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四个全面”思想的理论自觉与生成逻辑

2015-09-10徐贵耀

人民论坛 2015年26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四个全面思想

徐贵耀

【摘要】深化改革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深刻理解当前我国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既是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民族化和时代化的需要。“四个全面”思想从构建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全面的战略部署,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飞跃。

【关键词】“四个全面”思想 理论自觉 生成逻辑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12月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从经济、政治到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阐述了其“四个全面”思想,它既是现阶段指引我们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布局,也是引领我们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深刻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坐标和发展大势的理论指南,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贡献。

“四个全面”思想是对当代中国历史方位和发展大势的新判断

兴衰成败,贵在自知。如何自知,即定位问题是我们千百年来都需一直探索的问题,小到家庭,大至国家,都需要对时势的准确判断。任何国家和社会都处于变化发展中,变化发展不存在有无之分,只有前后快慢之分。也正因为如此,历史之美就在于它承载着国家和社会过去所有的更替,并清晰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揭示历朝历代变幻发展的规律,从而看到如今发展的大势。

我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有过无数次的朝代更迭、动乱和革命,而终成如今人民基本小康、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历史进程,虽然历经动荡和灾难,道路曲折迂回,但穿越历史走向未来的发展始终是最根本的主题,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大势。

站在时代的高度,我们看到近百年来,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波澜壮阔且极不平凡的一百年。建党9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人民解放和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取得了胜利;建国60多年来,中共在领导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中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都有了极大的突破,成果显著,在世界上影响力渐强,成为一股举足轻重的国际力量。回顾过去,让我们在历史中找准自己的方位,在国际变幻中看到本国的大势。我们也只有找准历史方位和发展大势,才能抓住历史机遇、顺势而上,在宏观整体把握中适应新时代,挖掘新潜能,进行新发展。

何为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四个全面”思想给了我们新的判断。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增速直线上升,势不可挡。但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增加以及国际压力变大等诸多挑战。为此,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渐为我们经济和社会建设以及国家发展的标准与原则。为实现这个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法治建设和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等战略举措应运而生。“四个全面”立于中国大地,是历史的选择、战略的选择、主动的选择。

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指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是习近平首次提出“四个全面”。“四个全面”的提出顺应了我国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切合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破解中国发展难题的热切期待,找准了当前中国的历史坐标和发展大势,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小康目标与改革创新已然成为当今世界与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我国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思想的引领下,致力于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的改革创新,而渐渐出现了如今的引领中国发展的“四个全面”,这是我们这些年致力于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对此,习近平深刻指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出来的。”①

“四个全面”思想是对构建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的新提示

世界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迫切期待。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世界形势的深刻把握不仅是研究人类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探索中国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2013年1月,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的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②习近平提出,更好的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的发展理念是“四个全面”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大局既有各自的特点,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只有对国际大局深刻把握,才能前瞻性地制定中国宏观发展战略,才能充分利用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有利条件和战略机遇期的有利时机,集中精力谋划中国的国内发展。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③依據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四个全面”是中国的历史事件,也是世界的历史事件;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也是世界的进步事业。“四个全面”思想站在时代的前列,是“历史眼光、全球视野、中国问题、改革意识、战略思维”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新运用和新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注入新的内容。“四个全面”思想深化了全球治理的思想理论,并提示了其现实途径。“四个全面”思想不只是当今中国发展的指向标,也是对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的一种补充和新阐释。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经验也可以为构建和谐世界和推动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改革提供原则性启示。

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作为一个国际化目标,并非各国努力追求本国经济高速发展或是政治上独善其身便能实现的。既是国际追求,就需要各国齐心协力、亲力合作去发展经济、政治、文化,解决国际争端,保护共同的家园,营造一个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保障各国更好地发展。“四个全面”是中国国内发展的战略行动,它同时具有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主动承担世界发展责任的深刻理念。“全面”的内涵不仅是对国内发展大局的全面把握,也是对世界发展大势的全面把握;既是中国国内发展的全面,也是中国发展和世界协同发展的全面。“四个全面”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对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新常态的积极适应,也说明中国人是构建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理念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可以说,中国的发展不仅是对中国自身的贡献,也是对世界的贡献。“四个全面”思想是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也是全世界人民共享的价值提示。

“四个全面”思想是对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布局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于产生矛盾、认识矛盾与解决矛盾中,不断进行自身的变化发展,乃至升华蜕变。对一个国家而言,改革则是其自身发展的动力。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次的改革与革命,有成有败,然而不管成败如何,无一不推动着历史前进的步伐,促进了社会的向前发展。“变则通,不变则壅;变则兴,不变则衰;变则生,不变则亡。”梁启超在倡导变法时亦云“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都必须遵循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改变自身去适应新环境的发展。

我国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沉淀与发展,经历过颠沛流离和贫穷挨饿,也经历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到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这是自然规律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必经阶段,也是国家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在摸索中,循着天下大势及历史发展规律,深化改革,变革发展,造就了如今中国发展蓝图的“四个全面”。同时,“四个全面”又将以独特的方式展示当今的天下大势,来布局新的深化改革与经济发展,从而推进新一轮的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

“四个全面”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习近平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说:“我们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④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进一步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⑤未来中国的前途是高度繁荣的经济、清明民主的政治、人们高度自觉的思想觉悟,而中国“四个全面”无不反射这个未来目标的宏远和壮阔,但我们仍需在这一新局面中,重新审时度势,循着“四个全面”所体现的发展规律,用一个目标三大举措重新布局今后的深化改革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四个全面”引领下,中国经济由旧常态的超常规高速发展到常规的平稳发展,摆脱了增速过高、经济偏热的“旧常态”。在“四个全面”的辐射下,政治格局和政治面貌也已然有了新的特征。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果断发出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不管是在反腐反贪,还是在各种政治制度改革上,都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将改革由喊口号落到行动上,一朝令下,四海瞩目。法国地缘政治学者、中国问题专家皮埃尔·皮卡尔博士表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确保中国建成更加繁荣的社会。从政治层面来说,中国共产党是处于领导地位的政党。它应该领导中国在习近平总书记勾勒的蓝图上不断发展。应当加强党的纪律,‘从严治党’,以确保中国发展所必需的各项改革得以很好地推进。中国共产党有这种意愿,它是(代表)人民的政党。政治路线要保持一致,以使反腐、促发展等改革举措得以快速有效地推进。”⑥

近年来,我国在国际外交上也凸显了“四个全面”的积极、主动、创新的特征。我国在外交上,采取了更为积极主动的做法,将自己活跃于国际舞台上,由国际规则的“学习者”转变为国际规则的“倡议者”或“制定者”,积极参与国际问题的解决,发出自己的声音。强化外交安全领域的统筹协调,在国际场合提出一系列新倡议,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积极践行和平与发展这一世界主题。以上现象不仅是中国“四个全面”的具体体现,更是“四个全面”思想深化发展的起点。

“四个全面”是对中国治国理政方略的提炼和升华,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集中概括和最新成果。“四个全面”既是指导我国未来长远发展的总的战略布局,也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的意识形态,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主旋律、托起中国梦的支点和坚持走中国道路的行动指南。

“四个全面”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贡献

一个民族要站在历史的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政党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立足中国国情,总结历史经验,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武装全党,指导实践。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创新理论,结合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继提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改革开放让中国实现了高速發展。然而,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我们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更好地去发现新问题,适应新问题。“四个全面”思想,是在立足当代国情和现实基础上的又一理论新成果,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

“四个全面”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从特殊到一般,从经验到抽象,把贯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各种战略要点进行创新概括和提炼,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实践由经验思维上升到理论思维。“四个全面”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有理论成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看,“四个全面”思想的理论创新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化研究和发展。

思想就是动力,“四个全面”思想将提高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中国道路”的创新发展,最广泛地扩大“中国道路”的群众基础,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四个全面”思想将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发展中国的信心。“四个全面”思想是运用中国话语体系,诠释中国现实,解决中国问题的思想典范,必将成为中国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力量。

除了思想创新外,方法论是“四个全面”思想阐释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创新的一大特色。其方法论包括从中国国情和当前社会矛盾出发的认知方法,全局谋划的统筹方法,顶层设计的统领方法,创新发展的实践方法,底线思维和红线思维的界线方法,摸着石头过河与坚持顶层设计相统一的辩证方法,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历史主义方法。这些方法互相贯通,彼此互补,协同运用,认知方法是基础、统筹方法是关键、统领方法是特色。掌握了方法就是有了实践的武器。“四个全面”思想的方法论具有贯穿始终的行胜于言的时代担当、高瞻远瞩的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的深谋远虑和直击现实的施政方略等思维特色。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感、指导力和普适性,能够成为在中国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强大的引领力量。“四个全面”思想的方法论具有面对复杂局面,提高思维定力、方法定力的现实启示,将全面提高全党认清当前社会矛盾和问题、抓住事物本质、辩证对待困难与挑战,改进工作方法的本领和能力,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方法论支撑。

(作者为中共盐城市委党校副教授)

【注释】

①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四个全面”学习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2~23页。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4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7页。

④习近平:“2015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15年1月1日。

⑤“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人民日报》,2015年2月3日。

⑥“‘四个全面’让更多中国人分享发展成果”,参见http://gb.cri.cn/42071/2015/03/16/6891s4903392.htm.

责编/于岩(实习)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四个全面思想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
美国政治极化的层次界定与生成逻辑
阿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