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家的谷酒
2015-09-10黎津铨
黎津铨
酒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它的存在,总是伴随着各种情感:或悲,或喜,或怒,或乐。
国内最推崇白酒,一开瓶,一股清洌就如山泉迸出;国外则流行各类红酒,多年陈酿,甚至经过世纪的珍藏,品一下,似乎能了解欧洲风情。但只有闻到外婆家的谷酒香时,一种惬意才会伴着浓浓的思绪在我的脑海中绽放。
只有到了秋天,晚稻收割完后,外公外婆才会酿一次酒。这时,我总会跟随父母一起回归乡下,去迎接那朴素、香浓的乡酒。
外公外婆是地道的农民,靠那双沾着淤泥的脚、土黄色的手,拉扯大了四个子女。每年的这个时候,子女们接过刚煮好的热酒,会明白其中的艰辛与付出,也品出了满足与快乐。
要煮酒了,外公把屋外禾场边原来是鸡鸭们闲庭信步、打闹嬉戏的乐园收拾得干净利索,然后用砖头和泥坯搭好煮酒的灶,就等煮酒的师傅第二天大清早过来。煮酒的稻谷已放在打谷机的桶里发酵了多天了,有时里面还加入了外公专为酿酒自种的高粱。外公计算了又计算煮酒的日子,既要等稻谷发酵充分,又要估计儿女们休息得空,于是早早地就和七十多岁的煮酒师傅吴师傅约定了时间。
煮酒时,外公和吴师傅把一个大盆子一样的煮酒锅子——酒甑——放在新砌的酒灶上,放进去发酵的谷物,用湿泥密封好。酒甑和一般的饭锅不同,顶部旁边插根长竹管,再往上面的“盆”顶是一个水池。下面烧着柴火,不时往锅顶的水池加入冷水,水热了放掉再换冷水,然后就静静地等着,等着那长长的竹管里汩汩地流出清香的酒来,流进外公早就准备好的酒瓮里。清清的酒如一股细泉不急不躁,款款流着。这一等,从大清早开始就是一天。
淘气的我不时会拿开盖着酒瓮的那层膜,贪婪地闻着这平凡的、浓厚的酒香,它似乎一下子就会将我灌醉。静等总是有些无聊的,有时可以和外公外婆聊下天,但他们从来就没有好好地坐下来歇过,从早到晚,一天就这样过去。有时往灶里塞几下柴火。有时帮忙提冷水往锅顶的“水池”灌。外婆还拿来红薯煨进柴火堆里,当我们急不可耐要把红薯扒拉出来时,外婆总是说:“等一下。再等一下。”总要等到红薯被烤得外皮焦黑,里面金黄,香喷喷让人直流口水。
单瘦的吴师傅脸上的皱纹长成了一条条经平原到峡谷再到平原的“川”,他和来来往往的人打招呼,接过人家递来的烟、茶,但都不离酒甑左右。除了给灶里添柴,给“水池”加水、放水,就是坐在酒甑旁。有时外公外婆过来和吴师傅说着家长里短,总要谈到哪家的酒请了哪个师傅酒煮得怎样。如哪家的酒煮出来有酸味。吴师傅说:“那是把谷子煮好去发酵前,没有让谷子凉透,太性急了。其实事情都很简单的。”外公外婆总是夸赞吴师傅煮的酒年年都好。吴师傅总说这是运气好,煮酒也不是次次都能煮好的,须专心专意把该做的事情样样做到位,否则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吃饭时,才知道什么是幸福。一家子聚在屋檐下,有说有笑。大人小孩围满了一桌。桌上摆的是丰盛的菜肴,杯中装的是刚煮好且有余热的香酒。——只需要一小口,这浓厚的家乡味就会在心灵中根深蒂固。我也喜欢趁大人不注意,偷过酒来自饮一口,仅一口酒,从喉咙一直辣到胃中……可那香甜,沁人心脾,芬芳的是家人的情感,是外公外婆一生的辛劳……
那乡酒的滋味,已深藏在我心中,难以忘却。每当想起乡酒,就觉得它带来的是无数的财富,是百年陈酿也难以企及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