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思想路线的恢复确立与发展
2015-09-10胡涛
胡涛
[摘 要] 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的思想方法和思想原则,是党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邓小平曾为恢复和确立党的思想路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以及以胡锦涛、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并发展党的思想路线,不断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
[关键词] 邓小平 党的思想路线 历史贡献
一、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结合起来对恢复和确立党的思想路线作出了重大贡献
3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着带领中国从“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走出来,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重任。而当时人们在“四人帮”已被粉碎的历史背景下,对未来充满期待,希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从此峰回路转,迎来一个重大转机。但群众的热情很快受到了沉重打击,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同志不顾党内外群众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呼声,抛出了“两个凡是”。这就意味着我们党过去所犯的错误,包括“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都不可能得到纠正。现实情况也令人十分担忧:“文化大革命”虽结束,但各项工作却持续徘徊,“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继续被肯定,这一切引起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极大不满。经过冷静思索后,人们终于认识到:“两个凡是”是套在人民头上的紧箍咒,是妨碍中国社会进步的绊脚石。不破除“两个凡是”,党没有希望,社会主义没有希望,中国没有希望。于是,理论上的正本清源、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的重任历史地摆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坚持正确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1]P191,错误的倾向就解决不了,中国社会将会在思想、政治、经济上继续陷入严重的混乱局面。他谆谆告诫人们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P141在这历史紧要关头,邓小平领导和支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他认为这场讨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后来,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发展成了一场伟大的思想解决运动,打破了长期盛行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冲击了“左”倾错误和“两个凡是”的指导方针,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这场大讨论为实现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奠定了基础,这是邓小平对恢复和确立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贡献之一。
邓小平在阐述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时候,一开始就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只有打破僵化的思想观念,从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才能进行新的理论探索和创造,迈开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因为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实事求是的深度。所以说,解放思想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结合起来是邓小平对恢复和确立党的思想路线重大贡献的内容。
在改革开放实践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了人们被束缚已久的思想,使人们从迷信盛行、思想僵化的状态下解脱了出来。那么,如何把握好解放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在邓小平看来,解放思想并不是随心所欲,更不能借口解放思想搞资产阶级自由化。解放思想的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新的基础上使我们的认识符合新的情况,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指针和方向,如果解放思想离开了实事求是的轨道,就可能出现“左”或右的错误,使主观和客观相分裂、理论和实际相脱离,就做不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不能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不能损害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不能有损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准确提出解放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同样是邓小平对恢复和确立党的思想路线重大贡献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真理标准讨论的重大成果。在这条思想路线指引下,我们党作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这两大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战略决策,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书写了新的篇章。
二、邓小平从多方面多层次认识党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找到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这既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谋求发展的历史,也是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实践的历史。在这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功不可没。
(一)在社会本质认识上,邓小平大力破除僵化观念,提出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社会本质是指该社会形态区别其他社会形态的质的规定性,任何社会制度的本质都有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我们党内一度存在把前苏联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体制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典范,并把这种模式凝固化、神圣化,认为坚持这一模式的做法就是坚持社会主义,违背它,就是违背社会主义。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大胆解放思想,破除僵化观念,他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在此基础上,他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同时,他强调,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用的,也是不可能有的。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他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明确了我们改革开放的目标和方向,提出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
(二)在国情认识上,邓小平抛弃超越阶段发展的错误,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国情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的综合。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现实的国情出发,就要正确地认识我国社会的性质以及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这个基本国情决定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这一阶段的社会特征和任务作了充分阐述,明确了我们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必须从这个国情出发,以此为立足点,一切超阶段的东西,都必须加以革除。在此基础上,中央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现阶段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概括了我们重要历史经验,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规律,指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心任务和基本原则,使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有了可靠保证。
(三)在是非评价上,邓小平坚决不搞抽象争论,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对阻碍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施了一系列根本性的改革。但是,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遇到姓“资”姓“社”的质疑和争论。有些同志囿于传统观念,离开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对一些政策和做法抽象地谈论是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明确肯定,“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下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利于社会主义的;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上,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原则,在实际工作的具体方法上就不能被姓“资”姓“社”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邓小平坚持不搞抽象的争论,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立,极大促进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解放,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四)在发展方向上,邓小平坚持重大原则,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上,邓小平一贯立场坚定,旗帜鲜明。邓小平指出:“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1]P173“我们搞改革,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2]P369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别国的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基础上,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既破除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僵化观念,又在改革开放实践不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先后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用“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等理论观点。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形成邓小平理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实践中吹响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
三、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不断取得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
(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情况、新要求,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面对执政的历史方位、党的队伍状况、党的执政内容和执政方式的新变化,并适应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在正确回答和处理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这一基本问题的同时,牢牢把握执政党建设这个关键,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作出的新回答。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我们党始终坚持党的建设必须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认真解决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阔步前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情况,坚持理论创新,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建设和我国当代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概括,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着重回答了“什么是科学发展,怎样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深刻揭示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整体推进的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素质的发展,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阔步前进。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讲话立足中国实际,对于“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发出了明确的政治信号,对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做出了十分肯定的政治结论。讲话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给予明确回答,其中包括关于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创建的新思想、新观点,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重要文献,创新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当前,我们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切实统一思想,高举旗帜,坚定信念,真抓实干,必将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辉煌。
总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在理论上取得了一个个重大的突破,在体制上取得了一个个重大的创新,在战略上进行了一个个重大的调整,在实践上取得了一个个重大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只有继续以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引,才能立足基本国情,深刻认识时代特征,更加自觉地把握发展规律,破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难点和体制机制上的障碍,才能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 吴自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