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十三:把事情从0做到3
2015-09-10于丽丽
于丽丽
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让我们意识到科学也可以是好玩的,而在有趣的科普背后,是为国人科学精神补课,是改善国人与知识的关系的努力,是对愚昧这一千年顽症的医治,生物学博士姬十三在中国科普领域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对谈及三年前自己在网上盛传的征婚启事兴趣寡淡,“太久远了”。包括谈及果壳网的前身——科学松鼠会,同样是“太久远了”。在他看来,科学松鼠会是一个科学写作者的俱乐部,着眼点小一些,可以帮助科学写作者成长,而果壳网是一家商业公司,有风投介入,有需要去解决的商业与社会问题。
这个三十岁左右才走出校门的神经生物学博士,毕业后选择做一名科学专栏的自由撰稿人,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去讲解枯燥的科学。后来为了寻找到同路人,他希望建立一个将科学写作者联系起来的论坛,这就是后来的科学松鼠会。但在科学松鼠会做大后,他发现NGO适合做一些传统公益,而商业则适合做一些大的事情。就这样,果壳网应运而生。
最初拿到钱做果壳网,姬十三说,“有点儿被VC推着往前走的意思”。初期果壳的属性就是一个传播科学的媒体与社区,姬十三将科学划出生物、化学、天文、医疗等多个细分领域,核心用户有着鲜明的价值观:譬如大部分人反中医,大部分人支持转基因,认为PX无毒或低毒的比例也要比全网高得多;对知识好奇或者在生活当中推崇理性思维。
很多年,姬十三都在想科学传播的本质是什么,直到有一天他得出答案:本质就是把先进的生活方式带给一部分人。作为一家商业公司,他这样重新定位果壳:“一直试图在知识领域里面去发现商业机会,并把远景定位在改善人与知识的关系上。”
从科学松鼠会到果壳网,姬十三见证了近五年中国科学传播的状况。他有他的乐观:无论媒体、政府还是民众都在显著提高。但他同样有不乐观之处:在中国做科学传播本身能不能赚钱、能不能成为一个商业模式,他觉得目前来讲答案是还不行。
在姬十三看来,果壳之所以一开始就得到vc青睐,在于他们率先在中国占了“泛科学”“科普”这个坑,是这个品类里最好的品牌,所以即便没有商业模式的状况下,还是吸引到了风投。
那个时候,姬十三曾经非常矛盾地在公益与创业中作取舍,一方面单纯做公益让很多想法难以实现,一方面完全商业化又让想法各种拧巴。他不断找人去谈如何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直到挚信资本提出保留科学松鼠作为公益机构的同时,让姬十三另外组建团队来创业。姬十三说挚信当时看中的可能更多的不是他、团队或是产品,而是科学文化这样一种趋势,科学松鼠会无疑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已成体系的组织。2011年5月,果壳获得来自挚信的300万美元,完成A轮融资。
从2013年开始,果壳开始完成一个变化,从单纯科学这一条线分化出科学与学习两条线。2014年,这种转型得到了商业层面的支持,对外宣布完成2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
科普在中国还没有产业化的当下,姬十三使用的方法是拆散它,在拆的过程中寻找到清晰的模式。譬如当果壳垂直下分到在线教育,他们找到MOOC这个切入口。2013年,果壳网将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小组升级成为一个全力运作的子品牌MOOC学院。这个产品可以链接全球2000多门的MOOC课程,为中文用户发现和获取全球课程。目前,MOOC学院拥有80万注册用户。但这种模式始终处于调整之中。姬十三说,“从大势上讲,教育与学习肯定都会转移到线上来进行,这里边有很大的机会,也有很大的风险。还没有人找到好的解决方案。”
在自己的团队中,姬十三觉得自己是一个擅长把事情从0做到3的人,喜欢工作前期的突破。在果壳网推出MOOC学院的时候,他为了体察当下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会跑到清华大学和学生住一起,在宿舍和他们开“卧谈会”,但到后面的细化管理阶段,他就不太喜欢这件事了。
在姬十三的介绍中,未来的果壳会把更多精力放着学习这条主线上:“过去果壳网偏重传播,它可以让用户接触到科学领域的一些新知识,但这不过是一个五到十分钟的浏览,建立的关系是非常浅层次的。而如果是学习一门课,可能会花费30到50小时,这个事情比单纯知识传播服务加深很多。服务时间的加长,从商业角度讲,就意味着拥有更多机会去发掘它的商业价值,从商业变现上,它无疑多了一种可能性。
这个常言希望自己拥有“充满变化的人生”的男人,而科普与创业,无疑使得这种愿望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