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通信老兵的创业新传:做万物互联的桥梁
2015-09-10曹煦
曹煦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肖翊I 摄
韩黎光,一个通信行业久违的名字。
2011年离开宇龙通信(酷派)北京研究所所长的位置后,韩黎光并未淡出通信行业一线,而是像诸多技术出身的行业前辈那样,选择了在垂直细分领域创业。 记者在“2015年世界移动大会—上海”上看到他时,他创立的企业红石阳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红石阳光”)已是中国最大的智能终端管理物联网云服务提供商。
7月15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上海浦东新国际展览中心,对话这位“通信老兵”和“创业新兵”——红石阳光CEO韩黎光。
“全球能升级所有设备的三家厂商之一”
“当大家热衷于APP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时候,我们在专注于做一些基础层。”韩黎光说。
拥有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的韩黎光选择的DM领域全称Device Management,是内置到终端内的设备管理系统,主要目标是管理分部的移动无线设备,进而实现减少网络运营费用和优化用户体验的效果。
技术驱动是技术出身的创业者挥之不去的特质。这一点在韩黎光和他的红石阳光更显突出,研发团队占到整个公司人员的80%以上。据韩黎光介绍,成立4年来,红石阳光已是全世界能升级所有设备的三家厂商之一,也是中国本土唯一一家,另外两家是美国和以色列的公司。
“目前投资界主动找到红石阳光的很多,因为他们投了很多模式创新的商业后,开始关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服务提供商,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水电煤的提供商。实际上,红石阳光看家的OTA无线升级正是移动互联网的基础。”
韩黎光眼中的高科技创业公司应该专注于产品本身,“对于技术公司来讲,最好的产品就是最大的营销。”
刚刚过去的6月,红石阳光跟韩国电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贴有红石阳光标签的产品下半年将会给韩国手机用户提供空中下载技术(OTA)升级服务。韩黎光说:“这是中国企业首次走出国门给发达国家的电信公司提供OTA的升级解决方案,之前一些海外运营商都是采购美国和以色列厂家的技术,这也是中国人在OTA这个专业细分领域的重大突破。”
“发展中国家的客户更多,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到亚洲的菲律宾。巴西最大的手机厂家比较权衡过多家供应商后,选择了我们的产品,看中的就是我们的核心技术和服务。” 韩黎光说。
提供所有智能设备需求,将设备变为互联
耳熟能详的事实证明,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谁抢占了平台入口,谁就抢占了先机。未来的物联网时代,更是如此。“物联网炒得很热,但是以FOTA(移动终端空中下载软件升级技术)为切入点进入物联网,红石阳光是全球首创。”韩黎光自豪地说,“FOTA作为红石阳光核心技术已覆盖全球3亿多设备。”
韩黎光表示,从实际的消费者来讲,一个人的所有设备都用一个品牌非常难。一定需要跨硬件和跨平台之间进行沟通,一定是产业生态链上的分子互相共赢合作。
“红石OTA的升级服务首先提供了所有智能设备的刚需诉求,然后就可以将设备变为互联,成为沟通万物之间的这种桥梁,从而使设备跟设备之间的互相感知、人和设备之间的感知成为可能。”韩黎光说。
在垂直细分领域,红石阳光的万物互联战略已经开始落地。例如在目前热点的移动医疗板块,红石阳光创想出“健康生活,从红石开始”的红石阳光健康云服务,通过提供技术云平台,与从事医疗健康领域的硬件公司合作,双方共同去建设这套保障人们健康的服务体系。
在韩黎光看来,红石阳光的愿景是希望提供给通信设备厂商、消费者,包括车载厂商、穿戴设备商一个全新的物联网服务,现在是培育市场阶段。“互联网时代讲究刚需加高频,你必须让用户先用起来,然后再让他们互联。”
对话韩黎光:
回归对核心技术创新的追求
《中国经济周刊》:红石阳光现在在细分领域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目前这个阶段最大的制约是什么?
韩黎光:创业至今只是上了一个小台阶,实际上未来还有更大的挑战。我们规模并不大,但是我们有一个理想,有一颗可以振兴民族科技产业的心。
现在我们在跟工信部沟通中国DM的标准,现在欧美发达国家运营商公认OTA是手机的一个基本能力,但是在中国这还并不是一个强制性标准。主管部门并没有意识到这种产品的重要性。今后中国在移动设备终端管理方面也应该有国家标准,同时也要和国际标准并轨兼容,要有人去推动这个事。
《中国经济周刊》:现在ICT行业已不缺新概念和新提法,有人在跟风,有人在炒作,有人在颠覆旧的商业模式,您如何看待这种喧嚣?
韩黎光:各种概念充斥下,我们中国的科技从业者其实更应该冷静,我们跟世界的差距是什么?中国的创新更多的是商业模式上的创新,而美国的创新更多在基础核心技术上。美国有非常强大的基础工业能力,在集成电路、半导体、芯片等领域,有大批世界一流企业,搭建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底座。我们应该在坚实的基础技术底座之上,同时去创新各种APP、商业模式。这可能是我们这个行业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
前几年资本和人才大量聚集在O2O和APP上,而现在投资界已经对此类项目非常谨慎,技术创新将成为下一个热点,中国现在有接近2000 款的智能硬件产品就是证明。大浪淘沙经历沉淀后,一定会回归核心技术创新的追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