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监督机制的构建与现实启示

2015-09-10李文静谢佳奇

理论导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现实启示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

李文静 谢佳奇

摘要:中央苏区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武装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工农革命政权,实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历史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这一时期工作人员中出现的贪污腐败、官僚主义等问题,建立了与苏区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反腐监督机制,有效遏制了党内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背景下,重温中国共产党苏区时期的反腐倡廉史,对新形势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党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拒腐防变;反腐监督机制;现实启示

中图分类号:D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4-0054-04

作者简介:李文静(1981-),女,河北南宫人,河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主要研究中共党史;谢佳奇(1982-),男,石家庄人,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931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建立了新型的国家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标志着中央苏区的形成。中央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和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党、政、军首脑机关都在这里,在此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局部执政的探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建设。其中,反腐倡廉建设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建立了与苏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相适应的监督机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各级政府被视为“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中国历史上最廉洁的政府”。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过去的五年里,虽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但“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强调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新形势下,全面系统地研究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监督机制的构建,对于我们进一步发扬宝贵的苏区精神,从源头上根治腐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央苏区反腐倡廉运动的背景

在中央苏区的创建、巩固和发展过程中,各级苏维埃政府既面临着国民党强大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同时又面临着某些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而表现出的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等腐败现象。因此,从1932年2月到1934年10月,中央苏区在各级党组织、苏维埃各级政府机关、国家企业及群众团体中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反腐倡廉运动。通过运动,形成了“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的优良作风,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1.中央苏区财政经济状况艰难是开展反腐倡廉运动的客观原因。首先,20世纪初,赣南、闽西的经济凋敝,苛捐杂税明目繁多,灾荒匪祸连年不断,社会混乱,民不聊生。至大革命前后,广大农村的社会经济基础依然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村土地高度集中,占农村人口8%左右的地主,占有土地70%;而占人口90%左右的农民,却只占有土地30%。除地租外,农民还受到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剥削。在残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下,广大农村的经济日益陷入绝境。在此情况下,手工业、商业的衰落也在所难免,大量作坊、商店因亏本而停产关门,工人失业,农民破产,赣南、闽西到处可见无产者。中央苏区就是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次,中央苏区还面临着严重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国民党在前三次“围剿”失败后,先后以50万、10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四次、五次“围剿”。同时,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1932年8月,赣闽粤边区“围剿”总司令部颁布《封锁匪区纲要》,规定凡是军用品及日用品,无论批发还是零售,均严禁输入苏区,苏区物资也严禁输出。国民党对苏区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进一步加重了苏区的经济困难。

2.苏区工作人员中出现的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等腐败问题是开展反腐倡廉运动的主观原因。首先,贪污浪费现象普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苏维埃各级政府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工作人员占了多数,这样就不可避免地把小资产阶级和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观念和作风或多或少地表现于工作中。许多苏维埃工作人员误以为利用职权谋取实惠是革命带来的正当权益。因此,尽管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厉行节约清廉,但腐败现象仍未绝迹。一些工作人员随意乱用、隐报存款,吞没公款,将所没收来的东西据为己有,甚至用涂改账目、销毁单据、假造凭证等手法进行贪污。其次,官僚主义作风在各级苏维埃政府机关中也相当严重。在许多地方的苏维埃机关中,发生了敷衍塞责或者强迫命令的严重错误,如有的地方强制推销建设公债,强迫群众加入合作社,强迫群众当红军等。一些干部受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干部的提拔引进,不经过一定的组织系统,甚至不经过任何手续,随便拉到党的机关里来。官僚主义对中央苏区革命和建设产生了严重危害。贪污腐败和官僚主义是与党的性质、宗旨不相容的,这种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工农联盟,加剧了中央苏区的经济困难,腐蚀了干部队伍,削弱了部队战斗力,损害了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形象,在群众中造成很坏的影响。

二、中央苏区时期反腐监督机制的构建

中央苏区时期,红色政权虽然处于激烈的战争环境之中,但依然能够在夹缝中生存、发展和壮大,这与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是分不开的。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了与苏区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监督机制,形成了从党内到党外、从中央到地方、从专门监督机构到社会监督相结合的一套比较完整的监督体系,形成了监督合力,发挥了整体效能,使得苏维埃党政机关内的贪污腐败行为得到及时的遏制和惩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各级政府也被视为“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中国历史上最廉洁的政府”。

1.党内监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为局部地区的执政党。随着执政地位的变化,党内违反党章党纪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中央苏区党组织开展了对党内监督机制的初步探索,建立了与苏区经济、政治相适应的党内监督机制,有效遏制了各种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首先,发扬党内民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其次,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即加强纪律教育,建立健全党的纪律监察机构,与违反党的总路线的各种不正确的倾向和官僚主义腐化现象作无情的斗争,对于违反党纪者给予严肃处理。1931年11月召开的苏区党代会明确指出:“严格执行党的铁的纪律,是严密并巩固党的组织,提高党在群众中威信的方法。现在各政权机关红军及各种群众组织中,多半是党员担负着最重要的工作。为保障这些同志真正成为群众中的模范者,防止一切腐化官僚化贪污等现象的产生,党必须严格地执行纪律。”[1]自此,中央苏区各级党组织加强了对党员的监督和对违纪案件的查处,并且逐步建立了党内的纪律监察机构,以“防止党内有违反党章、破坏党纪、不遵守党的决议及官僚腐化等情弊发生”,“维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铁的纪律,正确的执行铁的纪律,保证党内思想和行动的一致,监视党章和党决议的实行,检查违反党的总路线的各种不正确的倾向主义及腐化现象等。”[2]

2.行政监督。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监察系统,作为政府的工作机关,通过双重领导的监察体制充分发挥各级检察部门的作用。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执行委员会,下设人民委员会,人民委员会内设中央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由何叔衡任工农检察人民委员,这标志着革命根据地检察制度的初步形成。该机构负责监督苏维埃法令、指示的执行和检举国家机关、企业中的贪污腐化及违法乱纪行为。各级苏维埃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工农检察机构。1932年,根据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制定的《工农监察部的组织条例》,在省、县、区三级苏维埃政府也设置工农监察部,城市则设立工农监察科。地方各级政府工农检察部的任务是:监督苏维埃机关、企业及其工作人员,保护工农群众的利益,正确地执行苏维埃的政纲及各项法律、法令。各级工农检察部或科之下设立控告局并组织突击队。控告局负责接受工农劳苦群众对苏维埃机关、国家经济机关及机关工作人员的控告,并调查控告的事实。突击队则由人民在工农检查部指导之下开展工作,其以突击方式对苏维埃机关或国家企业和合作社的贪污浪费、官僚腐化的现象和工作人员对工农群众的态度进行检查。上级政府机关还不定期地派出巡视员或检查组,对下级政府机关进行工作指导和检查。

3.舆论监督。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杂志,以及《斗争》《红星》《青年实话》等苏区的主要报刊,在新闻监督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经常刊登临时中央政府关于惩治腐败的文件、命令、文章、消息和通讯,并开辟专栏,及时刊登各种反腐败斗争的消息,毫不留情地批评各级政府中出现的腐败现象,让各种腐败现象处于强大的媒体监督之下,难有藏身之地。1933年12月1日,时任中央党报委员会书记的张闻天在第38期《斗争》上发表题为《关于我们的报纸》的文章中指出:“我们的报纸是革命的报纸,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报纸,是阶级斗争的有力的武器,我们对于一切损害革命利益,损害苏维埃政权的官僚主义者,贪污腐化分子,浪费者,反革命异己分子,破坏国家生产的怠工工人等,必须给予最无情的揭发与打击。”[3]同时他认为,苏维埃报刊不仅要无情揭发苏区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还必须从正面大量宣传和表扬先进典型、先进模范,介绍他们的生动事迹,树立学习榜样,从而使舆论监督的作用更加全面地发挥出来,使苏区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处于强大的舆论监督之下。可以说,苏区各大报纸在宣传苏区党的思想、政策、路线,营造党内廉洁的执政环境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财政监督。党和苏维埃政府为严格财政纪律、杜绝贪污浪费,建立了统一、完善的财政管理制度,如统一税收制度。为切实做到防止贪污腐化和开支浪费,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成立后即着手实施统一财政,先后颁布了统一的各种税收条例和细则,建立了预决算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国库制度等。这些制度和措施,在中央苏区的廉政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制约作用,从而保证了廉政建设的顺利进行。

5.群众监督。接受广大群众和舆论的监督,建构起一个从内到外的监督网络,是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内部监督的又一重要内容,也是关键所在。能否发挥好群众和舆论监督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党内监督的成败。在群众监督方面,为了让工农群众更好地行使监督权,苏区党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使苏维埃公民能够对苏区党政工作人员实行监督。一苏大结束后,苏维埃政府在各级工农检察部设立控告局,接受和处理工农群众对广大党员干部贪污浪费、违法乱纪和官僚主义等的检举、揭发和控告,在工农居民集中的地方,设立控告箱,接受群众的控告材料。在《工农检察部控告的组织纲要》中明确规定:“苏维埃的政府机关和经济机关,有违反苏维埃政纲政策及目前任务,离开工农利益,发生贪污浪费、官僚腐化或消极怠工的现象,苏维埃公民无论何人都有权向控告局控告。”[4]

6.法律监督。制定严厉的反腐法律法规,为司法机关的审判量刑提供法律依据;对于触犯苏维埃刑律的贪污腐化犯罪分子严惩不贷。如对当年震动苏区的左祥云贪污案的处置,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惩治腐败的决心。1933年10月,为迎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中央政府决定兴建中央政府大礼堂、红军烈士纪念塔等“六大建筑”,由二苏大会基建工程所主任左祥云负责组织施工。可是,左祥云却贪污公款(大洋246元),私开路条,并携款潜逃,盗窃军事秘密地图献给白军,甚至企图逃到湖南组织地主民团武装进攻苏维埃。中央工农检察部根据群众举报,组织力量迅速查处了这一要案。1934年2月13日,苏维埃最高法庭举行公审,“判决左祥云处以枪决”,并追究领导责任,对有关领导人分别处以监禁、罚苦役等。处决左祥云,一时震动苏区,这是苏维埃中央政府总务厅处级公务员受到法律严惩处以极刑的要案。

三、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现实启示

中央苏区的反腐倡廉运动是中国共产党获得局部执政地位后,为提高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确保自身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可贵探索。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其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远非昔日可比。但是,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反腐倡廉工作中所体现的精神和原则,对今天的反腐倡廉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必须把廉政建设提高到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非常重视党内各种腐败问题,认为党与腐败水火不相容。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对反腐倡廉的必要性、重要性和长期性进行过深刻论述,强调反腐倡廉是关系到民心向背以及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我们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就要抓住反腐倡廉这个重要环节不放松。反腐败斗争应强化预见性,增强主动性和实效性。要充分估计到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党内腐败现象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的解决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不能幻想通过几次“彻底”行动就会把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扫除干净;在取得一些成效后更不能有丝毫懈怠,要警钟长鸣。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党员干部“不想腐”,是廉政建设的前提。中央苏区通过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较好地抵制了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增强了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党章党纪的意识,奠定了苏区时期党内监督的基础,对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从苏区到现在,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地位、环境、肩负的历史任务以及党员队伍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新党员大量增加,大批年轻党员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既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使教育和管理党员干部的任务比以往更加艰巨。广大党员干部能不能经受住金钱和美色的考验,最根本取决于其思想态度。正如列宁所说,政治上有教养的人是不会贪污受贿的。因此,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每一个干部和党员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而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最主要的是引导和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重抓好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反腐倡廉教育,使广大党员和干部不断增强自我约束、自我监督意识,自觉地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

3.完善党内外监督机制,使党员干部“不易腐”,是廉政建设的基础。加强群众和舆论监督,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有力保障,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条件。从中央苏区党内监督实践来看,作为一种具体监督方式,党内监督在监督的视野、渠道、范围等方面,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必须结合群众和舆论监督,共同构筑起一个坚强有力的监督网络。苏区时期党非常重视发挥群众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监督工作,使一切腐化行为难有得逞之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仍然需要发挥群众和舆论监督的重大作用。实践证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是实现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是反映人民心声的重要渠道,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条件和有力保障。在现代社会,舆论渠道极其广泛,新闻传递十分迅速,已远非中央苏区时期所能比,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要为党外监督营造良好的环境,使监督更有力度、更具成效。同时要将党内监督、政府监督和群众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庞大的监督网络,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动态监督,运用法律、纪律、经济和组织处理等手段,多管齐下,提高腐败成本,最大限度地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4.加强以民主集中制为主的制度建设,使党员干部“不能腐”,是廉政建设的关键。苏区党的历史证明,什么时候正确地坚持了民主集中制,苏维埃政权就能得到巩固,苏区党的事业就能顺利发展;什么时候放弃、背离了民主集中制,苏区党的事业就会遭到破坏,甚至丧失苏维埃政权。面对新形势,党要肩负起自己的重大使命,就必须与时俱进,坚持和发展民主集中制,并完善相关制度和决策程序,强化集体领导观念,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加强制度建设,是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各地区、各部门应制定出切合本地区实际的惩防体系,通过制度建设,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地按制度办事,

严格地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使其言行受到强有力的约束和监督,有了这样的制度和机制,反腐倡廉才会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通过分析研究问题滋生、发展的原因和内在规律,预测发展的趋势,出台规范性的文件,早预测、早预防、早遏制,增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

5.加大对腐败案件的查办惩治力度,使党员干部“不敢腐”,是廉政建设的保障。为了“使一切苏维埃人员明白贪污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并且“节省每个铜片为着战争与革命事业”,[5]中央苏区各级工农检察部积极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反贪污浪费的斗争。查处了瑞金县苏系列贪污案、左祥云贪污案,中央印刷厂、造币厂、军委印刷所贪污案,谢开松贪污案等大案、要案。相关人员均受到苏区法律的严厉制裁,对苏区其他工作人员也起到了警示作用。实践证明,只有抓好从严惩治,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才能使教育更有说服力、制度更有约束力、监督更有威慑力,才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为预防和治本创造条件,任何抛开惩治搞预防的思想都是不切实际和十分有害的。

6.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是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条件。邓小平指出:“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6]中央苏区时期,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两袖清风,与广大干部群众同甘共苦,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高尚的情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党在战争时期所形成的这种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优良传统,今天依然是我们治党治国的重要法宝。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应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无论是在思想上、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要从我做起,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不贪图享受,不贪污腐化,不徇私舞弊,努力做到“为官一任,造福百方”。

参考文献:

[1]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G].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645.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卷)[G].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40.

[3]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G].新华出版社,1980∶180.

[4]刘浪.红都纪事[M].鹭江出版社,1991∶149.

[5]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G].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324.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177.

猜你喜欢

现实启示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抗联精神对我军改革强军实践的现实启示
《整顿党的作风》与党的作风建设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简论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中央苏区反腐廉政建设的经验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