寄望。但我愿听候大家差遣,做个勤快的伙计。职场上的人,不论干什么角色,没有家国情怀,能量就会减半。用90后员工的话说,习大大又有新话了,得跟进。
从“国家治理”说开去
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报告是姊妹篇,里边都说到一个大词叫“国家治理”。习总书记讲:“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才能更加有效运转。”自去年初,“减政放权”大幕拉开的同时,社会组织建设迎来了“春秋战国”时代,全国各类社团法人数量已达57万个,而作用发挥程度却参差不齐。沈阳市中小企业协会建会晚,成长周期短,且1/3中小企业会员单位处于贫血状态,但在主管部门的帮助下,从组织模式及服务平台建设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协会建立了认定示范机构、专家支持团队及创业、培训基地;搭建了信息服务、管理咨询和技术援助三个服务平台;许多硬件建设居于全国同类协会领先水平;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还被国家工信部评定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从大局观上看,沈阳市的中小企业协会“当真是极美的”。有人给我们协会起了一个代码,叫“9865”,即:企业总数占90%以上,创造了80%的就业,贡献了60%以上的GDP和50%的税收。遗憾的是,这个协会还有一个外号,叫“土豪集散地”。可有谁知道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7年,其中小微企业还不到3年。而在欧洲、日本,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12.5年,美国竞争相对激烈,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也达8.2年。因此,如果你的企业活过3.7年,你就该给自己点个赞;活过10年的,大家为你集个盛赞。
对非公企业负责人来说,不论网民给其贴上什么标签,企业活下来就是命大,活得长的是命硬,活得好的,不仅是个人的命运之幸,也是当地的财税之幸。做企业没有不难的,同命相怜的人没有谁不希望你活得好。惺惺惜惺惺,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叫抱团取暖效应。
市场经济就是三元结构,政府和企业间一定要有协会这样的社会组织作为一个桥梁。协会或商会的治理机制可以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职能空缺。“政府购买服务”是个热词,并正在践行中。有人讲,企业之间的纠纷往往是上法院不管,找政府不管,上门打架更不行,但可以由协会或商会解决。
西方非政府组织或称第三方机构已有近百年历史,连全国人大都制定了与其对接的法规。据了解,国内部分高校也尝试开设“社会组织职业化”课程。对中央力推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社会组织建设还在补课的初级班阶段。
从“新常态”说开去
新年伊始,有人问,协会的理事会首先要做的工作是什么?面对“新常态”这个重磅大词,自然要凝聚共识,努力把山楂串成糖葫芦。一些老板认为,“新常态”是在本就活得艰难的境地中又增加了更重的压力传导。增长减速、深度调整及风险显露,听学者对“新常态”这样的解读,就像看见山楂一样,虽然红红圆圆的,但吃下去能酸掉牙。但是换个角度想,把“新常态”当成冰糖葫芦,那就酸甜适中了。酸味是压力挑战
的神经传导,甜味是优化味蕾的精神提振。真佩服第一个发明冰糖葫芦的人,人们已常态化地接受它好几百年了。
表象上看,“新常态”的提出,包含的意味是摆脱经济的“旧常态”。其实,它传递的是重要的政治信号,远超出经济范畴。这一点,企业老板有所感知:吃拿卡要的少了,大把的公章进了收藏界,“四万亿”打鸡血刺激的后果正在消弭,产能过剩开始挤水分,新登记的小微企业呈现井喷状;还有“营改增”,它的本质是结构性减税,这将让多少微利企业不再“躺枪”了。因此,面对“新常态”要有好心态。
与长三角、珠三角那些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中小企业主比,人家跑路都成群结队,而打“辽沈战役”的中小企业家,虽也“脚底长草,慌了手脚”,但真正关门跑路的是小概率。好心态首先是平衡之态。中小企业和央企、国企同乘着一部滑梯。用工成本高、融资成本高、原材料价格高以及赋税重这插在小企业身上的“四把刀”,同样也插在大企业的身上,只是程度不同。曾经让小企业主心存膜拜的大企业家,而今也主动放下趾高气扬的高姿态,主动寒暄道:“羡慕你们身型小的企业,在新常态下辗转腾挪的空间大呀!”老大跟小弟客气起来了,不由得让人想起《红楼梦》里的一句话,大有大的难处呀。
所以说,“新常态”带来的不是“窘态”,而是“变态”——变化之态。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是一样的。肩膀一般平,别下意识地矮化自己,不敢贴老大。沈阳鼓风机集团董事长苏永强说过:与他们配套的小企业有一千多家,90%来自南方。既然东北的小企业舍不出脸来乞求老大赏点小单子,那就得自己搞配套,自立自强,互做绩效伙伴。正可谓:蚂蚁献血,爱心可嘉,格局挺大。你做你的“巨无霸”,我做我的“小而美”。我曾经到日本做商务考察,到一家料理店吃饭,不是饭点时间,却人满为患,一了解才知道,这家店的餐桌必须被服务员擦七遍才算合格。坚持数年“决不少擦一遍”的标准化,顾客怎能不进去一个“撂里”一个。可见,“魔鬼”就在细节的常态中。
“新常态”不仅是经济坐标、政治坐标,也是人生坐标。企业雇主,处于企业职场食物链的最上端,当你俯瞰你的雇员时会发现,为什么同一天进公司的几个人,学历、资质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却有人成为各部门争抢的人才。道理很简单,越自强的人越聚人气。内心不强大,何来伙伴?有句谚语说:“竹笋破土赖己力,花自飘香蜜蜂来。”选核心员工上位,一定会选这种靠自身内力成长的人,而不是拼爹的人。话说回来,中小微企业管理者,哪个不是自己打拼过来的。“新常态”下,职场人不能弄丢自己,要有新活法。借用柳传志“我要酷,但不装酷”的话说:“我们还要拼,但要会拼。”
从“创新驱动”说开去
“创新驱动”是个合成词,字典上没有这个词条。“创新”是动词,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驱动”也是动词,指施加外力,推动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APEC会议上将“创新驱动”解读为一种动力——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此前的讲话中他说过,“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他强调“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企业家精神”。
习总书记用“特别”二字把企业家精神高屋建瓴地提升到市场活力之源。GDP可以限速,但企业家精神的能量溢出不能“限速”。《黄帝内经》中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企业家精神是成全家国情怀的乾坤之气,“创新”是企业家的命门。正如曾国藩所说,志者“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市场不会说谎,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十个茶壶七个盖,许多问题是捂不住的。唯有创新或可绝处逢生。摆在我们面前的有融资渠道创新、营销模式创新、管理模块创新、技术研发创新、产品业态创新等等,你可以根据本企业的权重和梯度选择在哪个维度上先行一步。
俗话说,两眼一抹黑的人走不远。企业家的职业领域中没有“灰字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目标分为底线目标、有效目标和挑战性目标,抵近任何目标的最佳路径就是寻找合作伙伴,寻找组织。“六度空间理论”讲,当你认识了六个伙伴,你就会获得更多人脉的乘积效应。企业家有责任推动协会组织模式创新,把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概念拓展到社会组织中来,组建不同类型的商会,打造战略联盟。我到欧洲去时听到一句商界谚语:“联合后的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国王。”以自强赢得伙伴,以伙伴驱动联盟,这是商界“以小抗大”之趋势。职业经理人时代过去了,事业合伙人时代来临了。 责编/齐向宇
(编者注:本文是宋彪在协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就职演说,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