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论高校学生党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联动创新
2015-09-10包雅玮刘爱莲
包雅玮 刘爱莲
摘要:学生党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党建工作的实效关系到高校党组织的整体素质发展。当前,要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语境融入到学生党建的过程中,实现两者的联动创新,从而使高校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进高校育人工作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育人工作;学生党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联动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4-0068-04
基金项目:
2013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研究”(13MLD022);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研究”(2014-R-30047) ;盐城市创业研究院重点课题“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盐城工学院为例”(ZDN_YCY20140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包雅玮(1980-),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河海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刘爱莲(1957-),女,江苏淮安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学生党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联动开展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问题,提出了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而学生党建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有效载体。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高度体现并凝结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内涵,体现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及个体的价值准则,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基础资源,两者的联动创新有利于提高高校育人工作的实效。
1.高校学生党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学生党建作为高校基层党建,是高校党建乃至全国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涵盖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在内的基层组织建设。[1]高校学生党建是高校党组织及党务工作者在综合考量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和各项方针、政策,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进行培养、教育、管理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是:入党前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和入党后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越来越多追求思想进步的大学生,对加入党组织的要求十分强烈,高校基层党组织已成为他们主动学习、互相交流的重要渠道和平台。作为高校党建主要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和源泉,高校基层组织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是重要的思想基地和战斗堡垒。所以,加强和完善学生党建工作,创新和丰富党内组织生活的内容及形式,使之具有针对性、突出时代性、表征实效性,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高校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在“实践—教育—认识—实践”的螺旋式的循环过程中实现的,[2]只有在现实体验中使大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心灵上产生一定的共鸣,才能把晦涩和书面化的理论内容转化为自己认可的思想意识,从而在价值层面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与此同时,学生党建通过宣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以及优秀学生党员在构建和营造优良校风与学风、建设和谐校园中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来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明确的人生观,从而全面提高道德情操和思想修养,并积极地表达向党组织靠拢的愿望。
在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中,大多数是年龄相仿或专业背景相似的大学生,他们拥有相近的智力水平和较多的共同语言。这样的朋辈群体是形成高校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基础,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家庭、社会和师长的影响。[3]这种独特的氛围为高校学生社会化的形成和壮大提供了文化支撑,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具备接近现实世界的重要基础。在逐渐形成规模的高校学生党支部内部,在对高校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通过综合运用学生党员的朋辈影响力,可增强党在学生群体中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生党建的基础资源。高校学生党建肩负着选拔和教育优秀入党积极分子进入党的基层组织,并通过继续教育党员来实现组织战斗力不断强大的历史重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全面提升,并在引导其更深入地领悟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对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和政策的认识,从而使入党积极分子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明确并端正入党动机;将对中国共产党的人文情怀融入到生活语境中,使学生党员深刻感知作为一名党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明确价值导向,力争成为优秀的共产党员。
一是国家层面的基础资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层次。富强即国富民强,其在保证国家常盛不衰、人民幸福安康的过程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民主的核心和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其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提供坚实有力的政治保障;文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在文化建设方面应有的状态;和谐则渗透着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国家持久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学生党建需要依靠国富民强的物质基础,在民主的氛围中实现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将文明的理念和情怀融入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从而使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熔铸在学生党建中,创造生动和谐、从容有序的学生党建工作局面。
二是社会层面的基础资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表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属性特色。自由作为马克思主义长期以来执着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强调了人的意志、存在和发展的自由,平等作为一种人生态度,是人们在精神上互相尊重与理解,也是人类的终极理想之一;公正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精炼,也是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谐稳定必要的价值理念。学生党建工作可以充分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法制的理念,来维护党建工作开展的公正与平等,在更好地实现学生党员意志存在和发展自由的基础上,充分实现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是个人层面的基础资源。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社会公民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爱国沉淀了每个华夏儿女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敬业则体现了对社会公民职业行为的价值评价;诚信即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友善则要求公民对待彼此可以像朋友般的亲近和睦,从而为构建和谐、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奠定基础。学生党建工作要重视鼓励学生党员心系祖国的发展,并将个人的荣辱与民族的盛衰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敬业精神,渗透在党建工作的全过程中,弘扬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诚信的道德传统,把握睦邻友好的与人相处原则,努力在高校中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从而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
因此,在高校全面实现青年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但需要对高校大学生群体加强品德教育和思想引导,并且要求在学生党建的过程中,渗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教育,融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公民道德价值教育,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另外,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彻到学生党建工作的全过程中,把更多优秀的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4]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来全面指导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3.二者联动创新有助于提高高校育人工作的实效。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组织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和最基层的组织单元,具有政治核心、思想核心、行动核心、精神核心等功能。[5]高校学生党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都是以培养人才作为核心目标,指导思想耦合、教育对象一致、实施内容交叉、教育方式相通,这些都为联动创新提供了可能。另外,两者都坚持把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先导理念上,学生党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需要打破以往片面化工作的模式,尽可能使用贴近高校、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党员实际的教育方式和落实“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原则,在两者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教育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在高校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开展学生党建工作时,要将大学生党员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思想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在把握客观规律、发扬创造精神的同时,增强实际效果,融入国情时事。以学生党建为出发点,可以有效促进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辐射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深化和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施,通过两者有机结合和联动创新,为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提供坚实的思想和组织保证,有利于推进高校育人工作的实效。
二、当前高校学生党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联动开展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全新的观念在激发高校大学生的自主竞争、开拓创新意识的同时,也催生了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
1.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学生党建面临的价值观危机。目前中国正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转型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历史巨变。国人的价值观也发生着转变,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他们包括学生党员的价值观也受到转型期各种因素的极大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功利主义”价值观至上。自上世纪初启蒙运动以来,世界性的终极目的解构成为现实,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由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开放性社会转变,西方价值观几乎一夜间涌入中国社会。启蒙运动的目的解构论也影响到中国,加之存在主义所宣称的把终极意义和绝对价值归于个人,严重消解了终极目的。[6]至此,共产主义理想受到当代许多青年人的忽视。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和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弥漫在大学生群体中。其二,价值观日趋多元化。中国社会转型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工业社会中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差异性盛行,颠覆了传统的统一性、共同性,由此形成的反对统一性产生了僵化和文化霸权。后现代主义认为,社会不存在统一的原理,统一是乌托邦的幻想,世界的本体是多元的、有差异的。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显示出多元化的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在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同时,也导致文化权威的消失,使大学生对价值选择陷入迷茫和困惑,在现实中往往会形成两种极端:要么是“别无选择”,要么是“什么都行”。两极相斥相通,将大学生置身于价值选择的“真空”状态。[7]其三,价值理想与现实生活逐步脱离。文化权威的消失以及价值选择的多元化,为大学生带来在价值评价上的更多选择。因此,经历和现实使大学生觉得,所谓的价值观可以瞬息万变,所谓的理想与生活失去联系,与新的生活世界若即若离。再加之90后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中成长的一代,这种无法隔离和摆脱的网络生活状态,使他们经常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即便有追求的大学生也会因网络世界的虚幻迷离与无边无际,使他们觉得对某件事情难以产生持续的兴趣,而个人在虚幻无边的网络世界中终究是无能为力的,这为他们的价值理想远离生活提供了逃避的借口。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观危机,对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多元思潮下高校学生党建面临多方面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过程中,高校群体理想信念松动。随着多元化社会思潮相互碰撞,部分社会成员对以住坚守的理想与信念产生了松动,对以往坚持追求的事业和目标产生了质疑,现实困惑导致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高校,环境的特殊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决定了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高校人文环境相对开放宽松,在正确的思想观念层出不穷的同时,各种错误的意识也在暗潮涌动,部分成员的价值追求开始迷茫和动摇:拥有决策和执行权的高校党政领导群体中部分成员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工具化理解;拥有理论和实践基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群体中,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化和功利化运用;除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外的专业课教师中部分成员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冷淡漠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超过了心理承受能力,造成价值观的多元混乱和信仰危机,他们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追求淡薄等问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模糊,大约一半的人对这些基本常识判断不清楚,理解不清楚。当代高校群体对我国主流价值观的了解不够深入系统,对我国意识形态、政治思想等方面都欠缺知识。[8]这都对高校学生党员了解我们的基本国策和基本路线及意识形态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高校学生党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联动创新
高校学生党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联动创新,既包括了教育内容的创新,也蕴涵着教育途径的创新,两者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互圆融、彼此促进,共同提高高校育人工作的实效。
1.高校学生党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创新。高校学生党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指南,从中汲取前进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中,推动高等教育工作的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的统筹拓展要贴近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际,既能够适应学生党建工作实际,又可以提高学生党建工作质量;在解决学生党员相关问题的基础上,要把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生观、民族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观融入高校学生党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各个环节,以直观性和可感性加深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加深学生党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基础。
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针对学生党员的意识行为实际来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高校党组织及党务工作者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框架,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在高校学生党员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教育。同时,在结合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现实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安排,切实满足学生党建工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要求,有突破、有重点地渗透教育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党建工作的需求。
2.高校学生党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的创新。高校学生党建面临着多元思潮和社会转型等多方面的挑战,与此同时,由于学生党建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和对象的复杂性,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耦合,实现联动创新是极其必要的。高校学生党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的创新包括以下四点:
一是将学生党建工作与“学生党员进宿舍”相结合。大力鼓励学生党员走进同学宿舍,在思想与行动上与更多的同学保持紧密联系。切实关注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在面对面接触、零距离交流中,了解同学们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与困惑,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端正学习态度;深入了解同学们的生活环境,督促他们搞好宿舍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创造温馨、干净的生活环境。通过学生党员联系宿舍,有利于发扬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传播校园正能量,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二是将学生党建工作与共同构建和谐校园相结合。为增强学生党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到和谐校园的创建工作中,应鼓励学生党员积极参加义务劳动。通过树立爱校园、讲卫生的观念,在全校范围内用自己的行动美化校园,不仅可以改善校园环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凝聚人心,升华学生党员爱校如家的情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为共同创造和谐校园文化和生活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是将学生党建工作与坚持群众路线相结合。高校党组织及党务工作者需要结合当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利用学生党员群体中涌现出的优秀代表和典型案例,围绕担当与责任、立德与修身、理性与情感、忍让与责己等方面,通过与学生党员的进一步交流,征求学生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开展真实、深刻而又务实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活动,从而创新学生党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第四,将学生党建工作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高校党组织及党务工作者需要结合当地红色资源,带领学生党员积极寻访当地部分老一辈党员,与他们面对面交流,通过共同聆听他们讲述革命历史,使学生党员感受到强大革命精神的感召。积极讨论十八届四中全会热点,以主人翁的姿态关注当前中国的国情时事;带领学生党员走进革命圣地,忆苦思甜,缅怀革命先烈,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辛的奋斗史,体味触及灵魂深处的精神洗礼。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实践体验,有利于高校学生党员在了解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的过程中,更加关注祖国的发展,感受中国革命的艰辛和精神财富,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参考文献:
[1]郑清文,王艳超.高校基层院系学生党建与学生工作联动开展的探索与思考——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4,(2).
[2]陈捷.试论高校学生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0).
[3]陈萌,姚小玲.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的理论与策略分析[J].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
[4]唐文红.试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4,(8).
[5]张庆东.浅议学生党支部的功能定位[J].北大青年研究,2013,(2).
[6]于海.价值观的多元化与道德教育的多层次——从中国改革和世界文化演变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复旦教育论坛,2005,(3).
[7]刘朝武. 后现代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D].南京师范大学,2004.
[8]庞波.大学生发展风险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