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经济的美国路径与启示
2015-09-10孙泽生
孙泽生
听到亚奥理事会宣布杭州将承办2022年亚运会的消息,对笔者这样的杭州人来说既吃惊又高兴,还隐隐有点担忧。在一个有800万人口、风景优美的城市办亚运,无论怎样都是荣耀,但对一个已经颇显拥堵的城市来说,准备赛会的场馆和市政设施建设无疑会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带给杭州人必不可少的烦恼。赛会怎么办才能让主办城市及所在区域最有收获,而且收获能够长效化?这一问题让笔者想起了在美国观察其体育运动发展的一些往事,他山之石,可供杭州以及其他城市借鉴。
实现大学的体育中心功能
笔者在美访学的地点是一个南方小城,路易斯安那州首府巴吞鲁日市,虽是州首府,人口却只有30多万。每年举办的美式橄榄球比赛是整个路易斯安那州的盛事,堪比重大节日。比赛日前后,来自整个州的球迷涌向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大学(LSU),大学会清空停车场供停车,体育场周边的空地、草坪上都是帐篷,观众自带电视、饮食乃至烧烤设备,在那里要住上两三天。橄榄球之外,LSU的篮球水平也不错。这支校队的男、女篮都曾经为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和国家队输送过不少知名球员。
除橄榄球、篮球之外,LSU会举办大多数美国人参与度较高的体育项目,棒球、网球、游泳、排球、高尔夫、足球等不一而足。而且,LSU校队的水平基本上代表了整个路易斯安那州和巴吞鲁日市的水平。这与中国各省市队在国内竞技体育中的地位类似。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其一,除作为整个社会的创新中心和文化中心之外,美国的大学还具有体育中心的职能。大学的教育和创新功能中美之间应无差异。但教育不仅仅是一般的生产知识,还包括文明的养成和体魄的养成。大学往往是最优秀人力资本的集聚地,其文化的创造性和传承性、辐射性最强,大学生又处于习惯养成的黄金期,他们有怎么样的文明水平和体魄,这个国家就拥有什么样的未来。
其二,为实现大学的体育中心职能,优质的体育基础设施也向大学倾斜。大学外的体育设施建设自有必要,但面向大学生、兼向公众开放的体育设施的可持续利用率和效果是最好、最强的。
其三,美国有极其发达的体育市场,但大学体育处于最有生产力和创造性的环节,它下接高中、初中乃至小学,吸引并培育体育人才,上联NBA这样的处于市场高端的环节,同时对外辐射,诱导、感染、教化大量的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促使他们热爱体育、从事体育运动,并在大学期间形成习惯后,延续到结婚生子,并代代传承。
在美期间,笔者目睹过LSU主办的篮球夏令营的火爆。与国内全商业化的夏令营相比,它也收取一定的费用,但夏令营针对小学及以上所有年龄段孩子开放, LSU的现役男、女篮队员现身说法、参加教学,场馆里的数百个孩子中,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与LSU男篮主教练合影、与当家球星合练,这种感染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所焕发出的对篮球的热爱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橄榄球等其他体育项目也大体如此。这种以大学为枢纽,富有生产性的体育活动激励是我们在国内根本看不到的,国内的体工队训练体制太封闭、离年轻人和社会太远,一定意义上只是竞技体育的“孤岛”,产生不了有亲近感的激励和示范效应。中美两国体育运动群众基础的巨大差异恐在于此,矫正的办法恐怕也在于大学体育中心功能的再定位。
举办赛会促体育市场重构
亚运会这样的赛事给了杭州一个重构体育市场的机会。这涉及如何重新确定体育中心,如何配置赛会建设资金,亚运场馆的可持续运营等问题。体育中心的确定是以大学外、新建场馆为核心,还是围绕大学已有场馆或者建设新场馆为核心,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杭州仍处于赛会筹备初期,完全有可能通过赛会预算和资金分配向以大学为中心的体育中心重构,赛会的举办不仅是为了举办本身,还在于能内生地激励大学体育中心的形成,并面向大学生和公众辐射。
从北京奥运会经验看,即便是北京这样的人口密集、购买力强大的城市,新建奥运场馆的赛后使用都费尽周折,遑论杭州这样的较小规模城市。如果场馆建设初期就没有面向对体育最有兴趣、也最活跃的群体,其可持续利用性一定会打折扣。但从历史来看,中国多数大学的体育设施较差,场馆缺乏,拨付的教育经费主要倾向于狭窄定义的教育和教学,对文明养成、体魄养成严重忽略。
杭州可以很好地盘点已有大学体育设施的现状及其赛会利用之可能,并将新建体育设施充分地向大学倾斜,建设赛会适用、规模适度、质量优越的体育场馆,并督促其激励学生和公众参与,提高利用效率,这样杭州体育才有持续的群众基础和发展后劲。场馆是一回事,大学的体育中心功能发挥则更重要。美国大学生好像没怎么听说要上体育课,在中国则成了必修课。没有内心的热爱和激励,再多的体育课也带不动这个国家迈向体育强国,体育市场也只能是玩归玩的、看归看的,仅此而已。
作为一个持续发展中的上中等收入国家,800万人口的杭州这样的城市在中国能找到不少,杭州亚运只是一个开始,中国必将有更多的城市举办综合性的国际体育赛事。现在留给杭州的课题也是未来留给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