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与启示

2015-09-10徐德超

党史文苑 2015年4期
关键词:当代启示历史经验

徐德超

[摘 要]毛泽东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经验主要有五个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既要坚持人民至上,又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既要积极变革生产关系,又要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既要坚持统筹兼顾,又要坚持从不同实际出发;既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又要爱惜民力和改善民生;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又要坚持对外开放。

[关键词]毛泽东 社会主义探索 历史经验 当代启示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所展现的理论光辉和思想火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开了先河;探索中的失误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建设社会主义既要坚持人民至上,又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人民至上,是毛泽东一贯坚持的主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既要弄清楚“为什么人”而建设,也要弄清楚要“依靠什么人”来建设这个问题。毛泽东曾反复强调,“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意为人民服务。”[1]p285他还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革命事业的历史经验也表明:人民群众不但是革命事业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体,从这样的前提出发,就要依靠人民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需要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创造出“人间奇迹”。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重视和正确对待农民,更要大量吸收知识分子。

毛泽东还提出要警惕“尾巴主义”现象。他曾指出:“在一切工作中,尾巴主义也是错误的,因为他落后于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领导群众前进一步的原则,害了慢性病。”[2]p1095但是,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尤其是在中共八大之后,正是由于过于夸大群众的力量和创造性,一味支持群众的“革命”行动,以致不自觉地犯了尾巴主义的错误。跟在群众后头,盲目地依靠群众运动而忽视正确的引导,其结果往往使全国人民的热情逐渐失去理智,演化成一场非理性的运动。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毛泽东夸大了人的主观意志的力量,还认为客观规律是教条,提出“要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豪言壮语,后来更是滑落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唯意志论边缘。

社会主义建设与革命斗争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倘若社会主义建设仅仅凭借着过去革命中的经验,就会导致方向上的失误,其结果往往会背离初衷。所以搞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发挥好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要防止尾巴主义,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尊重客观规律。

二、建设社会主义既要变革生产关系,又要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质上就是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是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时首先关注到的问题。他指出:“所谓经济关系就是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制。”[3]p319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考虑到当时生产力的实际水平,毛泽东认为“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这是符合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客观实际需要的,而且在理论上突破了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严格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有了重新认识。

分配方式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分配原则。毛泽东指出:“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这样两个原则,是在建设社会主义阶段内人们不能不严格遵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两个基本原则。”[4]p8他曾多次对平均主义的思想观念进行了严厉批评。当然,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追求,毛泽东在反对平均主义的同时也主张从消除三大差别入手来实现社会公平。在毛泽东看来,人民公社是一种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实现社会平等的有效手段。因而,他积极发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通过大办人民公社,实现“农工商学兵”相结合。

但是,由于急于改变当时生产力落后的状况,片面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试图通过建立人民公社消除三大差别,结果吃了违背经济建设规律的苦头。所以,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既要在生产关系上变革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又要坚持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调动全体人民积极性、坚持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

三、建设社会主义既要坚持统筹全局,又要坚持实际出发

新中国的建设是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开展的,要摆脱这种落后状况,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就必须从大局出发,坚持全国“一盘棋”。毛泽东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实践经验,认为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就要做到三者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后来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建设方针。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强调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的利益。“总之,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1]p30-31毛泽东主张必须把安排人民生活、安排公社积累和安排国家需要这三方面的工作,同时统筹兼顾。这些思想和主张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全国“一盘棋”的做法是为了扭转当时分散主义的倾向,但在随后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全国“一盘棋”的思想逐渐发生异变,演变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既没有全面考虑市场的需求,束缚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造成条块分割,也没有考虑到各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调动不了地方政府的生产积极性。在重工业方面提出“以钢为纲”的错误思想,在农业方面提出“以粮为纲”,全国农村更是掀起了一股“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使得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内部比例严重失调。

历史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既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和其内部利益,又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兼顾各行业内部比例、利益各方内部利益。

四、建设社会主义既要艰苦奋斗,又要爱惜民力和改善民生

艰苦奋斗在国民经济恢复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也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毛泽东看来,反对浪费同艰苦奋斗一样要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勤俭建国”的原则。只有坚持勤俭节约,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主要力量办大事、要事。毛泽东曾经指出:“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1]p240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防止贪污、浪费、官僚主义逐渐在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和经济部门的滋长,中央先后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净化了党的机体,也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并且巩固了国民经济秩序,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但是,由于艰苦奋斗思想过于理想化,没有考虑到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能力和对社会主义建设速度可以承受的程度,在“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由于对民力爱惜不够,超越了人民群众可以承受的度,结果使生产秩序遭到了破坏,同时也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使得我国的经济社会陷入了严重的混乱状态。

因而说,社会主义建设应当既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勤俭节约原则、反对贪污腐败,又珍惜和爱惜民力、注重民生改善、正确区分敌我矛盾。

五、建设社会主义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又要坚持对外开放

“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也同样适应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因为中国的国情实际只有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才是真正了解的,要想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就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5]p299-300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身上的枷锁,要靠人民群众自己去打破;同样,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要靠人民群众自己去创造。毛泽东提出自力更生的社会主义建设原则,就是要坚定地相信和依靠人民作为基础的,把人民群众作为自己智慧和力量的源泉。

毛泽东选择坚持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原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独立自主极其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即闭关锁国。所以,尽管毛泽东认识到“自力更生的口号是对的,但中国不能孤立也同样要注意到”[6]p109,但是他在倡导争取国际援助,却只限在理论上,在实际中他并没有很好的执行这一原则。事实上,外国确实是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在别的国家是优点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就不一定是适用的。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建设既要做到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学习外国,又不能闭关锁国、放弃国际援助、照搬照抄。○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5]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冷 波

猜你喜欢

当代启示历史经验
近代以来中国办学成功历史经验之浅谈
俄罗斯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语录体”著作的特点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毛泽东的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