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代南海香瓷之路
2015-09-10张国刚
张国刚
自汉唐而宋元,由中古到近古,“一带一路”上的贸易活动,逐渐在发生变化。变化之一,陆上丝路贸易,因中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而递减,海上丝路活动因航海技术的提升,而逐渐活跃。变化之二,出口商品除丝绸外,瓷器的比重在增加。变化之三,进口商品中,珠宝的比重在减少,香料的比重在增加,终至超过了珠宝。这3点变化简约而言,出口瓷器,进口香料,而且是在海上进行,因此,宋元时代的南海丝路又叫“香瓷之路”。
唐宋以后兴起的香料贸易,源自中国内地的巨大需求。唐宋以来,士大夫熏香的风气,香料的用于医药,都与佛教的兴起密切相关。北宋末年宰相蔡京会客时,熏香从帘中发出,云雾蒙蒙,客人们回家后,衣服上的芳馥数日不歇。南宋诗人陆游说贵妇乘车驰过,香烟外逸,数里不绝,连尘土也带香气。香料和药材合称,谓之香药。《神农本草经》中就有香料入药,《海药本草》中就记载了外来香药 50 多种,其绝大部分用来治病。
宋代香药不仅治病,还上了餐桌,是盛会中很上档次的配置品。苏东坡《与章质夫帖》说,“会公宴,香药别桌为盛礼,私家亦用之。”宋徽宗宴请枢密院长官,侍姬捧炉,焚白笃褥香,这种香每两价值高达20万钱。南宋大将军张俊,以丰盛的香药宴席招待宋高宗。民间因而仿效。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汴梁有“香药果子”、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南宋临安有“丁香馄饨”,都是以香料佐餐,其档次当然有很大差别。
宋代常用的香药,如乳香、龙脑、没药、安息香、青木香、阿魏、荜拨、肉豆蔻、零陵香、丁香、胡椒、甲香、降真香、瓶香、蜜香等等,在唐代已有进口。但香药在宋代的进口的数量和价值,远远超过了唐代。赵汝适的《诸蕃志》记录了47种外国物产,注明产自西亚与非洲的22种中,绝大部分是香料,如乳香、金颜香、苏合香油、安息香、沉香、笺香、丁香、木香、龙涎香、蔷薇水、栀子花等等。宋代香药进口,约占全部海外进口品数量的1/3以上。根据《宋会要辑稿》的记载,在与宋朝有朝贡关系的32个国家中,香药朝贡达213次。
举个例子,主要辖境在今印尼、马来西亚的三佛齐国,在1018年的朝贡中,进贡的香药中,就有龙涎香(抹香鲸的肠内分泌物)36斤、乳香8.168斤、苏合油 278斤、木香117斤、丁香30斤、肉豆蔻2674斤、檀香1.9935斤、笺香(沉香的一种)364斤等等。宋代设有“内香药库”,作为朝廷专设的香药储藏机构,“每岁沉檀来远裔,累朝珠玉实皇居”(宋真宗诗句)。
香药的来源地,在唐代有“五源”:大秦、波斯、天竺、昆仑、中亚。宋代则为“三地”:阿拉伯、天竺、南海。宋代香药输入路线与和阿拉伯的贸易路线一致,从阿拉伯、印度到广州的主要航程中,南海(今东南亚地区)最为关键。
宋元时代靠什么换取这么多名贵的香药呢?丝绸之外,最重要的是瓷器。中国瓷器外销,始于唐朝,唐末五代,特别到了宋朝,随着航海业的发展,瓷器外销愈加繁荣,因为瓷器,适合于水运航行,不适合于驼峰马背运输。朝廷在沿海重要口岸,如广州、宁波(明州)、杭州、泉州(刺桐)等地设立专门贸易机构“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大批外销瓷从这些港口启运,经南海水陆,运到西亚北非。
在瓷器西去,香药东来的过程中,处于海上丝路贸易中心的东南亚,位置尤其重要。
宋元时代外销瓷器主要有越窑的青瓷精品、景德镇的青白瓷(青花瓷)。龙泉窑出的青瓷的外销从11世纪的北宋开始,经过元代,以致迄于15世纪的明朝永乐、宣德年间,400年间畅销不衰。次于龙泉青瓷的外销瓷还有江西景德镇及闽粤名窑生产的青白瓷、白瓷。中国的瓷器在亚非各国受到普遍欢迎。近数十年考古工作者在波斯湾头的巴士拉,在亚丁港,在东非海岸,在地中海地区都曾发现不少宋瓷残片。
元代外销瓷主要是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一种以钴矿为原料制作的釉下彩瓷器,所谓“釉下彩”,是指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并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而一次烧成。原始青花瓷早在唐代已有零星生产,用于出口。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主要产地是景德镇。这种瓷器含有氧化钴的钴料,烧成后呈蓝色,着色鲜艳,色性安定。而“钴”,需要大量进口。这就使得青花瓷的贸易,成为一个双向的商品和文化交流过程。
距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北120多公里,靠近底格里斯河东岸,有一个古老的城市叫萨马拉(Samarra),公元9世纪中叶,曾经是阿巴斯王朝的首都,有7位哈里发在这里统治着阿拉伯帝国。这个波斯湾上最重要的贸易城市之一,富有钴矿,正是宋元以来青花瓷器所使用的进口釉下青料——“苏麻离青”或“苏勃泥青”的重要原产地。“苏麻离青”或“苏渤泥青”,这个汉语译名,发音与萨马拉(Samarra)及当时通用的叙利亚语的该地名发音“Sumra”也是相同的。
伊斯兰地区不仅向中国出口“苏麻离青”优质钴料,这可以叫“来料加工”,甚至还有“来样加工”,即提供青花瓷纹饰图案。这时期的元代青花瓷,在装饰和造型上有明显的伊斯兰风格,包括富于浓烈的伊斯兰风格的器皿造型,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之类饮食器皿,适应了伊斯兰地区穆斯林家庭席地而坐、一起吃饭的习惯。有不少青花瓷摹写《古兰经》、梵经和波斯铭文等装饰,伊斯坦布尔收藏的元青花瓷堪称世界之冠。还有些小型器皿,如小罐、小瓶、小壶,则多销往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是为满足东南亚人当作陪葬物而制作的外销瓷器。
在瓷器西去,香药东来的过程中,处于海上丝路贸易中心的东南亚,位置尤其重要。东南亚地区在中国古代叫“南海”、“南洋”,明代又叫“东西洋”(意为东西水路交通枢纽),是促成这种香瓷贸易的中心枢纽。
宋元时代,东南亚诸蕃国的经济中心是三佛齐,即今日马六甲航道两边的印尼和马来西亚地区。宋人赵汝适《诸蕃志》卷下《乳香》条说,乳香又名熏陆香,出大食国的“深山穷谷中”,“以象辇之至于大食,大食以舟载易他货于三佛齐,故香常聚于三佛齐。”又在《金颜香》条说,正品出自真腊(柬埔寨),大食次之。又说,所谓三佛齐有此香者,都是从大食(阿拉伯)贩运来的,“而商人又自三佛齐转贩入中国耳。”
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记有三佛齐等南海诸国(今东南亚)以及麻嘉国(今沙特的麦加)、白达国(今伊拉克的巴格达)、勿斯离国(今埃及)、木兰皮国(马格里布,即今北非一带)等国家和地区的情况,说到三佛齐:“在南海之中,诸蕃水道之要冲也。”东自中南半岛,西到西亚大食诸国,“无不由其境而入中国者”。
三佛齐有个地方叫凌牙门,位置即今日之新加坡,尤其是东西交通枢纽,是通往印度及阿拉伯、非洲的必经之路。赵汝适说,从泉州冬月顺风1个多月的航程可达。元人马端临说,若海上风顺,从凌牙门20多天就可以到达广州。三佛齐利用这样的交通位置,成为中国与西亚北非贸易的中转站。
三佛齐本身虽然也产香药和青料,但都不属于上乘。三佛齐国不仅沉香较之中南半岛诸国为差,其最盛产的檀香也比不上印度,乳香最好的出自北非和南阿拉伯半岛,龙涎香更不产于兹。那么,为什么大食等国的优质香药,都齐聚三佛齐呢?因为三佛齐聚集了大量的中国瓷器。三佛齐——今日之马六甲海峡通道两侧,利用自己的中转贸易位置,使得香药和瓷器,成为东西贸易中的主要商品,促成了“香瓷之路”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