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提高低碳竞争力
2015-09-10王芳
王芳
我国碳交易仍处在起步试点阶段,在试点过程中取得哪些进展,存在哪些问题?总结经验对于我国下一步统一碳交易市场,无疑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经济》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周宏春和北京市环境交易所董事、总经理梅德文。
释放信号,为环境标价
2011年10月29日,国家发改委正式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率先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两省五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标志着我国碳交易从规划走向实践。
“通过环境交易所进行排放权交易向社会释放出一个信号,即排放碳是要收费的。政府给高耗能企业分配一定量的碳排放额度,从信用权角度讲,一级市场类似过去的粮票。有了排放权许可,企业才能允许二氧化排放。二级市场类似股票,通过节约能源、设备改造等措施省下的碳排放额度,可以拿到市场上售卖;如果企业新上项目额度不够,就需要到碳交易市场上购买。由于有了可预期的经济收益,企业在环保设备改造等方面将受到积极激励,由此,客观上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将有助于倒逼企业进行减排升级,有利于提高碳生产力,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周宏春向记者解释道。
北京市环境交易所董事、总经理梅德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我们的环境要素基本没有定价,环境遭到过度开发,比如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引起气候危机,PM2.5过度排放引发雾霾问题,COD排放导致水污染等,碳市场作为一个新设的环境要素市场,就是要发现环境要素价格,使其与其他要素实现最优配置。这就是碳市场的市场逻辑。”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透明度
排放额分配公平、公开透明是众多大型排放企业关注的重点,有些分配并没有起到减排效应,反而滋生企业虚报排放数据的现象。有企业代表直言,一级市场如果都不合理,二级交易市场必然难以发挥作用。
对此周宏春说,企业的碳排放配额分配一般遵循“祖父”原则,即去年排多少,今年基本参照这一指标发放,排放量要逐年递减,或者规定5年减排的总任务,由企业自主决定每年的碳排放量的多寡。企业要应对经济萎缩带来的行业周期性变化,担心未来配额不足,因此都希望留存配额而普遍多报。同时,我国企业普遍未建立有效的碳管理体系,缺少专业性人才,导致企业多采取观望态度,不愿承担潜在风险。需求降低,二级市场活力自然会下降。
周宏春强调,在现有已建交易试点中,应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增加政策长期稳定性和市场可预期性,包括政策设计、配额数量、排放数据、交易数据等。
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认为:健全碳市场的基础设施,包括重点企业的碳核算和碳数据报告,监测、上报、验证(MRV)体系等,对解决信息不透明等市场问题相当重要。
两位专家都表示,试点的目的之一是利用纠错机制,看哪种交易更能有效实行,以便有利于未来的政策设计。
低碳为企业增加新的竞争力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曾表示,排碳要付出成本,减碳能获得收益,这是我们对建立碳排放市场的基本认识。
“碳交易一方面通过国家强制手段,要求高碳排放企业不断降低碳强度,另一方面新上项目根据新来者原则,必须使用低碳技术,抬高‘门槛’,起到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这使得碳减排可以形成产业,包括减碳的技术改造,低碳产品的鉴定、服务及排放相关产业。”周宏春向记者介绍,企业在未来低碳经济中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指标下降的强度定得很高,很难完成且缺少人才、技术和投资。目前,真正在低碳方面形成强大竞争力的大都集中在发达国家。
同时要看到,我国低碳市场的潜能巨大,可使减排技术规模化应用时的低成本成为可能;我国建立新企业新设备的成本要比在发达国家改造更新旧企业旧设备的成本低;资金相对充裕,可以满足资本密集型的低碳技术在推广过程中的投资需求;在政策引导下,原本投向高碳技术的资金可以转向投入低碳技术,减少额外投资需求。因此,我国原有的以制造业为主所依靠成本和规模优势,要越来越多地转向低碳体系。
全国统一,内外共赢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全球碳排放交易量会越来越大。据世界银行预计,到2020年全球碳排放交易量会达到3.5万亿美元,或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最大的交易市场。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官员表示,从我国碳交易试点运行情况来看,总体平稳。下一步我国将以7个试点为核心,以点带面,向周边辐射,尽快推动形成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据了解,我国的碳交易市场有望在2016年实现统一。
周宏春对此充满期待:“全国形成统一的碳市场,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这将增大未来我国在全球碳价格上的话语权;对中国的产业、低碳发展会有更大影响,这符合我国转型期的要求,既要增加科技含量又驱动创新。当然,要达到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还有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