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救援的“广州模式”
2015-09-10韦星
韦星
10月4日下午5时许,强台风“彩虹”在穗突然席地而起。龙卷风裹挟着铁皮、棉被、湿衣服以及建筑垃圾,在空中傲慢盘旋着……突然,这些数以吨计的建筑垃圾和外挂物,猛烈朝广南变电站扑去!海珠、番禺等广州主要区域,迅速暗下去。
这是广州电网23年以来遭遇的最严重停电事件,也是首次发生500千伏变电站全站失压的情况。
据广州供电局统计,故障损失负荷724MW,损失负荷占总负荷8.23%,停电用户40.9万户,占总用户数8.02%。
纵观广州电网在历史上的遭遇,这次强台风造成的停电区域面积最大,影响供电用户最多,抢修复电的难度,也属史无前例!
抢修复电工作十分庞杂,不过,广州供电局完成这次复电工作,仅用5个小时的时间,就使超40万的停电用户、上百万人重获光明。
事实证明,这次极端恶劣天气诱发的突发停电事件中,广州供电局经受住了考验!并且上演了精彩大救援的“广州模式”。
“抢修复电任务能迅速取得成功,看起来是偶然的,其实不然,背后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广州供电局局长甘霖告诉记者,广州电网系统从中经受了一次集中、全面而客观的检验,也真实体现了广州供电在硬件、软件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水平。
抢修复电中,亮点纷呈,其中广州电网的管控模式、应急处置能力,则表现得更为耀眼,彰显了“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治理能力和运作经验”。
广南变电站突遭台风正面侵袭后,在抢修复电工作中,广州供电局遇到了很多第一次:包括广州第一次500千伏变电站全站失压,第一次多种类型、多重故障集中在30秒内出现,第一次……
但灾难面前,广州电力人表现出临危不惧的坚毅品格,以及冷静专业、科学有序的救援能力。
在变电处置过程中,广州供电局首先明确了这样的处置原则:事故不得扩大,迅速恢复送电。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相关人员迅速到位,检查变电站站内设备受损情况,判断是否具备恢复送电的条件,同时监控相关正常在运线路的负荷情况,然后在最短时间内将变电站信息上报当值调度,最后在调度的统一指挥下复电操作!
讲起来,只是一两句话的内容,但背后蕴藏的是:过去几年里,广州特大型城市电网管控模式,经过不懈探索和努力后,在这次实操中,获得了突破和发展。
广州供电局副局长刘育权介绍,过去近4年里,广州供电局初步摸索出“集中调控、主配协同、营配联动、快速响应”的模式,将调度中心三个调度合一,合署办公。
这样的好处是,一旦有故障,客户服务调度就能第一时间知道故障发生在哪里。这时,无论客户打电话过来或没有打,广州供电的客服调度就知道了故障,并及时通知客户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什么故障、影响多大、大概什么时候复电,起到安抚客户,让客户了解真实情况的作用。
毕竟,沟通在突发事件中,十分重要。但光有沟通还不够,客服人员必须掌握信息,不能客户一问三不知,否则反而加剧沟通双方的紧张和情绪对立。
快速复电,也是这次管控模式在实践中的又一突破。
据刘育权介绍,以前没有遥控装置,靠就地操作,要派人去现场,时间就很长—比如堵车、发洪水,过不去,就没办法,如今有了遥控装置,在调度中心就可以直接操控变电站开关。
“这一次为什么能这么快复电?就是我们调度台的值班人员在做出正确判断后,果断进行转供电操作,如果是现场实地操作,时间会相当长。”实践证明,特大型城市管控模式在这次实战中经受了检验,证明是成功的,但下一步还需进一步完善、优化这种模式。
据了解,以前,应对突发事件时,从调度到变电监控中心再到变电站,需要走3个层级。现在广州供电局通过集中调控,把变电所的监控中心取消,实现扁平化管理—调度直接操控开关,远程操作。
一次成功大救援的背后,凝结着千万人的心血和努力。从10月4日下午5时许起,截至10月9日,广州供电系统就有约1.4万人次,抢修车辆2340辆次,投入到抢修复电工程中。
抢修复电以及电网设施的检查、修复等是一项十分庞杂的工程,如果没有广州供电系统内部科学有效的调控能力,没有系统内部各个部门通力合作、联动给力,很难想象抢修复电工程会如此顺利。
当然,也和广州电力系统与其他企业、乃至政府部门的高效联动分不开。正是这种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良性、高效互动,才能在灾难到来时的救援中,创下令人惊叹的“广州模式”。
提到联动,广州供电局特别强调了“厂、网、用户”三者在此次大救援中的高效联动。
据介绍,在此次救援行动中,广州区域内的发电厂严格执行调度命令,积极响应,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故障发生后,粤电集团黄埔电厂快速恢复跳闸机组运行,有效避免了中心城区的错峰;华润集团润洲电厂全力保持机组稳定运行,确保小虎岛化工园持续供热,避免了化学品次生灾害发生;电网调度、客服调度发挥协同值班的机制优势,及时向用户通报电网故障信息,并掌握了重要用户、敏感用户的紧急用电需求。广州供电局也在第一时间派遣26辆发电车支援重要用户,及时恢复了海珠客运站、孙逸仙医院、中石化黄埔站等重要用户供电……
类似的高效互动案例,不胜枚举。但无论是电力系统内部,还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或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它们之所以能在关键时刻互动得很顺畅,这绝非一日之功,关键就在于平时的练兵—正是平时的应急演练,提升了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据广州供电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局将应急演练纳入日常应急管理,各部门、单位按年度应急演练工作计划组织各种形式、不同层次人员演练。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底,广州供电局共举办应急演练155次、3433人次参加。其中,比较突出的演练就有:2013年成功举行国内首次城市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处置功能演练;2013年起,每年都参加南方电网公司举办的“迎峰度夏联合反事故演习暨公司大面积停电应急演练”;2014年参加了广东省政府组织的“广东省2014年应对‘西电东送’大通道故障应急综合演练”。
此外,针对广南变电站等枢纽设备,该局还有针对性开展大面积停电及外部电源接入站用电演练,今年5、7月就分别举办了500kV北郊、木棉站的“站用电全停应急演练”,模拟在站用变全停情况下,通过发电车电源接入消除电网运行隐患。8月举办的“广州供电局大面积停电暨迎峰度夏应急演练”,则模拟500kV狮洋站、广南站部分设备同时发生故障,导致局部电网全部失压情况下的应急处置……
通过上述针对性强、贴近实战的演练,提高了应急队伍专业技能,达到了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提升能力的目的。
从“10.4”广州大面积停电事件发生后的反应来看,广州供电局相关部门和单位均在第一时间迅速行动,而且根据职责分工,有条不紊的开展抢险工作,整个应急处置过程忙而不乱、紧张有序。
成功应对种种复杂局势后,现在,甘霖终于可以松一口气。
事后,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过去的演练都是有回报的,实践也证明这次的政企联动机制是高效的”。
故障发生后,广州电网保护装置全部正确动作309次,避免了可能发生更大范围的停电,减少负荷损失35万千瓦。调度果断遥控操作379项,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供电。
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蕴含着技术人员专业、科学而精准的判断。因为一旦出错,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这次能成功应对“10.4”大规模停电事件,根源就在于:最近几年,广州供电局不断强化“以实操能力为方向加强人才培训”。
操作员看似简单而娴熟的动作背后,是早前千万次魔鬼训练的结果。以广州供电局新入职的员工为例,在一年的实习期内,除要参加局里统一组织的为期3个月的岗前集训外,还需参加“一对一”师徒跟班培训,其中,主网调度培训5期,电网反事故DTS演习6期,参加中心各专业培训8期,在南网总调跟班培训两天,广东中调跟班培训3天,增城站、广南站等500kV变电站培训50天,实地参观学习电厂10个,走访大用户若干。
“要背、要记、要理解的东西很多,许多知识以前在学校没有接触过。”谈起实习感受,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的实习调度员魏东宁至今仍感“压力山大”。
此外,从实习调度员起,考试就伴随着每个员工的成长。在调控中心反事故DTS总教练刘奇看来,就是要以考促学,如果没有考试,培训质量就难以保证,而要想打造一支经得起风雨的队伍,就必须做到铁冷面无情。
我们知道,突发事故面前,每一次的成功应对,都是大家通力合作的结果,也是现有管控模式、应急联动机制综合优势的体现。但再好的体制、机制和模式,都是由人来完成的,人的因素至关重要。
广南站冒雨工作现场。
抢修人员整理广南站清除下来的飘挂物。
“这次参与调度的调度员,是一支很年轻的队伍,他们工作年限最长就5年。我们让他们独立去干这么大的事,这在过去,根本不敢想象。”刘育权说,但这恰恰说明在过去几年里,广州供电局所进行的一系列实操培训非常有效。
业务精是能办成事的前提和基础,但如果没有主动作为的心态和行动,也无法在这次灾难面前,做到积极投入、集中发力或卖力抢险。我们知道,这次大规模停电事件,正好发生在“十一”假期。很多员工原本在休假,且人不在广州,但事件发生后,广州供电局的员工和领导第一时间赶回广州,不讲条件地投入到抢修复电工作中。
是的,危难时刻,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义无反顾奔赴现场,连日来,依旧努力坚守、专业而精准地付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