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者在路上

2015-09-10韦星

南风窗 2015年20期
关键词:讹诈医疗费私信

韦星

到底撞没撞?

过去10天里,淮南师范学院学生袁晨和老太婆桂庆英的新闻,成为互联网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伴随着事件“相关证人”不断出现,情节不断逆袭,话题高烧不退。

在证据没有显山露水前,口水挺多是情绪的宣泄,但情绪不代表真相。

我们注意到,这些年,年轻人和老人“碰撞”的新闻很多,特别是发生在城市社会里。我们也注意到,这类新闻出现时,互联网上的情绪,几乎都是针对老人的指责。

以袁晨和桂庆英的“冲突”为例,事件发生后,编辑安排我去采访报道这个事。因为去年年初,我曾操作过类似的题材(详见2014年第3期《南风窗》,标题《一个农民自证清白之死》)。

我在9月10日、11日,连续两天多次拨打袁晨的手机,但她始终没接,也没有回复我的微博私信。这期间,她更新了她的微博:“事情已经3天了,一直在焦急地等待警方的答复。今天有网友私信我说对方家属在动用关系了,清者自清吧!也有很多记者联系我,可是为什么询问清楚了却没有公正地报道?2000元?道歉?我可以控告他们诬赖吗?我只是一个大学生,我需要一个学习的空间,为什么事情到现在没有结果?有谁可以告诉我该怎么办?”

互联网上,再次掀起新高潮,微博评论更是浩如烟海—“袁晨,加油!我们支持你!”、“记者唯恐天下不乱”、“那老人就是想讹诈,把她全家人肉出来”……互联网上,人们曾一边倒支持袁晨。

随后,还有“目击者”通过微博以网名等形式,给袁晨作证。再后来,也有老人出镜而且真名实姓地为桂庆英老人作证。

客观地说,目前所呈现的“证据”,都没有办法证明袁晨究竟有没有撞人。关于垫付医疗费,袁的同学就承认给老人预支了医药费—这不能证明袁晨撞了人,也有可能是学生出于好心。但她同学在回忆事情经过时,提到袁晨和他说过“我好像撞了人了”。在医院里,袁晨的其他同学也说“袁晨好像撞了人了”……这些话,也都不能成为袁晨撞人的证据—但袁晨在媒体报道后,于微博的敘述中,竟打出“2000元?”等字眼,似乎她对此完全不知情。而从她同学的叙述来看,就是袁晨打电话让同学拿钱去医院的—这尽管不能证明袁晨撞人—她确实是知道同学垫付了2000元医药费,按照同学的说法,“袁在病房知道我出了2000元押金的时候,她说我不应该给钱”。

从她同学的讲述中可以看出,对是否撞人,袁在事发后一开始的反应并不是像后来那样的确定。从目前呈现的各方讲述来看,不能排除有这样一种情况:有轻微碰撞,但是袁却“没感觉”。

而警方还在调查时,袁就通过互联网发出了“有网友私信我说对方家属在动用关系了……”这样的话。这就是在利用话语权优势,对一个年迈的老人形成了攻势—你要知道,至今你也还没有证据证明老人就是讹诈你的。

说到讹诈,我举个例子:假如我不小心撞了人,导致别人骨折,我是不是应该支付医疗费给对方?既然是应该支付,怎么就成了对方讹诈我呢?难道是别人故意将自己弄成骨折,然后来套取我的医疗费?而骨折者唯一好处是得到了住院所需要的治疗费?你会这么干吗?

之前确实发生过老人自己摔倒后被人救助,却把责任赖到救助人身上的事情,但这并不能从逻辑上就推导出,这一次也是这样。

我们知道,很多人在遇事后,主动打开自我保护机制。他们希望遇事后,把自己的责任降到最低。老年人不会上网,年轻人则不一样,他们会上网,而且有大把精力去凑热闹。从这意义上说,凡出现年轻人和老人碰撞后,社会普遍将“老人视为坏人”的情绪倾向,是和谁抢占了互联网话语权有很大关系。我们需要反思,难道老人没有机会上网发声,即便事实还不清楚,我们也要将他们置于被动的局面吗?

所以说,有人常以极为不负责的口吻,轻蔑地说“以后不敢扶老人了”,这其实是他们缺乏责任感、没有公心的表现。现在,他们不过是找到了一个可以为自己不道德行为开罪的借口而已。

在与袁晨的交流中,我就在给她的私信中提醒她:“人们信任你,支持你,是因为你是大学生,但大学生不意味着就比老人道德高。”

我这样说,也并不是就认定袁晨撞了老人,因为真相可能在警方那里,也可能不在,甚至真相有可能会烂在袁晨和老人桂庆英的肚子里。

但在真相没有大白之前,舆论就匆匆忙忙地一边倒,本身就说明了我们这个社会的问题。

猜你喜欢

讹诈医疗费私信
抖音发布关于加强网暴治理和预防的公告
从《讹诈》中的语用策略透视权势博弈
判断
给父母看病成韩国中年人重负
几等奖
悉尼私信
《讹诈》中的不礼貌现象分析
放开价格不会造成医疗费上涨
从违反合作原则角度分析小说《讹诈》的对白
以盗窃机动车牌讹诈车主钱财的行为应定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