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文化体系建设的困与解

2015-09-10张玉春

决策 2015年3期
关键词:专干文化站乡镇

张玉春

当前农村文化设施状况如何?农村文化建设是否适应形势发展和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诸如此类问题,已十分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

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 7 年,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而初中文化的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的占38%,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还占7 个百分点。因此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进一步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农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领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现实困境

首先,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

我国早在“六五”时期就提出的“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目标至今尚未实现。据查目前全国还有一部分县、乡没有建立自己的图书馆、文化站,有相当一部分的图书馆、文化馆有名无实,只挂牌子而无馆舍。

2009年,乡镇综合文化站纳入安徽省33项民生工程以来,歙县28个乡镇都已基本建设了综合文化站,但群众的实际需求与文化站现能提供的文化资源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现在,文化站基本上有了图书阅览室、娱乐科普场所、电子书屋、多功能室、办公场所,也配备了摄像机、照相机、DVD等硬件设施,但乡镇专业的人员队伍也面临着现实的困境。

第二,专业人员队伍缺失。

文化站与文化主管部门脱钩,在乡镇文化站,干部开展本职文化工作没有主动性,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乡镇其他日常行政事务中,每年除组织全县指定必须参加的文化活动外,很少开展文化业务工作,有的连基本的农村文物保护、农村文化市场引导与管理、民间艺术的挖掘与整理等工作职能都搁置一旁,视为他活。

三分之二以上的文化站对自己的职能和任务不明确。有的乡镇文化站岗位已缺员多年至今没有配套专干,或者随便把没有业务专长的其他干部顶替进去,日常的文化建设职能作用发挥愈加有限。

文化专干职能错位,地位低待遇差,乡镇干部不重视等造成人员队伍不稳定。大部分文化站干部年龄都偏大、观念老化,在专业业务上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后继乏人的现象日益显现。

第三,农村文化市场发育不足、管理不善。

与广大农村地区其他商品市场空前繁荣形成对照,农村文化市场则境况冷清、发育不全。一部分乡镇连一个书店或书摊都没有导致农民“买书难”。

与此同时,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不善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健康的文化娱乐生活,但农村的文化建设却严重滑坡,文化市场的管理跟不上。电影、戏曲、图书等一些健康的精神食粮很难被农村居民享受到,相反,以电子游戏、桌球、麻将为主的赌博活动重新抬头,以淫秽录像、黄色书刊为主的黄色、低级文化在农村屡见不鲜,甚至一些沉寂了几十年的封建迷信活动也死灰复燃。

深层探因

当前,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阵地严重匮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减弱,科技文化推动力滞后,其背后有着深刻的体制机制原因。

一是文化站四权下放,领导干部重视不足。乡镇文化站的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部分乡镇却没有把其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对待。

部分农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不够重视,由于各级政府和领导一直把经济发展状况作为衡量农村干部工作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因而农村的一些管理部门和部分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注重抓经济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就一切都办好了。

一些乡镇领导对文化站撒手不管,认为文化站不出经济效益,是个包袱,认为文化工作是软指标,不抓文化工作不影响单位排名进位、个人晋升。在他们看来,需要投入而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建设是可以先放一放或挂在嘴边说说而已的。

二是体制不顺,主管不到位。首先是用人机制制约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文化站缺编严重,另一方面需要的专业人才又进不来。其次,县级文化部门对文化站管理力不从心,有的文化站专干换了,县文化部门根本不知道。文化专干地位低待遇差,是“弱势群体”。另外,由于管理体制问题,部分文化专干不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没有把创新作为自己力量的源泉,还是停留在向政府“等、靠、要”的观念上。经费困难加上一时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就不敢也不愿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造血功能不能强化,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弱。

如何解题

新农村文化体系的建设是一个过程,须经宣传奠基、健康发展和巩固提高三个阶段。目前,我国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任务,并开始进入第二阶段,且初见成效。同时,针对存在的一些障碍和制约,也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解决对策。

首先,提高认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群众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繁荣群众文化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县、镇乡政府部门要重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强领导和管理力度,深入调研,解决困难。各乡镇应该将农村文化工作纳入双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范畴,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要花钱宁可不要”的现象,使农村文化走出“无事干、无人管、无所作为”的误区。

其次,深化改革,建立顺畅的运行机制。

机构改革是必然趋势,但无论怎么改,事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机构不能撤,反而应予强化。在改革中,文化站必须抓住机遇,理顺机制,开辟出一块属于自身的天地,使之成为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向往之所。文化站是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县文化主管部门,应把好进人关、用人关、培训关,将一批业务精、能力强的文化专干纳入国家公务员范畴,建立良好的投入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把发展先进文化与改造落后文化统一、与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统一、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统一。同时,可发挥广电、体育等相关部门职能互补的优势,组建综合平台,增加其实力和发展后劲。

再次,增加投入,组建基本的工作阵地。

阵地是舞台,是文化站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各乡镇党委、政府应该保证和改善各行政村文化站的基本办公条件,将现有的文化市场、阵地和设备划归文化站统一管理和使用,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借调和挪作他用。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财政应逐年增加对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投入,将文化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维护和添置文化娱乐设施和设备。

第四,提升素质,优化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队伍。

如在歙县桂林镇文化专干队伍中,年龄偏大,整体素质偏低现象呈现。各级文化业务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专干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提升其政治和业务素质,使之成为群众文化工作管理上的能手,群众文化活动辅导上的行家。

第五,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

一方面要为农民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积极引导和鼓励有经济实力的村建立适应农村文化发展、适合农民阅读的“农家书屋”,加大图书室的建设和开放力度;村村配置可以放映电影的多媒体设备,并不断更新电影资源;定期自印面向农民教育的资料并免费发放到户。

另一方面要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建村史陈列室等方式,提炼人文精神,使文明创建由表及里,从现状整治向提升文化内涵转变。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使大型、示范性文化活动与平时的小型、分散性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农民群众就近方便地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

(作者单位:歙县桂林镇人民政府)

猜你喜欢

专干文化站乡镇
老人,老屋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平陆县圣人涧镇:加减法,让党建专干强起来
新时代基层文化站所如何开展好群众体育文化活动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乡镇文化站工作创新机制的新举措
60多名“专干”参加劳动争议调解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培训班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新时期乡镇文化站发展困境与对策思考
党委重视 人大尽责 乡镇人大立出新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