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中速增长仍有卓越表现
2015-09-10张国有
张国有
【摘要】 可将7%和6%视为中国经济的中速增长区。经济增长速度只是表达经济“体温”的一个数字,不必过分看重。若从总体上给予认识并处理得当,中速增长仍然能给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带来卓越的表现。
【关键词】 中国经济 新常态 中速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经济一位数增长开始成为基本态势,要依据中国国情来区分中国式的速度增长区
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总体在10%以上,2007年达到14.2%。这30多年的中国经济态势,基本上处于两位数增长之中。2008年是个转折点。这一年,美国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国际市场出现逆性变化。受此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行到9.6%,进入一位数区间。2009年继续下行到9.2%。虽然2010年回溯至10.4%,但这是政府政策过猛刺激的暂时结果,2011年又回落到9.3%。欧美经济回暖乏力,中国政府不再集中刺激,经济增速2012年继续下行至7.7%,2013年又保持在7.7%的速度档上。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但中国大面积的过剩产能和房地产业的热退,2014年的速度又下行到7.4%。有了2008-2014年这7年的延续和积累,使中国经济的一位数增长成为基本态势。
经济增长速度的评价与区分,既有全球的视野,也有国度的眼光。我们不能从发达国家看速度增长区,而要依据中国国情,来区分中国式的速度增长区。就中国36年经济增长状态来看,应将10%以上的速度视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区。以此为指导,用“50%”的降次分割法,划出由高到低的逻辑界限。以2007年的14%的高速为线,下行“一半”,到7%,可将7%和6%视为中国经济的中速增长区。以7%为线,再下行“一半”,到3.5%,可将4%和3%视为中国经济的低速增长区。在中速增长区和低速增长区各有20个分点用于游移变化。这里的“高速”、“中速”、“低速”是依据中国国情做出的区分。若将5%拿到美国,那可是高速增长了。所以,中国速度的这种区分,和美国没有可比性。
现在,按上面的区分,近10多年,中国经济将处于中速增长区间。在一位数增长态势中,除了中速和低速增长区外,可将8%和9%视为中高速增长区,而将5%视为中低速增长区。这样区分下来,一位数增长态势就包含了中高速增长区、中速增长区、中低速增长区、低速增长区等四个区间。按上述区分,近1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不是处于中高速增长区,而是处于中速增长区。2016-2020年的“十三五”规划期内,经济增长可能偏重于7%的区间;2021-2025年的“十四五”规划期内,则偏重于6%的区间。作出这样的估计,一方面考虑到中国经济运行的实体基础比较厚实,另一方面考虑到欧美经济的影响,再一方面考虑到中国政府的战略、能力和改革的力度。
中国经济不必为数字下行过分担忧,我们看重的并不仅是增长速度的高低,而更看重速度的质量及其影响
在近10多年中的某些阶段,中国经济有无可能回到8%的中高速增长区?有这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出现,主要取决于三个“基础”性的改变:一是农业、农民、农村等经济基础性的发展;二是“一带一路”对基础建设能力的利用;三是官员体系的建设及其考核的基础性指标的调整。另外,在近10多年中的某些阶段,中国经济有无可能进入5%的中低速增长区?也有这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出现,会受到三个基本因素的影响:第一,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一,分母增大较快,分子进入“5”区;第二,改革方案很多,改革措施不到位、针对性不强,改革成效不明显;第三,欧美国家“再工业化”战略,使经济回向国内,尽管复苏发展,但对中国需求减缓。
从长期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由高数字向低数字转移是个基本趋势,不必为数字下行过分担忧。在中国经济近10多年进入中低速区的三个影响因素中,第一个因素是好事,第二个因素是坏事,第三个因素不好不坏,看我们怎么对待。大国经济,尤其中国经济,从长远的正常发展来看,由于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每年的分子量相对缩小,但每一增量的分量规模在扩大。2014年7.4%与2007年的14.2%的每一个百分点所承载的经济规模是不同的。美国增长和中国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所承载的经济规模也是不同的。分母的经济总量越大,分子的相对增量数字就越小,这是个逻輯趋势。我们看重的并不仅是增长速度的高低,而更看重速度的质量及其影响,即每增一个百分点的经济规模是多少,这个经济规模对新增的就业有多大的支撑作用,每增一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质量的贡献,每增一个百分点的科技含量是多少等。
中速增长仍然能给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带来卓越的表现
中国经济保持中速增长,但要促使速度的质量逐年提高。经济速度减缓但质量要提高。因为速度是数量问题,质量是结构问题,即速度是在什么样的结构基础上实现的,速度又在促进经济结构往什么方向变化,加速什么、减速什么,才能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例如,加速医疗、教育、信息、体育、文化、娱乐等服务业的增长,增加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就改善了经济发展的质量。这些年,加速服务业的增长,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1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0.0%,制造业占43.9%,服务业占46.1%。服务业的比重超过了制造业,这就是“加速度”的质量效果。2014年这种态势继续扩大,服务业所占比重达到48.2%。这种产业结构高端化的态势,就是加速度导致结构质量提高的结果。
中国经济保持中速增长,还要加速高新技术对现有产业的主导和渗透,推动增加速度中的绿色比重和朴实性。中国和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相比,其速度中的高科技含量是不一样的。所以,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和推行信息技术,加速中国现有产业的技术更新和普遍渗透,来增加中国速度中的高新技术含量。同时,通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增加速度中的绿色比重;还有,通过转变党风、官风、民风,消减不当消费,增加速度中的节俭、廉洁等经济朴实性。
中国经济保持中速增长速度的动力是什么?总体看,速度动力不是一个,而是一个多元的结构。速度的动力不仅表现为投资、消费、出口等,而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还有政府、企业、家庭、个人等因素构成的结构力量;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等因素构成的结构力量;非政府组织、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等因素构成的结构力量;还有计划与市场、国内与国外、教育与科技、城市与乡村、战争与和平、分离与合并、理念规则与习惯等分别构成不同的结构力量。投资、消费、出口可以作为速度动力通常的分析架构,但不是动力源。动力来自于谁在投资、投资多少;谁在消费、消费多少;谁往哪里出口、出口多少等。所以,速度的动力源是人及其不同群体的理念与行为,如民间与政府、农村与城市、教育与科技、习惯与传统等。中国的政府强势、城乡差别、教育滞后、勤俭传统等力量,都会对投资、消费、出口等带来不同于西方的变化。
(作者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原副校长)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的主旨演讲》,2014年11月9日。
责编/高骊 美编/于珊